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易经》:一场青春飞扬的国学课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16-03-24 16:11:51
标签:



我读《易经》:一场青春飞扬的国学课

来源: 北师大珠海分校国学社 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二月十三日壬寅

             耶稣2016年3月20日

 

 

编者按:初春的北师大珠海分校校园,春意萌动。3月13日夜,一场由学生主讲的《易经》课在这里展开。精彩炫酷的PPT画面,深入浅出的讲解,还有热烈的讨论发言,构成别开生面的第二课堂。这是北师珠国学社有着7年历史的品牌活动“国学论坛”,主讲的学生叫曾榕清,现任的国学社社长,这堂课叫做《我读易经》。2011年以来,该社大力倡导“青春国学”的社团特色理念,让青春给力国学,用国学滋养青春,通过各种接地气的方式,让年轻学子走近国学,传播国学,践行国学。下面让我们通过各种图文再现,走进这一场青春飞扬的国学课·····

 

  



开场白


1、  易经的两大“分派”:“义理”与“象数”的关系,如同唐僧与悟空的不可分割般。离开了“象数”式的悟空,“唐僧”纵使满腹经纶也难以到达西天;离开了“义理”式的唐僧,“悟空”纵使七十二般变化也挣脱不了五指山的束缚。因此,“象数”与“义理”本不分家,同根之源,一脉相传,齐头并进。

2、易经的三法则:“理、象、数”上可推究宇宙天文变化,下可致达世间人文规律,是研易万变不离其宗的法门。


 

 

易经传承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如果易经告诉我们的是知识,那经过七千多年时代历史的演变,早就被淘汰了。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之所以延绵不绝的原因在于,它将阴阳变化之理、三才合一之道通过象数思维、符号逻辑等方式寓教其中,从而形成指导人类生存发展的智慧源泉,也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系统、华夏思维体系。

 


一、三种思维方式


  



二、二类文化体验


  



三 、一贯道统文化


  

 

1、为什么我们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不说:“道分一,一分二,二分三,三分万物”?

2、《论语》中约有108处谈到仁,每处“仁”的说法都不尽相同,如果你一定要用西方的观点,每个概念都得有一个固定的概念,那就会不知所云。反而,你把全书这108个“仁”放在一起,你也大概知道孔子所说的“仁”是怎么一回事了。

3、“一以贯之”是中国古代圣贤的重要内在道统规律,那么易经所“一以贯之”的又是什么?

 


四  、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1、“爻”作为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它的起源有众多的说法,其中一类便是结绳记事。结绳记事在今天这个时代的体现大抵于“备忘录”、“便签”。

2、“爻”的两个“乂”象征一件又一件悬而未决的问题,而当其中一些问题解决时,便把结“乂”打开,从而形成了“父”字。所谓父字所体现的易经智慧便是:上一代的事情需要上一代解决,而下一代的事情则需要下一代人靠自己的努力。正如虚云法师所说,庙不能盖得太完美,有些事需要留给下一代的人去做,我们都做了,那下一代的人做什么。”孝“字也是类似地体现了”老“与”子“之间这种继承的关系。这也是易经蛊卦精神的体现。

 

 五 、易经的重要研究思路:阴阳


  

 

  


1、阴阳的关系不是我们简单所理解的“上下”、“高低”、“左右”等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需要互动,而且是需要良性的互动,那么这个世界才“发而皆中节”。

2、为什么男孩子大多数像母亲?而女孩子大多数像父亲?

3、车轮在转动时,到底是前进,还是后退?

4、筷子夹菜、走路等生活现象如何体现易经的阴阳良性互动的?


六  易经的核心构成观念


 


1、所谓“仁”字从易经的角度也可以这样看:右上一横代表天,右下一横代表地,左边的单人旁为人。钱穆先生晚年最后一篇口述的文章便提到,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对全人类最重要的贡献。

2、正如《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子》也说:“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佛家也说,人人有佛性,“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六祖坛经》)。中国的文化将人提到一个极高的高度,同时也赋予了人类极大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庄子》)。这便是易经乾卦用九(群龙无首)的最高境界。



七 、 易经的普遍推演过程: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1、“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系辞传》)易经始于伏羲“一画开天”,伏羲“一画开天”的灵感源自于“观察法”,“观察法”的体现形式在于“符号逻辑”。

2、易经源于自然规律,又高于生活现象。上达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百姓日用而不知。



 


1、中国、华夏等概念的正本清源需要结合《春秋经》。

2、易经是如何体现中道思维的?

