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监察部网】云南丽江周氏:融纳西文化,启边地文明

栏目:家风家训
发布时间:2017-11-10 20:20:48
标签:

  

 

云南丽江周氏:融纳西文化,启边地文明

作者:白庚胜(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九月十九日戊戌

           耶稣2017年11月7日

 

丽江周氏

 

丽江周氏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从江苏南京常熟县柳营村行医入滇,先祖周宗耀受丽江土知府木公之请迁入丽江大研镇(今丽江古城),成为木氏家族的私塾先生。自此,周氏开始在丽江繁衍生息,并与当地纳西族相互交融,书香传家。代表人物有:

 

周暐(wěi)(1847-1924年),字兰坪,四十岁考中举人,后赴日本、新加坡等地寻求救国救民良方,回滇后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是20世纪初丽江新学教育的重要开创者之一。著有诗集《江渔诗抄》。

 

周冠南(1875-1933年),周暐之子,字殿卿,号鉴心,清代举人,受父亲影响,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到日本宏文师范留学,归国后积极投身丽江教育事业,成为少有的纳西族教育家。

 

周霖(1902-1977年),周冠南之子,字慰苍,自幼深受祖父、父亲两代人的教诲,一生致力于国学研究,在诗、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国画,创作了大量反映纳西族人民新生活的作品。1963年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中国画150余件,受到广泛好评。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题赠周家匾额“书画传家”

 

丽江周氏家规家训

 

周氏家族之所以成为当地有名的世代书香之家,与其融合中原文明、吸收纳西族文化而制定的周氏家规家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周氏家规家训主要包括告诫子孙“各存仁孝之心,共敦睦族之道”的周氏祖训,周暐、周冠南、周霖祖孙三代留下来的诗句、警言,还有近代以来口口相传的白话文家规“爱惜一分钱,小心一句话,用尽一分力,好好做人”等。这些家规家训以“忠孝节义、仁爱礼智”为核心,潜移默化润泽着周氏子孙。

 

●视频脚本

 

云南丽江周氏:存仁孝之心敦睦族之道

 

初春的清晨,温暖的阳光洒在丽江古城的石板路上,从空中俯瞰,古城保留了百年沧桑的遗迹。七一街是古城最热闹的地段,周孚定夫妇作为为数不多的古城原住民,就生活在这闹市之中。他们守着几代人流转的气息,做着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情。

 

这是一个世代书香的古城家庭,周孚定的父亲周霖是近现代著名画家,曾在这里推窗望河、挥笔泼墨。

 

丽江周氏后裔周孚定:

 

这里很多原住民都逐渐搬离出来了,我也曾经想过要搬家,但想到既然老祖宗在这里盖了房子,在这里生活,那我们作为后辈,就应该要把这种根基、传统、家族文化传承下去。

 

周氏祖先留下的,不仅是一栋老房子,更是“存仁孝之心,敦睦族之道”的周氏家训。

 

凡家族后人,各存仁孝之心,共敦睦族之道。勿积疾而伤骨肉,勿争忿而损天亲,勿附势而忽孤寡,勿持财而忘大义,将见食祖德于无穷矣!

 

——周氏祖训

 

周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从南京常熟县柳营村行医入滇,先祖周宗耀受丽江土知府木公之请迁入丽江大研镇(今丽江古城),成为木氏家族的私塾先生。自此,周氏开始在丽江繁衍生息,并与当地纳西族相互交融,书香传家。

 

周氏第十五代周维新,字际昌,是丽江大研古城终生设馆课徒的私塾先生,四十岁时遇上战乱,带领全家客居丽江石鼓(长江上游)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此时周维新不仅自己读书不辍,对尚在童年的儿子周暐的教育也尤为严格,写下了“听有千炮声,看唯一书卷。飘零身不定,天意欲如何”的诗句。后来,周暐在《江渔诗抄》中写下“入林采薇食,上山抱火眠。诗书难学习,东西屡播迁”“皓身难忘庭训切,授课林下月三更”的诗句,追忆父亲在战火纷飞、居无定所的环境里仍设馆课徒的经历。

 

化茧成蝶终有时,在周维新的悉心教导下,周暐及其儿子周冠南先后中举,成就了周氏“一门二举人”“玉龙双璧”的佳话。

 

