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四新】扶进微学,尊广道艺——沉痛悼念庞朴先生并忆与先生交往二三事

栏目:纪念追思
发布时间:2017-05-30 17:37:27
标签:
丁四新

作者简介:丁四新,男,西元1969年生,湖北武汉人。曾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著有《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玄圃畜艾——丁四新学术论文选集》《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楚竹简与汉帛书〈周易〉校注》《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等。

 

扶进微学,尊广道艺

 ——沉痛悼念庞朴先生并忆与先生交往二三事

作者:丁四新

来源:《武汉大学国学院网站》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五月初四日辰丙

           耶稣2017年5月29日


  

沉痛悼念庞公、庞朴先生!在末学眼中,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博学的大师,和文质彬彬的君子!

 

末学初知庞公,是在与萧萐父先生的攀谈及替萧公收发相关书信中。其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萧公非常敬佩庞先生,屡次赞叹其为人!他们之间互有诗词酬和,相与甚欢,神交乎南北。萧先生在己巳劫波之后,转好道家,趻踔乎东湖之滨、珈山之南;而庞公好乐儒学,弦歌大雅,独步于蓟北京城。但这些差异,无碍于他俩的交谊,“人相忘乎道术”!

 

末学之所以浅知萧先生十分信赖庞公,乃因1999年4月在其庐舍中,萧公谈起拙作(博士学位论文)的外审事情,当即指点末学,请呈庞公评鉴,因为一者庞先生在简帛领域已是名家,二者其时他正与二三位大师同扇郭店楚简研究的风潮,三者他为人谦和,乐于提携无名小辈。当然,还有一因,他与萧先生平素交往欢畅。萧先生的指示,正中郭师胸臆。评阅书返回之后,末学看到庞先生的评语甚高,遣辞十分率真,这实在出乎自己的料想,也出乎郭师和萧先生的预期。庞先生在对拙文作了高度评价之后,似乎意犹未尽,又特地在评阅书末直书四句十六字云:“后生可畏,后生可佩;后生可爱,后生可赖。”本来,这四句话在评阅书中完全不必有,然而先生却不拘老生宿儒的威重,率直地在后辈小子及珞珈诸友面前流露真性情。这种生命性格,世所罕见。他的高风,末学由是感佩不已!此一事也。

 

第二件事情,大概是在西历2004年春的某一天,晚生忽然接到庞先生电邮,邀请在下校点儒藏项目“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经传”。末学自知学疏才浅,难以担当此一重任,于是立马回信,委曲辞谢,但未获先生批准。这样,末学只好硬着头皮接下了这桩重任。为了完成此一任务,末学第一步,先将已发表的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用电脑抄录了下来——这是在2004年完成的;第二步,根据帛书照片校核释文,进而作了一定的校勘和注释——这是在2005年完成的,费时半年之久。2005年9月,末学借到山东大学参加儒学会议的机会,将打印稿正式面呈庞公,算是交差了事。鄙人深知,囿于学力,这份稿子差强人意,陋谬之处很多。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次校点任务毕竟给末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对于个人学问的增长大有裨益。而在那时,晚生也开始关注自己在小学(音韵、训诂和古文字学)上的修养,不时写一点有关简帛文献的札记和注释文章。西历2008至2010年,除了上课之外,在这三年里,鄙人连续撰写了《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和《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二书,其中后一书的完成即与庞先生交代的上述项目直接相关。这两部书出版后,不想很快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大家都认为做得很认真,也很踏实。随后,这两本书也相继获得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毫无疑问,这些成果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末学需要感谢庞公的恩赐,尽管这种恩赐可能是无心的。学问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尽管末学所成就者未必能称庞公之意。

 

第三件事情,末学从刘贻群博士处偶尔寻获了一幅庞先生的墨宝。贻群学妹其时在郭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听她说,庞先生保留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些作派,比如大年初一,晨起练习书法。这些书法练习稿,刘贻群顺便保留了一些。大概在2005年初夏,我从她那里挑选了一幅。后来有一天,刘学妹对我说,庞先生在电脑上浏览旧作,觉得那一幅字写得比较中意,希望回寄给他。原来,刘贻群将庞先生的许多书法练习稿子拍成了数码照片,保存在庞公的电脑中。不过,当庞先生听说这幅字被末学要走了之后,即说保留在我的手上也很好。这幅墨宝,抄写于庚辰岁朝(千禧年2月5日春节),因为是供书法练习用的,所以裁成的纸幅较窄,不成比例。而鄙人之所以挑选这幅字,有两个原因:一者这幅字的书法,晚生很喜欢;二者书写的内容,末学也觉得非常受用。字用行书,抄写的是唐末诗人高骈的七言绝句《闻河中王铎加都统》。诗云:

 

炼汞烧铅四十年,至今犹在药炉前。

 

不知子晋缘何事?只学吹箫便得仙。

 

 

 

庚辰年,庞公迎来七十三岁。孔子即于是岁泰山颓、梁木坏。大概,庞先生抄写这首诗时亦有所感焉。先生抄写此诗,当然并非要照搬高骈原意,而是借以抒发自己的胸臆。从五十年代至世纪之交,扣除众所周知的那十年,庞先生的为学生涯正当四十年。这首诗对庞公的大半生作了一定程度的映照——“勤勉自谦”,这既是一介书生的本色,也是他对自己的总结。信笔至此,末学忽然想起萧公萐父先生80岁时所作的《金缕曲》,有句云:“怅平生,韶光半掷,愧酬师友。”,样地自谦,推重学问,总结平生。数年前,末学对庞公的墨宝作了简单的装裱,挂在书房中。不过甲午孟春,为了方便犬子上学,鄙人携家人一起搬到了珞珈山的脚下,在一套小房租住,而庞先生的那幅书法则仍然挂在数公里外的那间书房中。毫无疑问,它当然一如既往地挂在晚生的心中,时时生辉,映照着我的精神,让末学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末学所受庞先生的德惠,还有一些,难以尽言。先生的学问深造广大,晚生难以了解万一,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唯有钦佩不已!先生的“一分为三”说,先生关于上古立法的“火历”说,先生的思孟五行说,先生在八十年代的文化学说和主张,以及对当代儒学研究的大力推动,足以让其彪炳当代学林,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毫无疑问,他是当代中国极富创新力和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儒学从微到显,简帛从微学到显学,乃至传统文化从微弱到热显,都有庞先生的扶助,都有先生的汗马功劳。一千九百多年前,面对儒家经学的衰微,汉章帝曾下诏要“扶进微学,尊广道艺”。晚生以为,这二句话如果挪作对庞公的评价,那么他也是担当得起的:从文化传承来说,先生确实具有此等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他的学术贡献也是我等小子难以窥其津涯的。另外,先生对后生新秀的扶进,更是不遗余力!大家近日都在感怀他的德惠。

 

如今,先生虽已魂归道山,但先生的德惠,末学感念终生,永远铭记在心。而先生的人格和文籍,亦足以垂范后生,启迪来学。愿先生在天之灵安息,永得清静!

 

后学丁四新悼念于武汉大学国学院 

西历2015年1月11日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