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刚】生命学问的教学:古典书院教学方法答问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6-05-09 17:20:22
标签:
柯小刚

作者简介:柯小刚,男,西历一九七三年生,湖北大冶人,字如之,号无竟寓,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创建道里书院、同济复兴古典书院,著有《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在兹:错位中的天命发生》《思想的起兴》《道学导论(外篇)》《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心术与笔法:虞世南笔髓论注及书画讲稿》《生命的默化:当代社会的古典教育》等,编有《儒学与古典学评论(第一辑)》《诗经、诗教与中西古典诗学》等,译有《黑格尔:之前与之后》《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等。

 

 

生命学问的教学:古典书院教学方法答问

作者:柯小刚

来源:“道里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四月初三辛卯

      耶稣2016年5月9日


 

 

 

拙文《当代社会的儒学教育》发出后,这两天有骂我的,也有支持我的。除了个别恶意的攻击,总的来说,拙文引起了良性讨论,没有发生恶意炒作。非常难得。民间读经运动的成绩是不容抹杀的,经典背诵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读经、如何背诵,却需要理性反思和经验总结。

 

儒家正在越来越多地介入当代社会的批评和建设。如果内部构建不出一个良性的自我批评和自律机制,不敢发出不同声音,也没有能力交换不同意见,儒家如何可能有效地介入当代社会实践?这次关于读经方法的良性讨论,说明一些朋友的担心是多余的。这里不存在门户之争,也不存在被外界利用的问题。学会公开理性的对话,既是介入当代社会实践必须的素质,也是儒家自古以来擅长的政治传统。

 

今天发出的访谈是一年前与书院学员的交流记录,供儒学同道和社会公众批评参考。我们没有多少成功经验,一切还都在摸索中。希望更多的学界同道向读经运动的倡导者学习,学习他们深入民间的热情和奉献精神,身体力行,同舟共济,帮助读经运动提高品质,不辱斯文。

 

 

 

生命学问的教学:古典书院教学方法答问

 

采访对象:柯小刚(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复兴古典书院院长)

 

采访人:王静怡(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学生、同济复兴古典书院学员)

 

采访时间:2015年4月2日15:30—17:00

 

采访地点:同济大学解放楼教师宿舍

 

1.“同济·复兴”古典书院(以下简称“古典书院”)相比您之前创办的道里书院,有什么区别吗?

 

答:形式有别,本质无别。形式上,“同济·复兴”古典书院包含“同济”、“复兴”、“古典”三个要素。“同济”表明古典书院有体制内大学的背景,有同济老师和研究生的公益教学参与。“复兴”是大学体制外的社会企业赞助背景,他们的赞助不是为了盈利,是为了无偿资助公益事业发展。而道里书院只对应古典书院的“古典”,是一个读书研讨中西古典的民间组织。无论有没有固定地点、资金,只要有人,有学者、老师和学生一起读书,就是书院了。有人、有文,就是“人文书院”。所以,两个书院本质上又没有什么差别。

 

2.您在之前访谈中,您谈到目前国学教育的一个重大缺陷在于学院研究和通俗教化的分离。那么,您认为古典书院是偏重学术研究还是通俗教育?

 

答:学问只有一个,研究的也得人懂,通俗的也不应离谱。人文学科教授的学问不应该只是给大学里的专业学生讲,也应该到社会上讲。公众光喝“心灵鸡汤”,会营养不良。粗粮难消化,却有益健康。“通俗”重在“通”。通,雅俗都好;不通,雅俗都不好。现在有些号称通俗的国学传播俗而不通,一味迎合听众口味,缺乏教育引导,乃至知识上有错误,发挥道理牵强,这种风气很不好。

 

3.古典书院是面向社会的、开放式的招生,学员的社会背景和知识结构各不相同。所以书院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平衡?

