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孔子诞辰是内涵丰富的象征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0-09-20 08:00:00
标签:
楼宇烈

楼宇烈,男,西历一九三四年生,浙江嵊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主要著作有:《宗教研究方法讲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中国的品格》(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华书局,2016年)等。校释有:《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老子道德经》(中华书局,2008年)、《周易注校释》(中华书局,2012年)。

 
 
 9月28日,一个内涵丰富的象征
 ——专访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
 
  采访⊙程 也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孔子基金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1998年起)、孔子文化大学客座教授。著有《十三堂国学课》、《中国的品格》、《佛教与中国文化》等。
 
  《社会观察》:有学者建议把教师节由现在的9月10日改在9月28日孔子诞辰日。据悉,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加州的教师节、马来西亚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的教师节都是定在9月28日这一天。您怎么看?
 
  楼宇烈:的确,关于这个问题曾经出现过几次讨论。首先,9月10日这个日期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文化含义,不像西方的圣诞节或者我们的春节那样有着某种特殊的纪念意义、文化意义、风俗内涵等等。
 
  《社会观察》:据说最早建议设立教师节的教师之一方明先生曾表示,在确定教师节之初,他征求过冰心、叶圣陶等老前辈的意见。叶圣陶先生建议教师节定在每年秋季学生入学的日子,让学生在新学年的一开始就记住尊师重教。
 
  楼宇烈:如果仅从文化意义上说,“孔子”是我们重要的文化符号。作为纪念日、节日来说, 9月10日比9月28日在文化含义上少一些,9月28日的内涵更丰富。有人说,“圣诞”可以成为节日,因为人们认为耶稣是伟大的传播者、教化民众者,所以把他的生日提出来纪念;“佛诞”,人们认为佛陀是大智慧者,是教育家,也把他的生日列为纪念日,那么是否可以有“孔诞”?因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很高,影响着后世人格的养成、礼仪制度的建立等等。
 
  这就涉及一个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人物的问题。孔子为什么被称为“至圣先师”?一来因为他在教育上的确有非常了不起的地方,所以才受人尊敬;二来,他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渐渐形成的一种教师形象的象征性的代表,成为了一种作为文化认同的符号。很多人并不认同孔子的学说,而且事实上无论古今中外都出现过很多大教育家,很难说谁高于谁。甚至因为年代久远,关于孔子的诞生日究竟是不是9月28日,还有很多的考据说莫衷一是。孔子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是每件事情都做得正确,所谓人无完人。
 
  但现在说到孔子,人们想到的已经不是孔子本人了,更多的是符号化了的孔子,是大教育家孔子、是儒家代表孔子、是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孔子形象不仅在国内被广泛认同、在世界范围内也普遍得到认同。我觉得从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9月28日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对我们国家两岸四地之间的文化认同也有现实意义。
 
  对传统的继承、对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是对精神的继承和发扬,重点不在形式。历史长河是不能割断的,不能否定过去。过去、现在和未来其实是不可分的,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我们认同传统并不等于照搬过去,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延续。
 
  《社会观察》:那么,在面对所谓传统文化的去糟粕留精华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如何取舍?
 
  楼宇烈:什么是精华?什么又是糟粕?我觉得我们不要花大力气去做浩大的工作把精华和糟粕做区分,因为无法区分。
 
  精华,如果你不会好好地用,浪费了;如果你用错了,那更糟糕。糟粕,如果你会用,就能发现里面的价值;如果你能用得好,还可能把它转变为精华。所以,精华和糟粕不是绝对的,关键看我们的认识能力、运用能力。比如一个历史事件,在当时人们就可能有不同的评判意见,而我们现代人,用我们的眼光去看,又会有许多新的见解。精华要继承,但不能照搬照做,因为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情况不同;糟粕也不能就丢弃,因为我们应该去分析、解读。很多想法要落到事实中去才能评判,不然只是一种推理、想象。
 
  《社会观察》:这就像现在常说的,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关键就在于你会不会用,有没有能力用。
 
  楼宇烈:现在误读、错解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比如孔子说“仁者自爱”,什么意思?有些人简单地从字面上推理,“自爱”,爱自己啊,那就是自私喽。其实不是的,恰恰相反,自爱不是自私,而是自重。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自知、自爱,才会珍惜自己的荣誉,才会去理解别人、尊重别人。
 
  《社会观察》: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古人本来是这个意思,结果被解释成了那个道理,如果在这样的前提下走下去,只能越走越错,或者发现不对了就怪在古人头上。
 