 

 八、易经的基础八卦认识:观察法


 




如何从”观察法“、“自然取像”等角度来认识八卦?八卦对于现实人生又有何指导意义?如“艮”卦为什么不叫“山”卦,它是如何体现“适当的休息是为了走更长的路”?

 



1、“易”字从象形角度可以解释为日月变化。日月运行,寒来暑往,天下大本,宇宙定理,所谓“不易”。日出月隐,东升西落,变化有则,大道至简,所谓“简易”。纹理交错,错综复杂,阴极转阳,阳极转阴,所谓“变易”。三易互为一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三易可参透人事,可道破规律,从而降伏其心。然而大多数人:看得破,放不下,想得到,做不来。

2、佛家经典《楞严经》“白头雾里观河见”可作参考。

 

 


1、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易经预测道理的法要:至诚如神,唯变所适。


 

 


易经与春秋经的微言大义可互为表里。譬如著名的春秋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正与易经中的三卦(蛊卦,升卦,泰卦)互相印证。中国的文化经典,一经通,百经通。道之一源,众妙之门。


学员心得:


  

 

高天绮:最大的感受就是易经原来没有我以为的那么“玄”,它很贴近我们的生活。或者说,易经所讲的就是从万事万物的发展中探索到的规律。易经讲天地人,也就是在讲整个社会整个宇宙,所以,易经是从那些变化和不变的事物当中寻求一个“根本”。

 

陈晓慧:《系辞》有言:“《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道,即法则,规律,发展变化的情况。这句所讲的大意是说《易经》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它系统阐述了天、人、地三才之道,即天、人、地三才的变化发展情况。

天、人、地三才互相制约,而又相辅相成,即“兼三才而两之”。三才之中,天尊地卑,因而有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而人立于天地之间,上连天,下接地,便要学会天地宇宙变化发展之道,从而获得人生的智慧,成人才,成圣贤,成己成物。《易经》体现了中国哲学里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合一,即天、人、地合一。在实现这三者的统一当中,儒家思想里面提到,人要与天地鼎足而三,就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充分发展自己的本性,而做到这一点就是“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也就是孟子所讲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此外,人要做的不仅仅是“知天”,而且要尽自己职责,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天道、地道乃是人道的范本,人学习之后以做到冯友兰先生所说的“运用天时地利,创造自身的文化”。

 

冯哲:正如主讲人所讲,学习《易经》并不是学习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思路,《易经》能够为我们揭示的是天地万物最根本的规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即使是特别小的一个事物,都有易经的体现。更重要的是通过《易经》所揭示出的“太极思维”,与西方的“二元论”不同的是,中国是“三元论”的思维体系。也就是说与西方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思维不同的是,中国永远有其既非此也非彼,既非黑也非白的,模模糊糊的事物存在。认识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说去学习《易经》、《论语》等其他中国传统经典。中国所特有的思维体系告诉我们,我们永远无法给某一个概念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只能告诉你它是这样的,同时也是那样的。


李艳:人们把《易经》尊称为“万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化的总根源,富含深刻的人生智慧。《易经》不易读,但是有方法的,有其一以贯之的道理。

整个国学论坛,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分享人所说的读《易经》最重要的是它的思路,《易经》传承的是思路而不是知识,如果《易经》教给我们的是知识,那么七千多年的知识早就已经过时了。所以,辩证的思维是最重要的。


郭琪:《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它是一种学问,是一种思考方式,是各种可用于日常生活的生命哲学。有的人把这门学问神化了,有的人认为它太难懂只好敬而远之。那如何更好地体悟这本书呢?社长言:《易经》重点传递于我们的在于思路,而不是知识。举例来说,解读孔《易》“恒以一德”的思想首先需要理解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认为天下的事物,只用一个道理就可以贯通,任凭千变万化,都能合乎这个道理而没有丝毫的不符,具体到每件事上都没有不恰当的。比如河流,即使分成千万河汊,也都是由源头流出来的。比如树木,即使长出千枝万叶,叶都是由同一个根长出来的。扩展开则博大精深,总结起来又十分俭约,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道”。那么“一以贯之”到底是什么意思?不过忠恕而已。一个人的心就是千万人的心,自己心中渴望的,就是其他人心中渴望的。如果心中每个念头都出于忠,就能够推及他人,如果心中每个念头都出于恕,就可以理解千万人的想法。只是这一个心,就可以遍通一切。


(北师大珠海分校国学社记者报道)



责任编辑:梁金瑞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