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祭孔?——古为今用,找回文化自信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6-12-17 09:57:55
标签: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祭孔?——古为今用,找回文化自信

来源:《华夏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一月十八日壬申

          耶稣2016年12月16日

 

 

 

  


“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12月11日,第11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闭幕,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出席大会时转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称。

 

回顾习近平主席在最近几年的讲话中,已多次谈到儒家文化:参观孔庙并发表讲话、北大牵手国学泰斗汤一介先生、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并且在北师大看望一线教师时说:“应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据悉,孔子学院目前在140个国家建立了511所学院和1073个课堂,各类学员达210万人,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国与各国深化友谊和合作的重要窗口,是名副其实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架桥人”。而在国内,随着全球祭孔大典的举行,“孔子热”亦蔚然成风。

 

“浩瀚寰宇,赫赫大光。欣我华夏,圣道弘扬。”北京开明书院山长粲然先生在纪念孔子诞辰2567周年之际作的《祭孔文》中做了如此开篇。他对《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表示:“我们通过祭孔仪式,保持对至圣先师足够的尊重,与其说是在祭孔,毋宁说是找回了我们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尊重。”

 

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唐文明先生在接受《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采访时称:“今天的‘孔子热’、‘国学热’并非偶然,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是中华文化的代言人,具有普世价值;祭孔不是复古,而是敬古,古为今用,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复兴中找到自信。”

 

“孔子热”蔚然成风

 

《礼记·文王世子》载:“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今年是孔子诞辰2567年。不久前,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全球20多家单位发起成立全球祭孔联盟,并在曲阜孔庙举行了首次全球同时祭孔活动。参与祭孔直播的除了有国内的曲阜孔庙、衢州孔庙等外,还有韩国、日本、印尼、马来西亚等多家文庙及儒学团体。中国孔子网还开启了“网上祭孔”活动,“全球同祭孔”直播页面访问量超过百万,参与网上祭孔的网友过万人。

 

据粲然先生介绍,事实上,自1984年山东曲阜恢复祭孔以来,已经连续22年举办祭孔仪式。而在民间,“孔子热”、“国学热”已慢慢为众人重视和追捧。

 

早在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高校首个国学研究院,其他高校,如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群起效仿。据统计,目前至少有30多所高校塑起了孔子雕像。

 

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曲阜市申报的祭孔大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央视《百家讲坛》请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开讲“实话孔子”,于丹教授开讲“平民化国学”。加上多家电视台设立的《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讲经栏目,引发了社会对传统文化、儒家经典的学习热潮。国内外以儒学、孔学为名的各种团体、机构、民间组织、网站等纷纷成立。

 

近几年,很多家长包括一些中小学校都开始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熟读古人经典,内容以儒家《弟子规》《三字经》等为主。由此,读经班、儒学班、私塾学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一股读经、尊孔热潮。

 

而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诵读《论语》,更是引爆世界尊孔热潮。据报道,美国国会众议院甚至于2009年通过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的专项决议案。韩国祭孔大典的仪式严格采用古礼,释奠礼一直沿袭了中国周代雅乐的规范,保持了传统的古风仪式,祭孔典礼在1986年被韩国政府指定为国家级85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

 

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加州、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教师节都使用国际教师节9月28日——纪念孔子的诞辰。而中国9月10日教师节改到9月28日的方案也已上报到相关部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雷颐先生认为,原本只是象牙塔中的国学,近20年来在国家和民间的有力推动下终于成为声势浩大的热潮,表明主流意识形态做出了某些调整,更多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政治理论资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上是文化复兴、文明复兴。”唐文明教授称。粲然先生认为,“国学热”正是文化复兴的表征,让读经走进千家万户,其实是一种滋养心田、培养文化自信、呵护道德根基的可行路径,这一路径已被国人尊奉和检验了两千多年。

 

敬古而非复古

 

元武宗诏书说:“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传;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明代成化碑讲:“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

 

数千年来,孔子、释迦牟尼、耶稣以及穆罕默德等,都成为人类永远敬仰的先知。历朝历代对孔子的祭拜都有足迹。

 

根据《礼记·文王世子》记载,早在周朝,学校每年都要按四季“释奠”先师,来表示尊师重道。不过当时所谓的先师,并不是指特定的某一个人或某些人。后来,由于孔子生前非常注重教育,影响极为深远,释奠的对象逐渐以孔子为主。到了隋朝,孔子被尊称为“先师”以后,释奠便成为祭孔典礼的专属名称。

 

