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达三】请国家主席除夕贺岁穿国服

栏目:国服暨当代中国公礼服
发布时间:2010-08-04 08:00:00
标签:
王达三

作者简介:王达三,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山东高唐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独立学者,现居北京。二〇〇四年与陈明等人创办儒学联合论坛网站,曾任总版主;二〇〇六年起,创办并主持中国儒教网暨儒教复兴论坛网站。二〇〇六年九月份起草并连署海内外五十四位学者发布《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建议书》,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份起草并连署十名青年博士生发布了《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二〇〇九年四月份起草并连署五十多个儒家组织发布《须尊重历史,宜敬畏圣人——致电影《孔子》剧组人员公开函》,均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达三按:某报记者就春节问题电子邮件采访,恰好正想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所以回答比较系统。先行拿出来供诸君子批评,因为报纸最多也就是使用三五百字,文稿留存无益。 

    问:中国农历春节越来越不为年轻一代认可,是否其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还是因为大量农业社会遗留的习俗(如鞭炮、舞龙舞师)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答:春节的年味确实有些越来越淡了。个中缘由很复杂,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和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在近代以来的遭遇有关系,即国人在文化上勇猛地“挥刀自宫”,力图斩断与传统的一切联系,这自然也包括与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的联系。

    前两天,我母亲还和我说起“破四旧”(即“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期间过年时的情形,当时根本就没有人敢拜天地、祭祖先,鞭炮也很少放,贴的春联几乎都是毛主席诗词语录。“挥刀自宫”的历史,使我们现在虽然还能在形式上恢复一些习俗,比如过年时敲锣打鼓、燃放爆竹、张贴春联等,但却使我们在精神上远离了传统,在生命中和传统有了隔膜,感觉无论是它的外在形式还是精神实质都是强行切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很不自然,很不舒服,或者说传统的习惯成我们的不习惯。

    比如,春节有个很重要的习俗是拜年。其他地方我不知道,但我母亲告诉我,我们的家乡(鲁西北)过去拜年,是要求儿女给父母、晚辈给长辈磕头的。现在呢,磕头的就不多见了。我觉得,磕头没有什么不好,所以我坚持给父母磕头。不是现在有个流行的说法叫“感恩”吗?父母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辛辛苦苦培养你,磕头是对他们感恩的一个方式,一个中国人的方式。这和什么尊卑呀、等级呀、奴性呀、自由呀、平等呀,统统没有关系,不能过度联想。

    对传统缺乏精神上的深刻认知和生命中的真实体验,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就无从谈起。仅仅一个春晚,承载不了春节文化内涵的重任!或者干脆说,春晚的内容根本就没有多少文化和精神的东西,特别是几乎没有任何传统的东西。我不是否定春晚,因为春晚是个现代社会的产物和形式,也已经形成传统了。不管它有多差,但我们还是年年看,还得年年看,因为没有更好的活动形式呀。所以,我觉得,走出春晚的思维模式、把传统习俗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创新春节的节日形式,可能是挖掘春节文化内涵的最好途径。怎么做?这是个技术问题,我不太懂,恐怕要靠民俗学家、社会学家、企业商家、民间和政府等方方面面的共同推动和努力。

    年味渐淡,和一些农业社会遗留的风俗习惯不太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是有些关系。拿水饺来说吧,我觉得,水饺重在包而不是重在吃。在过去,一家人有剁馅的,有擀皮的,坐在一起来包,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团圆味和亲情味表现无遗。现在就有很大不同了,到超市买几袋速冻水饺,扔到锅里就煮。那种氛围和感觉,自然就少了。在西方,以及日本和韩国,这个转换比较成功。比如日本,重大的传统节日,很多日本人能穿和服上街游玩,但游玩的形式和古代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可以去吃日本料理,也可以吃肯德基麦当劳。中国人呢,在传统节日时,西装革履去吃西餐,你就感觉不到传统节日的氛围了。所以,节日的传统习俗如何变成现代习惯或转化成现代形式,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一点,中国恐怕还要走很长的路。

    问:中国农历春节是否也应该申遗?你对农历春节的传承是否有担忧?

    答:似乎2006年中国已经开始春节申遗了吧。我很理解南京那个民俗学家的文化焦虑,能申就申吧。但是如果想靠申遗来保护和延续春节的传统民俗,这没有任何的可能。我个人感觉,目光紧紧盯住“春节申遗”,反映了刚才我提到的对传统缺乏精神上的深刻认知和生命中的真实体验,所以在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方面手足无措。也反映了国人对中国文化自信心的缺失。为什么“耶诞节”不申遗呢?要知道,“遗产”即是化石,即是死的东西或者濒危的东西,即是让人凭吊感叹、同情怜悯的东西,即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又和古罗马的角斗场与埃及的木乃伊有什么区别呢?中国是个文化大国,中国文化是很大气的文化。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中国文化尽管有所衰落,但仍是活生生的留存和体现在国人生活之中。积极申遗,小里小气、亦步亦趋,只能降低中国文化的身段,消解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把春节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由活的东西变成死的东西。所以,春节申遗也可以,但必须以创新春节活动形式、挖掘春节文化内涵、提高春节的内在魅力为主。

