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孔子的“口述自传”——《论语新识•为政篇》第四章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6-09-25 22:52:33
标签:
刘强

作者简介:刘强,字守中,别号有竹居主人,笔名留白,西历一九七〇年生,河南正阳人。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诗》主编。兼任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世说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台湾东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儒学与古典诗学、文言小说的教学与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及书评随笔200余篇,出版著作《世说新语会评》《有刺的书囊》《竹林七贤》《惊艳台湾》《世说学引论》《曾胡治兵语录导读》《古诗写意》《世说三昧》《魏晋风流》《穿越古典》《清世说新语校注》《论语新识》《世说新语研究史论》《世说新语资料汇编》《四书通讲》《世说新语新评》等二十余种。

孔子的“口述自传”——《论语新识•为政篇》第四章

作者:刘强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廿五庚戌

          耶稣2016年9月25日

 

 

 

   


《论语新识》,刘强著,岳麓书社2016年9月版。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新注】

 

①  十有五而志于学:有(yòu),通“又”。志于学:立志学道。

②  而立:而,能也。立,盖指立学、立身、立人、立礼、立道也。

③  不惑:惑,困惑、迷惑、诱惑。不惑,不疑有定之义。《集注》:“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无所事守矣。”

④  天命:《集注》:“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⑤ 耳顺:顺耳。《集注》:“耳顺,所闻皆通也。”

⑥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逾,逾越。

 

【新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求学问道;三十岁学有所成,能立身于道中;四十岁能通达事理而不迷惑;五十岁时,能穷理尽性,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岁,于所闻之理无不明白贯通,于非议之语无不顺耳无碍;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行事,但不会逾越规矩和法度。”

 

【新识】

 

前三章谈为政之道,本章忽宕开一笔,记夫子自道其一生进学历程,可谓“夫子口述自传”和“简明年谱”。“从心所欲不逾矩”,实亦呼应上章“有耻且格”句,言修身成德之“内圣”工夫有至于如此自由逍遥之境者。夫子一生为学次第,求道阶程,深耕精进,超凡入圣之妙,尽在其中矣!

 

本章又可视为孔学“心经”,足为万世学者立法。孔子尝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知圣人必可学而至,孔子即凡而圣,其一生进路,盖有六端:

 

一曰立志。人生在世,不可不立志。志者士之心,立志即立心。人为天地之心,无志则无心,无心则不可以立人。欲立人,必先立学,欲立学,必先立志。《礼记·曲礼上》说:“人生十年曰幼,学。”夫子年十五而“志于学”,盖立志之谓也。所立何志?曰:求学之志也。所求何学?曰:成道之学也。皇侃疏称:“志者,在心之谓也。孔子言我年十五而学在心也。十五是成童之岁,识虑坚明,故始此年而志学也。”又,朱熹《集注》:“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之谓之志。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朱子所谓“大学之道”,实即学大人、成君子、希贤希圣之道也。今人不尚立志,即使立志亦与大学之道无涉,或“志于钱”,或“志于官”,或“志于名”,均子夏所谓“小道”,虽有可观,而致远恐泥者也。

 

二曰立人。“三十而立”,乃立学、立礼、立人、立道之谓也。《子罕篇》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是学必求立,不学不立,不立不学也。夫子年十五立志于学道,历十五年而后有所成。何晏《集解》释“立”说:“有所成立也。”皇侃《疏》:“古人三年明一经,从十五至三十是又十五年,故通《五经》之业,所以成立也。”而五经之中,关乎立身者以礼为重,孔子尝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盖夫子三十之年,业已通经致用,于礼学尤为精研,卓然而为当世之礼学大师。故此“立”字,可谓立于礼,亦可谓立于道,皆统归于学矣。

 

三曰立智。前引《子罕篇》孔子又云:“可与立,未可与权。”“而立”盖能守经立道,“不惑”盖能通变达权。夫子尝言:“知者不惑。”《老子》亦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谓“不惑”,盖谓经明行修,于事物当然之理皆无疑惑,于外来诱惑皆能抵御。张子厚称:“强礼然后可与立,不惑然后可与权。”苏辙亦云:“遇变而惑,虽立不固。四十不惑,可与权矣。”故“四十不惑”,正是“智者”之境界。孔子又尝说:“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盖四十之年,人生过半,学养日厚,阅历日丰,如不能自知知人,明心见性,真可谓虚度韶华,蹉跎岁月矣。无独有偶。孟子也有“四十不动心”之自陈。盖“不动心”者,正“不惑”之谓也,此立智之境已为孔、孟二圣所证成,断断乎不虚不诬矣。