“铸造国民资格,启开边地文明。”周暐,也就是周孚定的曾祖父,从南洋归来后,在长江上游的石鼓镇创建了丽江第一所现代学堂,开启了丽江的现代教育。

 

周孚定的爷爷周冠南则是纳西族第一位出国深造的留学生,也是丽江新学教育的奠基者,他为丽江一中题写的“是亭”匾仍挂在校园内,劝勉师生为人做事要实事求是。

 

鉴于周暐、周冠南父子对教育公益等各方面的贡献,时任云南督军唐继尧曾亲笔题赠“梓里模范”匾额,表彰周暐、周冠南父子二人的功绩。

 

  

 

周家祖屋里悬挂的“梓里模范”匾额

 

新中国成立后,周氏更加积极投身文教事业。周孚定父亲周霖先后担任丽江县(今丽江市)副县长、云南省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周霖先生一生致力于国学研究,在诗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1963年举办的《周霖画展》是中国美术馆落成后举办的第一次个人画展,周霖先生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举办画展的第一个云南人。郭沫若先生曾为周霖先生题诗:“石鼓声闻到凤城,龙潭风物活生生。山水引自源头处,天外飞来有鹡鸰”,成为中国画坛的一段佳话。

 

  

 

“周霖画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后,时任副总理陈毅(左)、时任文化部部长黄镇(右)亲切接见周霖(中)

 

周霖一生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民族特点和时代精神的国画作品和题画诗,曾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和《玉龙金川》两幅巨画。同时,周霖先生在保护临摹白沙壁画、征集翻译东巴经书、清理保护民族古籍、发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为日后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世代敦厚的家风和深厚的家学,映照的了周霖的一生,也影响了子孙后代。如今周氏家族中,不乏画家、书法家和民族文化研究者,为丽江古城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作出了贡献。

 

1997年,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世界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前往周家,周孚定现场即兴创作了一副梅花图,题名“玉骨傲冰霜”。

 

丽江周氏后裔周孚定:

 

丽江虽然在1996年时遭受了大地震的灾难,但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恢复发展得很好,正如梅花经历了冰霜雪雨之后,到春天会绽放得更美丽。正因如此,我在画上落下“玉骨傲冰霜”几个字时,翻译问我有什么含义,我说丽江人民像梅花一样有骨气,坚忍不拔、勇毅直前。

 

周霖的外孙和品正,是一名在纳西学研究领域中成果斐然的学者,也是一位艺术家,在现代纳西东巴画、东巴文书法创作领域卓有建树。他曾参与《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了《东巴常用字典》、《和品正东巴文字画》等10余部著作,为古老东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丽江东巴研究所研究员和品正:

 

儿时,外公周霖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周末母亲经常带我到外公这里,外公在画画时,时常会有意识地停下来给我讲解,也会引导我。在这样的熏陶下,后来我下乡当知青、当工人时,都没有停止过画画和研究东巴文。在我心中,外公周霖是我前进的动力、指引,时刻鼓励和鞭策着我,尽全力把工作做好。

 

“傲到得梅时”的周氏家族,其治家之方延续至今,并不断衍生出新的形式和内涵。

 

周家后人每月都会在老宅聚会,每逢聚会日,周家在丽江生活的三代人都会回到老宅,三世同堂,其乐融融。

 

为了方便后辈理解,周霖先生把白话文的家规挂在了墙上,“爱惜一分钱,小心一句话,用尽一分力”的家训时刻警醒着周氏后人。

 

丽江周氏后裔周孚定:

 

“爱惜一分钱”,我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要节俭;小心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谨言慎行,做到团结和睦相处;“用尽一分力”是说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情。不管什么职务、什么岗位、在哪工作,都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周孚定认为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学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新时期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现。

 

丽江周氏后裔周孚定:

 

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我还是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时我会教小孙女念一念核心价值观和儒学著作,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春天到了,这次家庭笔会,周家两代人共作了一幅画,画名应和周霖的诗句“东风抚育,大地长春”。

 

●丽江周氏家训摘编

 

治家篇

 

凡家族后人,各存仁孝之心,共敦睦族之道。勿积疾而伤骨肉,勿争忿而损天亲,勿附势而忽孤寡,勿持财而忘大义,将见食祖德于无穷矣!

