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奥麟】不易与艮止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8-03-19 23:19:35
标签:

 

不易与艮止

作者:孙奥麟

来源:“钦明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二月初三庚戌

          耶稣2018年3月19日

 

 

 

董子言:“道之大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其实天也时时在变,不变的只是道,而且与其说“道之大源出于天”,不如说“天之大源出于道”,因为天也只是一物,而物皆是气对道体特征的效法而有,道体既然有不易这一特征,众物便也都对这一特征有所彰显——一物越是彰显道体的不易特征,其为物便越是难于变易,反之,一物越是不甚彰显道体的不易特征,其为物便易于变易。

 

在物理学中,表达物对道体不易特征的彰显程度的概念有很多,其概念或复合或单一,各有其适用的范围,譬如在材料力学领域有刚度、强度、硬度、韧性等概念;在微观尺度下则有分子间作用力、化学键之类与之相关。

 

简略来说,所谓刚度,是指一物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形变的能力;强度则是指其物抵抗破坏的能力;硬度,是一物抵抗它物压入其自身的能力;韧性则指物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弹性,是指一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当外力撤消后又能恢复原来大小和形状的性质;分子间作用力亦即范德瓦尔斯力,是存在于中性分子或原子之间的弱碱性电性吸引力;所谓化学键,则是纯净物分子内部或晶体内部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离子间强烈相互作用力的统称。

 

上述种种概念,各有地头,不一而足,然而归根结底,种种概念的所指,都是物对变易进行抵抗的种种面向,故而皆为“不易”二字所包贯。物对道体不易特征的彰显既然有如此众多的面向,则“坚硬”一词自然不足以蔽之,物彰显道体的不易特征而产生的特征,若用一个字表达,则是“固”,在日常用语中,则以“结实”一词最为恰当,因为坚硬的东西是结实的,耐磨损的东西也是结实的、具有韧性的东西、富于弹性的东西同样是结实的。一物越是能兼顾硬度、韧性、弹性等面向,其物对道体不易特征的彰显就越充分,譬如锻造刀剑若仅仅追求硬度,那么成品即便十足坚硬,它们却仍是脆而易断的,必须同时兼顾其韧性,然后刀剑才堪称结实。

 

自然中的结实之物极多,譬如岩石、金属、木头、竹节、椰壳、果核、鳞甲、皮革、骨角、蹄壳、兽爪、鸟喙、肌肉、筋腱、指甲、牙齿、舌头等等。在人工造物中,则譬如坦克、防弹衣、枪械、堡垒、房舍、纪念碑、机床、铁砧、锤子、钉子、胶带、桌椅、皮带、鞋底等等。

 

一物越是结实,其性情之止便越是凸显于八性情中,所谓性情之止,只是善于止的意思。然而,今日语言中的“止”字受物理学概的念影响,其字义极单薄,只是停止的意思,而“止”字的古典意义而则更完满且自然。《说文》言:“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的释义之所以不厌其烦,因为一物结束其运动固然是止,一物不曾运动同样是止,而且,一物之止又不能虚悬,而是必有其所居处,故而于一个“止”字,以孔子在《艮》卦中的解释为最精凿。孔子言:“艮其‘止’,止其所也”,“止”就是一物居于其所处、止于其所在的意思,如《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缗蛮黄鸟,止于丘隅”之类皆取此意。后世郑康成释“止”而言“止,犹自处也”、朱子释“止”而言“止于是而不迁”,皆可谓得其正鹄。

 

自然造化的众物皆有其所栖止之处,而结实之物尤善止于其所在,外力难于将其迁移出来。譬如岩石坚硬,其物难以从山中开掘出来;金属、玉石、金刚石之类坚硬,其物又皆止于岩层之中,故而更难开采;水未结冰时流行不已,一旦结冰则难于迁移;岩浆未冷却时质地柔软,及冷却时则凝结于地;树坚硬、草柔韧、故而二者皆能不畏风雨而止于地上;反之,则树木以树叶为最不结实,入秋则率先飘散;植物以花瓣为最不结实,入秋则率先零落。果壳坚韧,故而难于将其与果肉分离;藤蔓坚韧,故而总能牢牢连附于它物之上;动物的鳞、角、爪、牙之类坚韧,故而皆不易剥落;螺壳虽硬但是螺肉柔软,故而二者犹易离析;骨骼坚硬而筋腱弹韧,二者又互相止于彼此,故而最难脱落。

 

牙齿坚硬而终将剥落、舌头柔软却长久不失,古人常以此来譬喻其所谓“柔弱胜刚强”之道,这其实是一种似是而非之论,是不明物理使然。牙齿坚硬,其为物固然能因此长久止于牙床;舌头之所以比牙齿更善止,却不是因为它柔软,而是因为它极富韧性和弹性,弹性与韧性都不是柔软之一目而是结实之一种,不是一种柔,而是一种刚。

 

自然界中的结实之物无不有其所止,也无不可见其善止之性情,至于日常所用的器物,其中虽亦不乏结实者,但因为其类出于人工而唯求适用,故而虽然皆有其善止之性情,却未必都能得其所止之处,人往往只看重其结实耐用的特征而不对其善止的性情加以利用,譬如硬币之类。虽则如此,生活中对性情之止的利用也不难得见,譬如房舍必欲其坚固,是求其物能稳居地面;墓碑必欲其坚固,是求其物能伫立长久;若反观之,则房舍、墓碑的材质越是不结实,其物便越是难于长久屹立。铁钉之材质必结实,是求其物能长久止于它物之内;夹子之材质必结实,是求其物能长久止在它物之外;麻绳韧性强,故而系物则牢固耐拉扯;皮筋弹性强,故而能止于头发而不脱落;胶水未干时与水无异,一旦风干则其硬度或韧性、弹性等都大幅提升,其物的性情也由善陷一转而为善止,所以能同时止于两物之间而使不相离。


 

 

日常可见的自然之物中,山以巨石为体,其体坚固,其性情也最善于止。沧海桑田恒久,然而经年累月则犹不能免于变迁,山则古今如一,恒止于其所,古人所谓“不动如山”者以此。孔子说:“仁者乐山”,山善止而不迁,仁者安仁而不迁,其同处在于皆能止其所在。

 

儒家教育,向来重视一“止”字。孔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鸟知止于山、鱼知止于渊,凡禽兽皆知其所当止,故而能行其所当然。人难于知其所当止,时或造作妄动而难免乎凶咎。人之所以常不如鸟,因为鸟的止栖之处唯在形下世界,人的当止之处则有形下形上两域,二者必须同时见在,不兼有其二,则亦不能得其一。

 

人在形下世界的当止之处,则是止乎礼义而已。人随时随地皆有其位分、职分在,故而须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止于其所在而行其所当为,如《大学》所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者;非但在事务中不当僭越位分与职分,自家一身也不当僭越其所当止处,如《论语》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止视听言动不当僭越其所当止之处,一心之运用也不当僭越其所当止处,如《艮》所谓“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人在形上世界的当止之处,则是普遍且共通的人性而已,《大学》所谓“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缉熙敬止”,凡其所止处都是性德。人不论贫贱富贵,心皆当时时止于同然之人性而不迁,心能止于人性而不迁,便是心不违仁,孟子言:“仁,人之安宅也”。心之所止既是“天下之广居”,身之所行则莫非“天下之正道”,人虽有贫贱富贵之差别,却又因此而有不为贫贱富贵所羁勒者,是《中庸》所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