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大成】兴人文者化天下 ——“断裂”还是“延续”?我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管见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8-02-25 22:31:09
标签:

兴人文者化天下

——“断裂”还是“延续”?我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管见

作者:靳大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正月初十戊子

          耶稣2018年2月25日 

 

毅恒挚友(PEER)十周年的总结会,体验日活动,非常成功,不但看到了志愿者和学生、教师们的精彩演示互动,而且听到一线教师们有关教改的具体问题和意见,我非常高兴。从去年我就不断建议刘泓做这个活动。我也做了点准备。我手上这份文稿是半年前写的,八千多字,显然今天没办法在这里讲。我手上的这本书,《毛泽东早期文稿》,作为一个案例来和各位讨论。


十年,对于一个青年组织和团队来说,是一段不短的时间,我今天就以此为“节点”,从几个时间节点来谈点看法就教于大家。

 

第一个时间节点:我们从此刻往上推三千年,回到公元前1046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武王灭商。为什么重要?因为武王两年后去世,周公辅成王,完成了分封诸侯、平定管蔡、经营洛邑、制礼作乐等战略性的社会文化政治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主要框架内容,影响后世三千年。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虽百世可知也!

 

正因为孔子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周公的事业,所以我们讲,卡尔-雅斯贝尔斯有关“轴心期”的理论,这个被我们无数人无数次引述的观点,在中国,不能成立。孔子绝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在他之前有好几百年周公主导定制的周文明(“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绝不是草莽混沌未分,突然冒出来的一个文明创建。孔子自我表白叫“述而不作”,当然我们今天明白,这世上绝对不可能有纯粹的“述”,其实他是述中有“作”,但以述为主,传承、继承、延续为主中,再应对当下的具体历史环境,创造性的“作”。强调这一点是为了什么?我想提醒大家,武王、周公灭殷后的种种设施举措,包括在批林批孔中被骂为开历史倒车的所谓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等等等等,是一个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战略前瞻。

 

一个来自西部的少数部族,为什么能够战胜东方中央王朝商?落后弱小却战胜了高度文明发达的商王朝,这中间的道理被后人说了无数次,有一点,他们在掌握了号令天下的中央权威地位后,取代了商王朝后,采取了一整套完整保留各个不同部族包括其政治对手的宗族、血祠、传统习惯、文化符号的文化政治,这一点,今天来看,特别是对比了“文革”失败的历史实践来看,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由此也产生了影响后世的“和”的思想。和而不同,这个伟大的文化精神,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核心价值之一。

 

第二个时间节点,一百年前,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我们没有时间深入细说,就举青年毛泽东为例。此时他二十多岁,在湖南学界教育界已有点名气。用他自己的思想和晚年的定位来看,他的自我评价和定位是教师。这本早期文稿收录的文章到一九二一年初。除了读书笔记外,一半以上是有关教育的。他的学历比我们低得多,受到的教育程度比我们低得多,但他在办学,在改革教育,办夜校,工人学校,短期学校(相当于后来的学习斑),文化书店,自修大学,等等,就是走一条教育救国的路。这条路,其实也是孔子开辟的道路。他自认为他懂教育,我也觉得他真懂教育,育人,培养新人,改造社会。如果我们翻看他这些有关教育的文章,和今天我们所关心的问题、讨论的话题作点对比,其间的差别可以显示出社会的巨大进步和变化。青年毛泽东在面临当时的国家社会严重危机时要解决的(仅从教育领域看),是如此的具体甚至琐屑,可见当时的社会教育程度之低,社会生活条件之差。而他早年活动的这些经验,到了后来在大革命期间以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身份开展农运,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作宣传工作,乃至后来在江西苏区办学,创办红军学校,抗大,一路走来,都发挥了作用。建国后他的“五七指示”,更表明了他关于教育改造社会的乌托帮理想。这个不及细谈,我想说的是,青年毛泽东和他后来有一个绝然不同的表现,似乎有一道鸿沟,但这中间有非常复杂的问题。我只指出一点,办学。办教育,育人,改造人,是他无论作为革命家,农运家,政治家,军事家,国家领导人,始终延续的一条脉络。

 