 

答:学习像滚雪球一样。传统文化有这样的特点:无论讲的人还是听的人,你有多少积累、多少思考,讲课或听讲就有多少收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可以把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人纳入同一个课堂。我们的书院是计划长期举办的,学员也希望是长期跟学。将来时间越长,优游涵泳,师生都会整体提高。我们的课程安排是滚动式的,《诗》、《书》、《礼》、《易》、《春秋》、《四书》、《庄子》、《史记》、《坛经》、古典文学、西学、书画、中医、古琴、茶道等课程轮流安排,每一轮都讲同一本经典的不同篇目。对于学员来说,无论是老师刚开始讲《学而》还是已经讲到了《先进》,无论新学员还是老学员,每个同学都能听懂一些,但也不可能完全听懂。同理,老师能发明一些经义,但也不可能把某篇经典完全讲透。对于学员来说,即使听同一个老师讲同一篇,同一个学员今年听懂的东西和三年后听到的东西肯定不一样。而且,实际对于老师来说也是这样:同一个老师在不同时间讲同一篇,讲法也肯定不一样(当然这种情况在古典书院基本不存在,因为经典篇目太多,每年讲不同篇目还讲不完)。所谓教学相长:传统文化的教学就像植物生长,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功夫都在相互启发中涵养,逐渐深厚。

 

有些民间国学教育以“经义难明”为理由,放弃阅读注疏、理解经义的努力,提倡单纯的“背诵”(实际不是“背诵”,只是机械音节重复),这是不懂“涵泳”的学习方法。经义的学习和理解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与历代注疏和自己的生命经验一起逐层深入的过程,从来不是一步到位的。不要知难而退,也不要浅尝辄止。儿童阶段可以有儿童阶段的理解,成人阶段可以有成人阶段的理解,但永远不要放弃理解和体会的努力。硬性地划分“背诵阶段”和“解经阶段”是不自然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从来都是相携而行的。完全缺乏理解或感受的音节重复并不是背诵。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长期不读注疏,不思考和体会经义,就会越来越丧失思想能力、感觉能力、体会能力和解释能力。这样下去,即使倒背如流也会丧失读经的生命意义。所以,古典书院课程,无论成人课程还是少儿课程,都重视带学生一起在经典和历代注疏中涵泳体会,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激发师生对话,唤醒每个学生或深或浅的生命感受和经义思考,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学相长,相互启发。这样的教学才是生命学问的教学方式。

 

4.那么老师在授课中如何把握社会学员的接受程度,能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答:我们的教学是长期磨合、教学相长的过程。老师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员反馈,调整教授方法。而且按照古典书院的设计,我们不是一期一期的招生,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学员愿意,可以跟我们一直走下去。

 

我举个社会学员的例子,一位社会学员王文海,理工科出身,进入书院才第一次接触到竖排繁体的古典书籍。他开始时畏难,也提不起兴趣,因为读古籍分不清楚经、传、注、疏,几天才能读两页。初看起来,我们对社会学员要求似乎太高。但后来,他读下来了,有感悟,写出作业了,非常开心。他完全是用业余时间来读书、写作业。他最后不仅有所得,还能提出问题。经过一番努力,社会学员同样可以读通真正的经典。有些学员,譬如敬鸿章、赵鹏,虽然是理工科出身的公司职员,但阅读能力和思考深度、写作水平甚至超过的人文专业的研究生。社会学员的成绩让专业学生没有理由不努力。古典书院让我们看到,大学不仅对社会有教育输出,社会也可以对大学象牙塔进行反馈,甚至是补充。

 

因此,当我们强调因材施教的时候,千万不要以“因材施教”的借口,低估了社会学员。没错,因材施教,但问题是,我们真的了解社会学员是什么样的材吗?真的了解大学生和专业研究生是什么样的材吗?教育是要有引导提升的。因材施教并不是迁就学生、讨好学生。

 

5.您认为书院录取的学员具有社会代表性吗?是不是偏重高学历或者高收入?

 

答:学员学历以大学毕业为主。少部分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乃至博士毕业。另外,也有一小部分只有高中以下学历。在教学中,我发现研究生作业中常有标点问题,语句不通,但一些只有小学学历的学员的行文、思路却很清晰。学历不是问题。

 

学员的社会构成中,低有小贩,高有老板,都只占小部分。主流人群是普通职员、普通公务员、全职妈妈。学员的社会结构呈现纺锤形,两头小,中间大。社会中层在学员中占80%,很符合上海这座城市的社会结构,所以很有代表性。这也是现代社会通识教育的重点:教育社会中间层。目前各种老板班收费太高,主要针对上层。读经班针对少儿。都无法满足这80%的学员所代表的上海中间阶层的需要。另外,我们还专门开设了少儿公益古典班。

 

6.刚才您讲到学员自学中会遇到辨认繁体字、句读等困难,您认为需要专门为现代人开设传统“小学”的教育吗?

