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文明人,什么都不信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8-09-14 21:51:45
标签:
许石林

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文明人,什么都不信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八月初五日己酉

           耶稣2018年9月14日

 

中国人形容甜,恐怕至今没有超出用蜂蜜作比拟的。最动人的烹制方法,我认为是“蜜炙”两个字,一个“炙”字,让人产生视觉、味觉和听觉的诸多联想,读起来都带劲儿,仿佛能听出那“炙”的声音来。陕西大荔县的名菜“蜜炙咕噜”,到了广东加上菠萝就成了“菠萝咕噜肉”,味道就丰富多了,不是单纯的甜。

 

在现今这个“甜的式微与的兴盛”的时代,这两个菜恐怕都没从前那么受欢迎了。

 

人们对甜开始警惕起来,生活中到处都是甜,人稍不留神,甜就摄入过多了。中国的节日美食,正在经历一个变革,慢慢地变,变的趋势就是少油、少肉、轻糖。这就说明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有人说,既然生活水平在提高,为什么现在的人还对生活有那么多抱怨。这就是不懂人情天理,好生活应该包括容纳抱怨,“学然后知不足”,同理,会生活了,才知道生活还有多少不满意嘛。

 

对糖警惕了,自然也就轻贱糖了。所以,人们才对《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中那个藏族小伙子冒着生命危险,爬上100米高的杉树顶去采蜂蜜,感到不可理解,认为不值,甚至对编导口诛笔伐。的确,冒那么大的危险,去采蜜以满足口腹之欲,的确有点“行险侥幸”的意思。不值得提倡。但是,想想,如果在从前,物质匮乏的年代,这种反感情绪就不会那么强烈。

 

同样的方式采集蜂蜜,在非洲丛林,土人被一种小鸟引导,才能找到茫茫草原丛林中哪棵树上有蜂窝。采蜜人也像那个藏族小伙子一样,攀爬上树,点燃干柴草,用烟雾熏驱蜜蜂,使其放弃攻击,也临时放弃自己的蜂窝。采蜜人将蜂巢小心取下,另一个人在树下接应,通常一个大蜂窝可以让两个人背两大筐!但是,采蜜人有两个规则要遵守;一是不将蜂窝中的蜂巢取完,给蜜蜂留一点,否则那些被烟雾熏赶在外面流浪的蜜蜂,重新回到原有的巢穴,就无法再在这儿生存了;二是采蜜人一定要给附近低矮的树丛扔下一定数量富含蜂蜜的蜂巢,供当时引导他们的小鸟食用。当地人像遵守神圣的咒语一样严格遵守着这一条,因为传说如果人贪婪拿走所有的蜂巢,不回馈小鸟,小鸟今后就会将人引导到狮子老虎跟前去。一般人想像非洲土人生活贫窘,见食物便尽取之。实大谬也。我在肯尼亚听说,肯尼亚的马塞马拉草原,土人从不随便从丛林采取食物,只放牧牛羊,甚至连牛羊的数量都不去数,放出去,能吆喝回来多少是多少,他们认为:土地不能随便耕种,那是神的赏赐,耕种则是向神过多地索取;如果有意数自家的牛羊数量,是很不吉利的,会给家族带来巨大的不幸。

 

此信仰可谓至迂至憨,然而细想之下,却深感“近乎道矣”。教化民众以遵守自然规律,因果报应以警愚俗,古今中外同理。只是所谓现代文明人,什么都不信,只信自己能贪得无厌地攫取。

 

明朝朱元璋四海一统,当了皇帝。开国皇帝行事,不拘一格,常常微服私访。一日,春暖花开,朱元璋走群众路线,微行至乡下山间。见一养蜂人辛勤地侍弄自己的蜂箱,他工作的样子非常投入,让旁观者很欣赏。朱元璋上前询问,与之闲聊,两个人谈话很投机,朱元璋问养蜂人年龄,此人竟然与朱元璋同岁,再问,更奇:同月同日生。

 

朱元璋兴致大增,再问养蜂人家里的情况。养蜂人无儿无女,也没有其他田产,只有自己养的十三箱蜂。朱元璋心想:这很奇啊!他有十五箱蜂,朕有两京一十三省,也是十五,这数字怎么如此巧合?

 

朱元璋问:你一年割取蜂蜜多少次啊?养蜂人:春夏两季,花多,蜜蜂采蜜容易,我每个月都割蜜,收获得就多。这时候有槐花蜜、菜花蜜、枣花蜜,很多品种。到了秋天,花少了,只有像菊花还开得很好,所以,我割菊花蜜,每次都不割完,一般只取十分之三,保留十分之七,这是留给蜜蜂的粮食,让他们能够有蜂蜜过冬。我用春夏收获的蜂蜜,到市上去换柴米油盐及衣服等物,量入为出。蜜蜂有了足够的蜜,能够不死以过冬,到了来年,又可以给我酿蜜,“我行年五十,而恃蜂而活,得不馁。”——我今年五十岁了,辛苦是辛苦,但日子还过的去,就凭这些蜜蜂得以生活。养蜂人说着,非常满足地、慈爱地看着自己的蜂箱。

 

朱元璋问;其他养蜂人也这样吗?养蜂人说:有很多养蜂人,春夏季节把蜂蜜割完,到了秋天,也割完,不给蜜蜂留,所以,他们的蜜蜂都饿死了,也有跑到别人那里去了。这些人往往看上去一年比我收获得多,但是,今年有,明年无,没有我这样能够持久地养蜂以生活。

 

朱元璋听了,大为感慨:天下百姓就像这蜜蜂一样,朝廷不能压榨得太厉害,“君人者不务休养,竭泽而取,民安得不贫以死?”赋税太重,不藏富于民,老百姓怎么能受得了?“民死,而国无其民,税安从出?”老百姓不是穷困而死,就是移民别处,朝廷向谁收税去?蜂丈人之言,应该传谕天下百官,“可为养民法矣!”

 

2014年5月10日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