毛泽东如何教改?今天我们讨论的许多具体的教学问题与此都有关,你看看他如何办抗大,就知道了他是如何做“课堂空间拓展”的。在社会和革命大舞台中,天地之下,山川之中,他开展了教学。从内容到形式,教学,全变了。包括“走出去”-“请进来”等互动形式,激活了教学,而实践品格则是其贯彻始终最为突出的特点。犹如孔子带学生一样,六经六艺的学习,射御之道,七十二子各有所长,但行动力执行力实践力超强,这一点,毛泽东也学会了,他就是这么做的。

 

所以清初颜习斋批评宋儒只会“读书”(注意,这也是我今天要批评的!),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能死报,说明还有气节,大量是啥也不会做,百无一用苟活而已。

 

读书还有错吗?有。不能像现在学校这样,以为学习就是读书,或为读书而读书。两脚书橱、三门学生,我们还见得少吗?否则我们要教改干嘛?要改造我们的学习,要在认识清楚历史上这个“断裂”/“延续”的复杂交错的变化当中,我们真正要做的选择是什么。

 

我们在重庆木洞,和教师们开座谈会,有个语文老师说得语文者得天下。这话好啊,当时我就想,这话为什么不是我说的呢?!今天我开的题目,兴人文者化天下,雅是雅了,似乎意思上也更准确,但是不如这个话更为直载。

 

积我这十几年的经验,包括对历史经验和当下其他人的不同实践经验的观察和比较,我想强调一点:教改的关键是,以语文课为引领的人文课程是重中之中。当然也包括了历史,品德,思修,音乐,体育,等等,但语文课为重点。同时,更进一步,与教学方法改革相比,语文教材的改革乃重中之重,关键之关键。

前些年有个人大的硕士生跟我晨读,我们读到荀子时,第一篇劝学,她大吃一惊,原来,从初中高中本科到现在研究生,她只读过我们的选篇,她不知道劝学篇后面还有很长一段内容,而且,我强调,比前面选篇部分还重要的内容。这也让我思考。我想起一九八零年代,《参考消息》上曾经刊登了完整的当时台湾本科入学考试的文科试卷,那时我是大学中文系三年级了,我估计我要做这份卷子的话,可能能达八十分罢。这中间的差距,可想而知。

 

一句话,我们语文课教科书上的选篇,选目,包括和现代文的比例,全有大问题。比例上,台湾至少一半对一半,甚至古典部分还多些,我们到现在为止,一般是四比一或者五比一罢,这次教委提倡的新教改语文版,诗词散文古典部分增加了百分之十几?远远不够,而且,关键在于,选目选篇,要本着传承古典传统文化精神为目的落实,而不是根据所谓现代语文课教学的技术指标,如古汉语修辞,各种知识点,虚词用法,倒装语序,等等教学的知识点来设计和安排。

 

我们老是慨叹我们现代的教学出不来民国时期的大师,当然了,比较一下他们读什么学的是什么,我们读什么学的是什么,就明白了。喝母乳喝鲜奶长大的人,接触什么其他文化养分,什么现代文,都会很好的创造性吸收、转化,我们喝配置的奶粉,甚至还掺入三鹿,我们拿什么和先贤们比?这个板子,究竟应该打在谁的屁股上不是一目了然吗?

 

第三个时间节点: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我参与毅恒挚友的活动已七年,从我自己的自觉行动有意识地实践,包括采风,游学,艺术支教,以戏剧呈现为方法推动经典阅读活动,也已十多年。今天站在这个当下的关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衡量的标准,不是别的,不是大家批判或抱怨的体制、应试教育、评价体制、社会风向、社会压力、种种不如意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不能左右我们的判断。我们必须着眼于对未来的作用和影响。如果我们的工作不能对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有影响有变化有成效,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毫无意义。

 

正因为从这个考虑出发,我们不拒绝或者脱离体制,我们就是要在应试教育这个虽然弊病丛生但也是保持最低公平水准的基础上来做改变。今天大家所谈都非常好,都有道理。我们应该各施所长,勇于试验。用一个基层语文老师的话叫揭竿而起来做教育。我自己从我的认识角度出发,只想强调,在技术的层面之上,思想层面的突破非常重要。奶瓶的形状可以改变,喂法可以调整,但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是,换奶!(这是吴鸿清先生的话柄)必须让我们和青年学生们一起,吮吸传统文化经典的母乳。这也是朱子讲的,要接上源头活水。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