 

答:我有一个做中国哲学的研究生不听话,为了读经典,专门去学古代汉语语言学,结果效果并不好,浪费了时间。“小学”很重要,但应该在实际阅读中日积月累,不应该把“小学”与经典阅读分开。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古人的经传注疏是一个非常完备的体系,借助工具书和注疏的帮助(现在又有康熙字典之类的手机APP就更方便了),有中学文言文基础的人就可以读《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这一点都不夸张,绝对不骗你。古典书院的学员已经用实践经验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大家一定要注意,今天所谓“小学”并不是“传统的”,而恰恰是非常“现代的”学科,是严重脱离经典通识教育的学科。在实际阅读中积累小学知识,先下水再学游泳:这样的做法是更“传统的”。

 

7.古典书院是有作业考核要求的,您认为这些要求对于现代书院是必要的吗?

 

答:在古代,自由讲学的书院也都有作业,只不过是学员自觉自发的作业。我们古典书院开始时是必修的任务,将来希望学员形成自觉自发的行为。古人记录读书心得是很自然的习惯,但在今天这个图像化的时代,大家只停留在微信朋友圈的描述式的浅层记录。通过作业要求,可以培养学员养成深度阅读和做笔记的习惯。

 

书院开办之初,很多老师、助教都反对布置作业。他们认为这不实际,学员不可能做到,持续不下去。所以,我开始只要求同学们写300字的作业,相当于写一些有意义的、长一点的“微博”。但学生的作业交上来之后,出乎我们所有老师、助教、甚至他们自己的预料。大家的作业都远远超过这个字数,字数要求变得一点意义也没有了。学员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有收获。克服困难之后有所得,这是无比快乐的事情,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无论在智性上还是在感性上,都比浅层次的微信微博有意义得多。用文章的形式进行深入表达的练习,才能对阅读的对象有真正的体会。而且在行文中,我们还会一路遇到新的东西,形成新思路、新感受,所以古今中外的优秀学者都强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关于作业问题,读者还可以参看后面的附录:慢一点,用心写短文,520答书院学员)

 

8.古典书院课程以国学为主,但为什么还有西学课程(“西学源流”、“西学古典”两门课程和西学读书会)?

 

答:一提到“国学”,现在很多人就有盲目排斥西方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观点,这是非常可怜地矮化了中华文明的高度、缩小了广度;而另外有些人却打着“国学”的旗号,行盲目崇洋媚外之实。而且尤其可笑的是,他们的崇洋媚外是建立在非常粗浅的西方文化知识之上的。无论排斥西方文化,还是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我们都应该问他一下:你了解西方文化吗?你读过多少西方经典?很多人错误地以为西方文化只是西方现代思潮、后现代思潮、现代工业文明和消费社会、娱乐文化。其实,这些都只不过是西方文化的冰山之一角。西方文化的主体和本根是他们的古典文明。如果对西方古典文明和伟大经典不了解,怎么可能真正理解西方现代文化?

 

现代人觉得现代生活方式自满自足,“小确幸”即可,不需要回溯古典渊源。所有现代问题都是古代老祖宗带来的,所有问题的解决只需要通过越来越激进的现代化就可以找到。这不啻于饮鸩止渴。一味批判古典,颂扬现代,这已经成为自诩为“反思批判的”现代人严重丧失反思能力的表现。古典书院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论是西方中国、传统现代,都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您认为发展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有哪些合适的教育模式?

 

答:首先在教育对象方面,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应该有重点地全面开展。重点就是上面谈过的社会中层,全面开展就是要深入社会的每一个可能的角落。譬如在年龄分层上,除了中青年职员为主之外,我们还可以探索进入社区、为退休老人开办公益古典活动;也可以探索新模式的儿童古典通识教育模式,既避免体制应试教育的问题,也纠正目前流行的儿童读经班的种种弊病。书院老师和学员都是古典文化通识教育义工,大家一起努力。我们计划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会开展乡村建设活动、支教活动、城市街道社区的公益教育活动等等。

 

在具体教学模式方面,大课讲座和小型读书会、专门课程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古典书院目前有十七门必修大课和一些选修的不定期讲座,另外开有《尚书》、《易经》、《老子》、《论语》、书画、西学等多种多样的专修小课和读书会。学员围绕一个文本自由探讨,又有助教带读,不至于成为闲谈会。