在孔子去世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的旧宅立庙,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天子祭孔的开始。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政教活动。明清时期,祭孔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直至中华民国时期,民间、官方均有祭孔活动。

 

今天,祭孔活动蔚然成风,对国学的认识和追捧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少许依据西方哲学观念的学人对中国这一传统教育方式和仪轨心存质疑,但人文伦理道德的传统价值,却并不因为我们心存质疑而有所改变。历史就是历史,先贤就是先贤,在长期的历史人文积淀中,我们的文化根脉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继承。不能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能武断割裂这种文化的统绪。

 

24年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到山东,他参观了曲阜的孔庙、孔府和孔林,后来他在《孔林片思》中写道,“现在世界正进入一个全球性的战国时代,是一个更大规模的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在呼唤着新的孔子,……这个孔子需要培养,我们应当学会培养孔子。要创造一个环境,一种气氛。”

 

在粲然先生看来,祭孔是民间对“先贤”的尊敬仰慕和追思的纪念活动,在拜祭之际,我们内心会自然生发起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感,继而唤醒我们内心的自觉与自信,由此开启“知行合一”的契机。现代人应当在物质富足之后,发起利益社会的大心,甚至如先圣一样秉持自觉无我利他,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高尚价值理念。广大学人应当积极参与并实现古为今用的学术理趣,自觉运用一切优秀的历史遗产,为维护社会和人类道德价值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而不断向前,不断导人向善,求真、务实,全力参与实现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

 

“传统文化想要重新成为国人基本价值的一部分,成为‘百姓日用’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人的价值、道德,还需要很多的努力,而今天,我们正站在这个转化的特殊时刻。”唐文明教授认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遵从孔子等国学典范,决不是复古,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敬古。

 

找回文化自信

 

“我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时,其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文字镌刻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句话是:‘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在纪念孔子诞辰2567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主席举的这个例子,成了今天我们为什么祭孔的最好的注释。

 

雷颐先生认为,国学在近代中国具有一种奇特的功能,能维系传承民族文化血脉、以一种更间接却更深远的方式“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表示,《周礼》还有“以祀礼教敬”之说,祭祀之礼用以培养人们的敬畏之心。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祭孔其实代表了我们对于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礼敬。

 

“2500年前,孔子提出道、德、仁、义、礼、智、信,这是人类智慧大纲。”粲然先生表示,现实生活中,人很容易执着于自己所学所思,形成固定反应,在矛盾出现之时产生许多烦恼和障碍,往往是心愿与实事求是产生违背。祭孔的意义就是把根留住,回到内心,自觉达成一日三省吾身的修炼状态。

 

这一观点与唐文明先生的见解很契合。唐文明先生认为,现代人很难承认自身存在的毛病,比如不小心骄傲自大,虚妄疯狂,目中无人,固执己见。要去除这些,先得学会放下自己的“身段”而开发自身本来具足的谦逊平和,谨慎从容、自利利人的心灵宝藏。通过祭孔,能让人变得谦卑、敬畏,“往大了说,一个国家要强大,还要有文化软实力,梁启超先生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凝聚国族,能让人找到文化自信”。

 

正所谓,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一篇题为《九评祭孔的当代意义》文章中这样描述:随着对祭孔知识了解的日益加深,越来越感到,祭孔大典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仪式,它经过了2500多年的历史沉淀,已经包含了太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存在于历史冰冷的竹简中,也关乎当代中国的崛起,关乎中国以什么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关乎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看法、对历史的态度、对自我的认识与觉醒。

 

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曾对为什么祭孔有详尽的阐述,他认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为当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也为后世树立了一道巍峨的师道标杆。尽管孔子的思想在历史上不断被撰改,但是他思想中蕴含着的人道主义情怀,对天下苍生的悲悯情感,对人类文化的建设,都表现出一个圣哲所具有的卓越的智慧和情怀。中华文明成为一个五千多年来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文化成为一个绵延至今的文化,这和孔子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当越来越多的人痛心疾首于“故乡沦陷”,满心渴望从传统典籍中找到安顿之处,当一个国家把建设文化强国、塑造核心价值观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都表达着上至国家、下及万民的共同诉求。

 

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诺贝尔获奖者大会的闭幕式上,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祭孔,应该成为每一个国人心中的一场仪轨,一场修行,也应该是我们民族内在品质修炼的一条必不可少的路径,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安全建设和保护中必需的一项工程,这是历史所赋予的一项重大使命。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双向并进的现实观照下,祭孔便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责任,也承载着更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