    我觉得现在中国正处于一个传统与现代的临界点。一方面,传统继续滑落,但在滑落的过程中开始回升;另一方面,现代继续上升,但在上升的过程中开始下滑。庞大的现代性犹如呼啸的列车,而传统则像个平板车、独轮车,有被列车撞散碾碎的危险。春节的遭遇,就是这个临界点的一个集中的体现。怎么办?逼供不难,拉平板车、推独轮车的人,带着中国心、传统情、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感跳上火车,使传统与现代共舞,最好是做火车的司机。你不能抗拒现代性,迎头撞上去,以身殉道!事实上,现代社会现代生活,也有它自身的危机。现代人远离了传统的精神家园,产生了精神迷失和精神焦虑,进而出现了一种回归传统的呼声。比如,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很强,生活的节奏快,工作的压力大。好了,你会看到每年有几亿人回老家过春节。回去干什么?团圆团聚,给爹娘报个喜,诉个苦,休息几天。春节已经成了很重要的释放压力的途径。所以,我说春节不会死,相反,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事实上,我个人觉得,这几年,年味似乎正在转浓。去年春节前夕北京取消烟花爆竹燃放禁令,各大城市群起效仿,春节氛围骤增。燃放烟花爆竹,确实有危险。应该做的是教育人们特别是孩子,要注意安全,而不是因噎废食,禁止燃放。煤矿年年都死这么多人,这才是大事。政府应该去抓这些大事。今年“铁老大”宣布火车票价不上浮引起国人喝彩,喝彩的背后透露的是回家过春节的渴望。在国外,2005年美国纽约州把春节开始作为法定节日并放假半天,以至于整个亚裔人群都欢天喜地过春节;英国的伦敦和法国的巴黎,春节氛围也正在日渐浓厚。要知道,纽约、伦敦、巴黎这些地方,可远比中国要“西方化”和“现代化”得多!

    促进年味变浓,采取一定的策略是很重要的。我提个建议,请国家主席在大年三十晚上给全国人民贺岁拜年的时候,穿上中国的传统服装,别老西装革履的。穿汉装和长袍马褂肯定有困难,可以穿唐装呀。上海APEC会议时,国家主席不就穿过唐装嘛。不穿唐装,穿中山装总可以吧。总之,要穿中国传统的服装。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吧?欧美人有西装、阿拉伯人有白衫、印度有纱丽、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越南有奥黛,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在特定仪式、传统节日等场合,很多都是穿自己国家的国服的呀!我想,如果国家主席这样做的话,到第二年,估计有一半的省市长会穿中国传统服装来给辖区的民众拜年。上行下效嘛!官员都穿传统服装了,普通民众问题不大。还有,过年时,全国政协主席别总围着达官贵人转,要到北京的庙会上转,与民同乐嘛!这样,慢慢的,春节的传统氛围就会起来了。当然,春节的根子在民间、在底层。我只是举了两个例子。总之,有很多的策略可以采取的。

    问:上次反对过圣诞有何回应?你认为年轻人偏爱过洋节而轻视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的深层原因在哪里?

    答:我不得不反复说的是,十博士生没有反耶诞,而是做了个呼吁,呼吁国人在不信奉耶教的时候,少使用耶教的词汇和字眼,少做那些为耶教推波助澜的事情。这一点,仔细看看倡议书就不难明白的。当然,我个人的观点是要拒斥耶教,但这和十博士生没有关系。

    社会各界对十博士生的倡议反映很强烈,网络投票表明有很多人支持,但报刊杂志上发表的评论来看,大多是愤怒的姿态性评论。有个南方报系吧,有计划、有组织的邀请和编发十几篇文章,来批评倡议书。我对这种批评感到好笑。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你不是讲自由吗?那我做个呼吁,是不是我的自由?这点道理,应该不难懂吧。明年耶诞节时,我会系统地清理下这些人的观点,以免谬种流传,贻害他人。

    可以说十博士生的倡议书遭遇到了某种尴尬,这是传统节日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尴尬处境的一个集中体现。一些人掉进了西方文化的陷阱,中了西方文化的毒,他们以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来思考问题,或者说,他们已经变成了“香蕉人”,自然会批评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言说表述。这并不奇怪,也不值得忧虑。可怕的是,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陷入了一种十博士生倡议书所说的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没有了反思的能力。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已经笼罩了中国的大多数年轻人的心。他们不但没有了中国文化的担当意识,也没有了崇高的理想信仰,这才是中国的危机所在,是最大的危机、真正的危机。为什么年轻人会热衷于过洋节,最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但是,我们不能责怪他们,因为他们丧失了反思的能力。我们要做的事情,应该是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慢慢吸引年轻人回到传统的精神轨道上来。当然,洋节也有过人之处,比如商业操作就很成功,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今年西方的情人节和中国的春节毗连,春节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因为很多年轻人还是要把主要的心思放在过春节上。可以说,洋节遭遇到了寒流。这就是春节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要靠人们自觉地培育。还是孔子说得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春节的意义是历史形成的,也是人们赋予的。当你把春节当作一回事时,春节对你就有了意义。道理很简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起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