 

此外,配合课堂学习的预习和课后作业非常重要。不要以为社会化通识教育不需要严格要求。实际上,我们的经验表明,即使对于工作繁忙的社会学员来说,有作业任务的严格学习同样是可以做,而且应该做的,效果非常好。人是需要精神意气的。作业压力是给人打气的方法。通过严格要求的学习,同学们真心感觉到书院不是靡靡之音的休闲会所,而是学习的地方,是打气的地方,是充电的地方,是补充正能量的地方,是提高精神意气的地方。

 

10.古典书院的授课教师中都是高校教师或博士生,您认为课师的专业素质是书院教育的关键吗?

 

答:我们的老师都是博士毕业,其中教授副教授占大多数,而助教也都是博士生、研究生。我认为需要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来授课。这不是学历崇拜,而是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英雄不问出身,唯才是举,我们的助教团队中也有无学历的优秀民间学者。

 

11.但社会上的国学书院大多没有高校背景,所以社会需不需要有一个国学教师资格认证,又会不会落入功利呢?

 

答:资格认证是非常需要的,目前国学市场中的教师鱼龙混杂,什么“大师”都出来授课,所以应该由政府或某个有公信力的民间组织主导(来办这件事情)。而在规范的同时又需要一定的自由,即要有规矩,但不能成教条。

 

12.您认为书院作为一种复兴的教育形式,会一直发展下去吗?

 

答:我认为会的。第一,目前国家意识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亟需软实力的支撑,所以,国家开始积极提倡和支持传统文化教育,大环境逐步乐观;第二,社会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自发需求非常大,这是刚需,绝非泡沫。在这种刚需的推动下,各种民间国学教育形式蓬勃发展。近来,在国家提倡下,中小学和高校也开始跟进。在这个大背景中,民间书院会越来越多,发展态势良好;第三,中国有源远流长的书院传统。传统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这是屡见不鲜的历史常态。书院传统复兴,今日条件正好。

 

 

 

附:慢一点,用心写短文:古典书院作业要求答问

 

有些同学反映,虽然很想学习,但是感觉跟不上书院的节奏。其实,每人基础不一样,读书多少不一样,但更重要的是:你是否用心?基础差而用心,作业可能是更好的,基础好而不用心,作业可能更差。

 

长远看,三五年之后,用心的同学会越来越好,不管他基础好不好;不用心的会原来越差,不管他基础好坏。所以,基础相对差的同学不必着急。

 

这学期只是第一轮,也是最艰难的一轮。万事开头难。等到第二轮的时候,大家重新翻开每本经典都会感觉贯通很多,虽然每本书都只读过一篇。衷心希望各位同学能挺过最艰难的时刻,一起走到最后(事实上可能是没有最后……)

 

我建议同学们不要盲目追求字数,尤其不要去抄百度凑字数。坚持每周写500字作业,字字真情实感,或者述而不作,记录课堂笔记,会比较容易完成作业,这样就可以坚持下去。

 

第一年,大家不要对自己期望值太高。只要你能坚持下去,每周上课、写作业(何况还有寒暑假可以休息),第三年以后,你会感觉逐渐入门。

 

大家造吗,虽然我要求的每次作业字数只有区区500字,可是,我现在收到的作业汇总字数已近百万!酱紫是很不好的。所以啊,现在要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提倡言之有物的短文。

 

很多同学反映,跟小学生作文不一样,跟单位发言也不一样,经书太过丰富、深刻,写作业的时候想把感想都写出来非常困难。其实,这正是经典的魅力。这表明你读进去了,只是尚未通透。这是紧要关头,特别需要坚持、等待,不要过早追求成果。

 

所以,古典学习的初期阶段,每次作业只需就一点谈感想就很好了,切勿贪多求全。譬如这次论语作业,无需追求从十五写到七十。你可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一点,写写十五志学,或者四十不惑,或者耳朵是神马,就已经很好了。

 

《学记》云“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古典的学习方式强调熏习,优游涵泳,变化气质,切忌急功近利,追求指标。俗语云:慢慢来,有点快。所以,我提议大家现在慢下来,互相帮带,以便将来走得更远,而且到那时,我们还在一起。

 

无竟寓

 

2015年5月20日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