 

——丽江周氏祖训

 

【译文】

 

凡是家族的后人,都要心存仁义、孝顺,共同维护和遵守和睦相处的道理。不要延误治病以至于小疾变成大病损伤身体,不要因为分歧争吵损害了亲人之间的情感,不能攀附权贵而欺凌孤寡老弱,不能持有钱财而忘记国家道义和做人的根本。如果每一个子孙都能发扬家族传统美德,那我们家族将绵延发展无穷无尽!

 

教育篇

 

入林采微食,上山抱火眠,诗书难学习,东西屡播迁。

 

——摘自周暐《江鱼诗抄》

 

【解读】

 

此诗描述了战乱中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在树林中采集野果为食,在火堆旁悄然入眠,食不果腹、居无定所,更找不到诗书来学习、研读。该诗启迪子孙,祖辈创业维艰,后辈应珍惜和平生活,好好读书治学。

 

  

 

丽江一中校园内的“是亭”。“是亭”,寓意“实事求是”,为周冠南先生所题。

 

听有千声炮,看唯一卷书。飘零身不定,天意欲如何?

 

——周维新诗作

 

【解读】

 

此诗描述了在隆隆的炮声中,唯有读书学习能使全家身处飘零不定的乱世而拥有一颗平静笃定的心。周家在艰苦环境下仍将读书视作第一需求,体现了周氏家族注重子女道德教育、清白立身的治家之道。

 

乱山深处树枒檥,插棘为篱便是家。

 

皓身难忘庭训切,授课林下月三更。

 

——摘自周暐《江鱼诗抄》

 

【解读】

 

周暐先生追忆战乱时,父亲以天地为家、以树木为屋,在月下传授知识、讲解道理的感人情景。

 

处世篇

 

爱惜一分钱,小心一句话,用尽一分力,好好做人。

 

——丽江周氏家规

 

【解读】

 

要爱惜获得的每一分钱,该花的每一分钱都要用好,不该浪费的即使是一分也要珍惜;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用心斟酌,每一句话都是一种责任和承诺,不该说的不能胡乱说,认为符合道理的就应该坚持说出来、讲清楚;干工作也好,做事情也罢,都要认真对待,尽力而为;人的一生,就是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励志篇

 

石可补天愿诸生大炼精神铸造国民资格;

 

鼓以作气唯吾辈加功乐育启开边地文明。

 

——周暐题“石鼓学堂”楹联

 

【解读】

 

此楹联是周暐老先生在石鼓开办丽江第一所新式学堂“石鼓学堂”时所写,楹联充分表达了老先生远大的志向和为民办学的情怀。

 

【译文】

 

石头经过女娲的精炼可以补天,希望莘莘学子能够像女娲炼石一样不断锤炼自己的学识和坚强的意志,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材。

 

击鼓提振士气,我们将把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作为乐于奉献的事业加倍努力,用知识去改变边疆家乡的落后面貌,用教育去开启富强文明的道路。

 

  

 

周冠南先生兴建石鼓学堂时所建的教室,现为石鼓小学开展爱国教育、升国旗等重要活动的场所。

 

●名家观点

 

远播中原文明传承纳西文化

 

丽江之周室,本出江南,自明以来历数百年,瓜瓞绵绵,水乳交融于纳西民族,终成丽郡大姓望族,既远播中原文明于边壤,亦力行传承纳西文化之精粹,积极参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建设之实践,功不可没。

 

周门重道德情操,忠孝节义、仁爱礼智,此乃其修身养性之本,立言立业之基,故数以百载能植根边壤不移,饮誉滇西北地区愈盛。其敦亲睦邻、不畏权贵,一如红梅青松绿竹之风骨,昭昭天下。

 

周氏多乡贤名士,尽翰墨、文学、理工、行政无不英才辈出,盖从军、执教、留学、兴实业各有所成,令桑梓地因人名,风华天下。

 

周家倡纳西之昌明,先助木氏先公开经学、育人才,旋游学海外,历练于共和、革命、建设熔炉。灿灿然,所办师范,所建诗社,所作丹青,所发宏论,促使纳西一族文明再兴、琼林竞秀。

 

读周氏家训,观周门之风范,固知家训者,家之魂、族之体、国之基也。一家之正训,推此家至彼家,推此乡至彼乡,足以定民族之正风,复正国家之清气。风清气正,则人寿财丰物阜、家和族茂国兴矣。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