【新书】付长珍著《宋儒境界论》再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7-03-02 16:00:39
标签:

付长珍著《宋儒境界论》再版

作者:付长珍

来源:“经学文献”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正月廿九日癸未

           耶稣2017年2月25日

 

 

 

  


书名:《宋儒境界论》

作者: 付长珍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3829

定价:68.00

包装:精装

书名: 智慧的探索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

 

《宋儒境界论》在对“境界”范畴作出重新清理和厘定的基础上,剖析了宋儒境界的基本内涵、总体特征和理论特质,进而对三种典型的精神倾向作了个性化阐释。在此基础上,从历史主义与当代意识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对宋儒重建境界系统的得失成败作了集中的检讨和评判,揭示了中国传统哲学人生境界理论的精神和特征。通过对以冯友兰、唐君毅、方东美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境界理论的分析,对儒家境界理论在当代的价值和命运给予了系统的观照。

 

【作者简介】

 

付长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伦理思想史和比较伦理学研究,著有《宋儒境界论》、《华夏文明剖视》等论著多种。

 

【目录】

 

引论 宋儒境界论的发生与演进

 

第一章 境界释义

 

第一节 释“境界”

第二节 宋代理学境界论的价值意蕴

第三节 理学境界的静态构成和动态统一

第四节 宋儒境界的精神实质

 

第二章 汇纳百川之容——理学境界理论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内向性的会通容纳

第二节 道德形上学的重建

第三节 自由之乐的高扬

第四节 直觉体验的强化

第五节 同一文化代码,不同精神倾向

 

第三章 洒落圆融之境

 

第一节 “无欲”与“诚”

第二节 仁者与物同体

 

第四章 敬畏和乐之境

 

第一节 己与理一

第二节 心中天理流行

 

第五章 从容中正之境

 

第一节 “民胞物与”的人道情怀

第二节 “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大心境界

第三节 诚明两进的中正之道

第四节 知礼成性的行为践履

 

第六章 宋儒境界论批判

 

第一节 哲学的目的和宋儒境界追求的意义

第二节 仁者情怀的正负价值

第三节 理欲之辩的历史悖论

第四节 走向现代意义的自由

 

第七章 现代回响:现代新儒家的境界超越与重建

 

——以唐君毅、方东美、冯友兰为中心

第一节 心通九境

第二节 生生之境

第三节 天地境界

第四节 现代新儒家境界重建的贡献与缺失


结语


附录 章学诚儒学之道的宋学向度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序言】

 

宋儒对原始儒学精神的弘扬,对佛道强烈挑战的回应,其一个重要的侧面是通过自觉地重构新儒学的境界理论来展现的。本书在对“境界”范畴作出一番清理的基础上,剖析了宋儒境界的基本内涵、总体特征和精神实质,进而对三种典型的精神倾向作了较为具体、深入的阐释。在此基础上,从历史主义和当代意识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对宋儒重建境界理论的得失成败作了集中的检讨和评判,以期由此透视中国传统哲学人生境界理论的精神和特征。

 

境界的核心是对人生价值的确认,它不但是对真实的存在和意义世界的追寻,而且体现为特定的理想人格。概括地说,宋儒的人生价值展开于天人、群己、理欲等价值理论中,构成他们所理解的意义世界,并且最终指向理想的人格即圣人。如果我们将价值最根本的尺度归结为自由,在宋儒看来,圣人就是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标准,圣人境界也就是宋儒普遍追求的自由境界。自由本来有丰富的涵义,有多方面的规定。宋儒所追求的圣人境界,表示他们所向往的不但不是现代人所主张的政治自由,而且主要的不是从自然的压迫下获得解放的自由,而是更多地转向了对心灵自由的追求。自由,而是更多地转向了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在宋儒看来,心灵自由的获得离不开人生意义的贞定,而人生意义的安放需要本体论的依托,理想人格的实现也终须一定的践履工夫,因而境界问题又与本体论和工夫论密切相关。对宋儒而言,中心问题依然是要追问“圣人何以可能”,也就是要在重建道德形上学的进路中探讨实现心灵自由的新途径。由此,形成宋儒境界的基本特色:以德性的规定为主,又具有形上超越的层面,带有终极关怀的意味;满足了人的情志生活的需要,又具有美感和乐的体验。

 

理想的境界既凝结为主体的内在精神结构,具有绵延的同一性,那就是特定的人格,又展开于具体的“在”世过程,外显为某种气象、风度。在宋儒那里,尽管理想境界的标尺是同一个文化代码——圣人,但由于对圣人的理解仍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由此决定着不同的工夫进路,呈现出不同的精神倾向,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周敦颐的“无欲与诚”、程颢的“万物一体”所代表的圆融洒落之境,突出了直觉主义特征。他们崇自然,尚体验,重视内向涵养,忘怀物我,率性直行,具有较多佛道思想的印痕,多呈现为人与自然一体圆融、自得宽舒的气象。

 

程颐、朱熹崇尚的敬畏和乐之境则更多地突出了理性主义特征。他们把“与理为一”作为最高追求,重视经验知识的积累,严格日常规范践履;怀抱“工夫熟后,自然和乐”的宗旨,表现出敬重严谨、庄整齐肃的风貌。