  楼宇烈:我们不仅要认识传统,更要注意不能误解、曲解、以讹传讹。比如一些东西用现代汉语去理解可能在含义上会相差比较多;又比如一些含糊不清的用法等等。我觉得我们不要太费周章,去费劲地做一些宏大的事情,倒是可以从具体的做起,把曲解的、误解的给正过来。现代人的通病是太自以为是,对自然没有敬畏感。有句话叫“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儒家也说要“尽人事”,但那只是半句,还有后半句——“听天命”,我们必须要努力,虽然仍旧可能失败,但要知道不成功也是正常的。因为所谓的成功要有很多很多因素组成,有偶然的也有必然的。
 
  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下子全学习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选读、讲解、实践一些。有些东西也不必原封不动地保留,完全可以随着历史而发展改变,历史的长河是要淘汰一些东西的,要留也留不住。关键是要把精神内涵继承下来。比如以前我们进行跪拜是表示礼貌,拜师啊之类,国外也有表示礼节性的下跪等等,现在我们用握手的形式代替,这其中变化的都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涵、文化。
 
  《社会观察》:当下国学兴起而成为了一种时尚,文化产业也非常热闹,您怎么看待这些现象?
 
  楼宇烈:我常常说,现在的人们老是学习西方,可是怎么不学学西方对自己传统的保护、尊重和自信呢?我们好像总觉得我们的东西落后、拿不出手,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这么不自信?
 
  孔子说“富而教之”,不教的话会产生很多堕落的现象,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现在为了追求热闹歪曲历史的事情太多了,有些为了生意目的的热炒,我认为就是三句话——糟蹋传统、腐蚀演员、误导观众。
 
  我们现在说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文化产业?好像说不清楚。我们以前总是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不是该到了转变的时候?我在想,是不是可以考虑“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以产业的形式发展文化,而不是用文化去赚钱。我们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很多情况是卡在文化这里上不去。我们很多做法不仅没有发扬文化,恰恰是在破坏文化。中国人没有中国人的文化怎么行?没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意识不到文化的流失,这是很大的问题。很多事情,要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社会观察》:中西方的文化不同,对一个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所以我们下判断之时也应该多角度冷静分析,“兼听则明”。那么,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信心从何而来?
 
  楼宇烈:中国是以教育立国的国家,重视教育是我们的传统。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者始终是把“做人”放在第一位,此外老师教授、学生学习也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习,而是在发现、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即“为学之方”之上。而这似乎恰恰是现在我们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教”与“学”是两个意义相通的字,我们说教学相长,教师应该为人师表、爱护学生,学生应该尊师重教、努力学习,这两方面都十分重要。教师应该开启人们的智慧、对社会尽到责任。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职业是只有“仁者”才能够做的,比如教师、医生。因为仁者自爱爱人,前面我们说到过,这个“自爱”不等于“自私”。所以我们有尊重老师的传统,孔子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符号。我们有那么悠久的优秀的教育传统,我们应该有自信。我觉得,我们应该大大加强人文建设。
 
  《社会观察》:现在我们在很多方面非常重视西方,以西方标准为准。在科学领域,一加一等于二,标准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在人文领域恐怕不是这样简单吧?
 
  楼宇烈:我觉得我们用“社会科学”并不能很好地表达“人文”,科学更重于量化研究,衡量、统计、比较等,注重数据和实证。但是“人文”不同,有一些随意性,有一些灵感的东西,有一些很难量化的东西。是不是一定要把它们量化起来,这需要反思。我们说“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人文的观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时一时一地看,做一件事情也许是科学的合理的,但是放到大环境中、历史长河中,就不见得是合理的了。
 
  还有一些概念,比如“自由、民主、平等”被人们用得很多,用得滥了。但是这些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该怎么理解呢?“自由”,不是彻底的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那是不行的。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关键是“不逾矩”,有了规矩才能自由。“民主”,现在已经被搞成了小集团愚弄大众的游戏。“平等”,绝对的平等其实是不平等,因为人和人的体力、智力等各方面都不同,不让其发挥或者抑制其发挥都是不行的,一定要大家都一样,表面平等了,其实是不平等。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有的人人云亦云,有的人在精神上做了“自由、民主、平等”的奴隶。
 
  人文领域的很多东西,比如哲学、艺术,是“无用之大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不容易,要十年才能“后人乘凉”,培养人要花更长的时间,更不容易,而培育了人之后又会影响百年。又是一届教师节来临之时,教育问题的确应该好好思考。教育是本,影响到现实,也就影响到未来;涉及个人、国家、社会的现在和未来。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职业是只有“仁者”才能够做的,比如教师、医生。
 
    来源:2010年09月10日《社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