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文化守成主义,抑或现代儒家激进主义

现代儒学者不能仅限于书斋研究澄清礼乐规范,或用游魂说为自己的无力开脱,而应该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危机与挑战,将自身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探索群众路线,在具体实践中发现和摸索新的政治主体及其持续再形成,提出思想纲领,寻求制度创新,在一次又一次挫折中踏寻新路。

【曾海军】恻隐之痛:一种由近及远的普遍性

由恻隐之痛阐明的一种由近及远的普遍性,实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巨大的优势,我们没有理由妄自菲薄而看轻了。新冠疫情还未远去,经此一“疫”,人与人之间因病而痛的相互关怀变得如此重大,中国人面对疫情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量与坚定的抗疫决心,离不开传统儒家由恻隐之痛所奠定由近及远这一秩序观念的影响。

【朱承】探索儒家公共性思想的现代诠释

儒家公共性思想依然对于维系中国传统公共生活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也依然能够为当代美好公共生活创建提供思想资源和智慧启迪。

【姜岑】“何以中国”:建鼓释“中”说的共建价值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将于11月10日在上海博物馆落幕,这是上博“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展。

【杨国荣】中国哲学的世界意义

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以世界哲学为其背景。对中国哲学而言,世界哲学在广义上包括阿拉伯哲学、印度哲学、日本哲学等等,但更为具体的形态则与西方哲学相关。从历史的衍化看,世界范围内,中西两大哲学传统在中国彼此相遇,显然是哲学史中的重要事件,今天的研究哲学问题如果离开了这一前提,便难以切实地展开。

【陈明】启蒙的意义与局限——思想史视域里的李泽厚

只是他的思维被深度启蒙,即使在他的私人领域儒家文化因子也踪迹难觅。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作为不同的两种现代化理论今天或许已经见出分晓,但作为一种中西文化关系的安排原则落实于个体之身,其间的得失长短以及可信可爱的理智情感之纠结是国人近代普遍的难解心结。

【郑家栋】李泽厚与“经验中国”:现世救赎及其可能的路径(引言)

李泽厚的“天地国亲师”既要解构传统的“政教合一”,又需要摆脱现实利益等等纠结和那种中国式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并且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忘情于山水不同,仍然要热切地走进人群,在人际之间寻找某种情感寄托。真希望李先生人生尽头真正从这种“情感主义”的现世救赎路径上获得慰藉,愿他的灵魂安息!

【董璞中】孔子作为“先师”的意义

孔子作为教育家,他所传授的不重砸某个学科或某一门类专门知识,而是人文化成,是成人的教育。若能以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传统,更好地发挥儒学文以化人的功能,必将有助于提振民众的文化自信,必将有助于理顺人心之价值秩序、促成尊重文化的社会风尚。

【郑家栋】有所“割舍”的牟先生——《“中国哲学”的牟宗三时代》自序

在现代坚硬、坚实且散发着某种铜臭气味的土地上,能否以及如何重建儒家的“理想主义”?这是牟宗三先生念兹在兹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牟先生思想没有过时,牟、唐新儒学也没有过时,我们也应当首先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和消化牟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哲学遗产和精神财富。

【李德嘉】从孔子“无讼”真相看儒家的司法智慧

传统儒家官员运用教化方式解决纠纷,在息讼解纷的过程中为乡村社会塑造儒家的人伦秩序,同时为乡村社会培育乡绅,作为官民沟通、辅助教化的纽带,最终期待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百姓的自我治理。

【吴亚波】对“大陆新儒家”因误解而傲慢?——与郑家栋先生商榷

郑家栋先生视西方民主制度与价值为全人类的价值,要求儒家必须削足适履的去符合。郑先生虽曰服膺唐、牟两先生学问,虽说要复兴儒学,然观其言行,信仰上归于耶教,政治上服膺民主,既然如此内外兼备,自然功德圆满了。儒学又有何容身之地呢?所以,无论把儒学改造为基督教模样只作为少数人信仰的宗教,还是作为一种无所依傍的学说游荡···

【李竞恒 】父亲角色是人类文明的隐喻

汉儒向平民推广过去贵族专享的姓氏,宋儒向平民普及父系祖先古老谱系的家谱以及祭祀的祠堂,都是以父亲为纽带将一代代本应相忘于江湖的人凝聚起来。父亲角色区别了人和禽兽,所以子不教父之过,因为他代表了文化这一方向。

【任剑涛】浪漫想象:家哲学与家国同构的解释遗阙

在现代与传统的承接关系中,家的地位究竟怎样安放、家的社会与政治作用如何认知,则是一个既关乎传统的现代处境,也关乎现代的准确定位的大问题。近期关于家的讨论,广泛涉及上述问题。可以说,在古今中西四维的交错关联中,家不仅再次成为学术热点,也成为关乎现代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

【曾海军】消解了文化与欲望的基本张力——对戴震“以理杀人”批判的批判

传统儒家丰富的心性工夫论,就这样被戴震一笔勾销。在戴震思想中,欲之公、情之正、知之明,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完全没有了那种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判分与对峙。然而,消解了文化与欲望的基本张力,这是思想的失败,也是戴震思想最为致命的缺陷。

【翟晗】开启“现代中国”的思想时刻

当代中国从何处走来,近代中国从何时开始,这不仅是个学术思想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哲学命题。“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套用某种政治话语,而是因为1840年切实构成了后续救亡与启蒙、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开放诸多命题的思想原点,当然也是文化复兴与国族富强的艰难起点。

【梁启超】梁任公未出版作品——先秦思想家小传

一九二二年五月四日,任公开始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作“先秦政治思想”的讲演,前后四场;其秋,又应南京东南大学郭秉文校长之邀,担任“中国政治思想史”课一学期。由于操劳过度,得了心脏病,故只讲至先秦而止。后来出版之书,即名《先秦政治思想史》。

【宋立林】礼的灵魂在于仁

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所期待的“仪式感”,其实是“仪式”带给我们的“诚敬”与“庄严”,而这一切都源自“仪式”之魂——我们内心的“仁”!

【杨泽波】积淀学与结晶学之同异 ——李泽厚对我的影响与我与李泽厚的分别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将思想的重点转到中国哲学之后,以“积淀说”解说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李泽厚先生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在中国哲学界有很大影响。我公开承认,我三十多年来对于孟子性善论的诠释,最初就是受到了李泽厚先生的影响。与李泽厚先生相比,我的思路可以叫做“结晶说”。环顾四周,平心而论,在中国哲学范围内,迄今为止,我可能是···

【安乐哲】“互系”宇宙观与中华传统医学

另一个探讨这种“互系”宇宙论的渠道是传统中医。人们常会发现,标准中医课程都一脉相承地从充分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入手,以此发掘传统中医术语及语义的意象与文化比喻。或许作为中国哲学的学者,需很好报答为研习古代中国哲学入门的传统中医,去研究作为奠基中医传统的自然宇宙观,以它作一个标志,于迅速流动的哲学话语中找到我们的位置···

【安乐哲】实验主义“人伦观”

在第一章“导论”中,我提出“类比”对文化翻译不仅关键,而且必不可少。还有,我认为所选择的类比互系,有助于达到既可是联系性也可是对比性类比的理解。寻找这样的关联,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单项类比联系,而不是整体附会式的。要深刻思考和力求清晰解释儒家根本嵌入的、关系构成的、总是作为过程而呈现的“人”,我们可以拿杜威的“个体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