 

张载所追求的是“无我乃大”的“从容中正之境”。他的“民胞物与”的人道情怀,诚明两进的中正之道,体现出较强的群体关怀和淑世精神。与理学家普遍执着于内在的心性修养相比,张载哲学更多地凸显出原始儒学的本色,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通过对以上三种境界类型的描写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宋儒境界论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内容十分丰富。在宋儒对其人生境界的追求和证成中,本体论、价值论和理想人格论结成了一体。但是具体的境界追求又有个性化的特点,是个人在生活世界中的创造。

 

尽管从总体上讲,宋儒境界理论上有其不可否认的消极面,就其现存形态而言,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但它毕竟相当集中地体现了宋儒对自由的追寻,并且通过它影响到明清及现代新儒家,是儒家境界说的一个高峰。以唐君毅、方东美、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致力于儒家境界理论的重建工作,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创获,这既是对宋儒境界理论的承继和弘扬,也是对宋儒理论的修正和超越,更是在全球化的时代情境下回应现代性挑战的一种尝试性策略。经过重新解释和现代转换,我们可以发现儒家境界理论虽然存在诸多缺失,仍可吸取其合理之处。宋儒境界论所强调的道德理性和心性修养,对于化解现代性的诸多负面影响,走向现代意义的自由之域,无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重要的思想资源。

 

【后记】

 

出版后记


常常感叹自己的幸运,是师友家人太多的关爱照亮着我的学术之路。从1995年我投奔杨绍溥先生门下学习中国思想史,不觉光阴荏苒十三载。先生以博学严谨的治学风格带我步入了学术殿堂,并且一直关注着我的工作与生活,为我的点滴进步而欣喜。在我多年的求学过程中,家人无私的奉献始终是我精神和物质上的坚强后盾,即便在我步入工作岗位理应自食其力的情况下,他们仍然慷慨解囊,很快帮我安顿了一个宽敞舒适的家。先生李凯更是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动力和无微不至的呵护,见证并分享了我所有的欢笑与泪水。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从拟定提纲、初稿写作直到修改出版,无一不凝结着导师高瑞泉教授的心血。先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深刻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的点拨,让我体会到思的乐趣,获益多多。留校工作之后,我有幸继续亲炙先生的指点。师母的几多关怀、几多鼓励,带给我母爱般的温暖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感激之情无以言表。这段时光将成为我生命的旅途中永远也不会消蚀的一方绿洲!

 

我要由衷感谢杨国荣教授、童世骏教授、施炎平教授、崔宜明教授、师兄晋荣东教授多年来所给予的帮助与指点,陈卫平教授、潘德荣教授的多方提携,令我铭感至深。复旦大学潘富恩教授一直视我为私淑弟子,先生曾多次仔细阅读全文,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使论文大为增色。中国社会科学院方克立教授,北京大学陈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李维武教授、田文军教授、吴根友教授,中山大学冯达文教授、黎红雷教授、陈少明教授,清华大学胡维希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吾敬东教授等也都多有赐教,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在我最终完成论文修改之时,又逢细雨纷纷的清明时节,再度勾起我对先师丁祯彦教授的深切缅怀。在跟随先生学习的一年中,先生给了我春风化雨般的教诲和数不清的帮助。先生的音容笑貌,清晰如昨;先生的匆匆离去,令人扼腕。聊感慰藉的是,先生生命的最后时光我有幸陪伺在旁。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思想传统与文化变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哲学建设项目提供的出版资助。

 

付长珍

2008年3月3日于丽娃河畔

 

再版后记

 

《宋儒境界论》一书,曾于2008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此后数年间,我的学术兴趣开始转向中国伦理思想史和比较伦理学研究,尤其是先秦诸子“义”观念与古希腊正义论的比较研究。从最初的服膺儒学,同情了解,开始走向批判性反思。

 

现代性的高歌猛进,摧毁了传统生活的田园牧歌,也瓦解了传统社会的价值基础。天道秩序的崩溃和圣贤人格的退隐,使德性的完满不再是安身立命的基石。面对后圣贤时代的价值真空,个体如何安顿自身的价值和灵魂?在资本与劳动的二维结构中,“我”如何与他人、与社会共在?“我”,“如何在”?这些问题构成了我近期思考和研究的重心。对“中国的现代性与个体的生存重构”问题的持续求索与追问,可以看作我对宋儒境界论问题的拓展研究和深层回应。

 

故本次修订再版,内容一如其就,除更正个别错讹之外,主要是对注释部分做了充实完善,尤其是补全了古籍文献的版本信息。感谢博士生张荣荣、王成峰等同学的大力协助,张荣荣对所有征引文献逐条做了认真核对,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辛劳。王成峰仔细通读了书稿,并对文献索引提供了初步意见;感谢吴根友教授、刘梁剑教授等友人的热情鼓励和帮助,共同切磋学术、砥砺思想的美好过往历历眼前。本书能够如期再版,更要特别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及责任编辑刘孝霞女士耐心细致、专业高效的工作。

 

问学之路何其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付长珍

2016年10月于沪上寓所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