 

四曰立命。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此皆夫子知天命后所言。夫子又尝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盖夫子“五十而知天命”,必与学《易》有关。夫子所谓“知天命”,略而言之,其义有三:其一,夫子五十之后,道与天合,遂知天命之在我,文武之道或曰斯文亦在我。故其每遇困厄,信愈笃而志愈坚。夫子过宋,遭桓魋之厄,乃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又尝畏于匡,亦有豪言曰:“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此皆夫子知天命在我之确证。其二,虽知天命在我,然值此乱世,礼坏乐崩,终不能行道于天下。故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此皆夫子知“天命不与我”之确证也。其三,虽知“天命不与我”,道亦终不可行,然绝不使道坠失于地,故夫子“干七十余君无所遇”,反而愈挫愈奋,百折不挠,颠沛造次,而不改其志。此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居易以俟命”之精神,千载之下思之,犹觉惊心动魄!此正中华文明历数千年而不亡之“灵根”、“慧命”矣!归根结底,盖夫子未能忘情于天下苍生也。面对“天下滔滔皆是”的质疑,夫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言下之意,正因天下无道,我才要如此栖栖遑遑,奔走劬劳。“丘不与易”,便是“尽人事,听天命”!如此担荷天下道义与人类未来之愿心与愿力,真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永久。故夫子知天命之后,不仅是一智者,亦且是一勇者耳。伟哉夫子!壮哉夫子!

 

五曰立仁。夫子年五十五,去鲁适卫,辗转于宋、卫、陈、蔡之间凡十四年,至六十八岁,自卫返鲁。“六十而耳顺”,正夫子知天命之后,于流离转徙中所达到之境界。汉儒郑玄释“耳顺”说:“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也。”皇侃《疏》引王弼曰:“耳顺,言心识在闻前也。”“耳顺”,亦可解为“顺耳”,即对一切听入于耳者,皆不觉有何不顺,亦不能对自己有何损益,正是“上智不移”,亦君子不惑、不忧、不惧、不愠之况也。一部《论语》,皆夫子与弟子相与论学论道、应机设教、因材施教之实录,若非夫子德性圆满,智慧具足,焉能有此一金声玉振、小叩大鸣之境界?孔子说:“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颜渊》篇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可知“耳顺”之境,不仅是不惑、知命之上的一种智慧境界,更是兼具智、仁、勇之“三达德”的一种道德境界。事实上,“耳顺”不唯不忧不惧,亦且乐在其中。夫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此与《易传》“乐天知命,故不忧”正相吻合,皆夫子已为仁者之确证。内省不疚,心地光明,默识心通,忠恕一贯,无所违逆,乐以忘忧,正是超入圣域之象也。夫子虽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然耳顺之境实可下一转语:“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六曰立圣。若说“耳顺”为仁者之境,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是圣人之境。夫子一生学不厌,诲不倦,日就月将,一往无前,其最终成果,乃是为天地后世立一“人极”。“圣”便是人之极。《尚书·洪范》说:“睿作圣。”传云:“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又《说文》:“圣,通也。”按语云:“耳顺之谓圣。”《风俗通》则说:“圣者,声也。言闻声知情。”是知“圣”之为言,必能贯通天地神人。故《周易·文言传》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此处的大人,也即圣人。圣人者,以人合天、天人合一之人也。又,周敦颐《通书·志学》云:“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朱熹更进一步指出:“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地。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孔子晚年实已参透天地万物,故其尝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夫子一生贯彻为己之学,学求在己,不欲人知,故能“人不知而不愠”,究竟言之,非夫子真不欲人知,实是其后来境界,俗人不可与知,唯有天知地知也!此一种境界,不仅是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大孤独,也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大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与“无可无不可”一样,体现了人心与天理、良知与良能、自由与秩序的高度统一。孟子祖述孔子,尝言:“大而化之之谓圣。”又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孔子之谓集大成。”汉儒扬雄也说:“观乎天地,则见圣人。”程颐则谓不然,说:“不然,观乎圣人,则见天地!”凡此种种,正是夫子以人合天、参赞天地化育之圣人境界的最佳证明。

 

今按:本章实乃孔子一生进学成道之“传神写照”,也是古今中外最为动人的励志箴言。明儒顾宪成称:“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钱穆亦云:“自志学而立而不惑,皆下学。自此以往,则上达矣。”诚哉斯言也!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