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学者共商东亚文化共同体——2018尼山新儒学论坛纪要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01-18 17:00:17
标签:


中日韩学者共商东亚文化共同体

——2018尼山新儒学论坛纪要

作者:李浩然(首尔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来源:主办方提供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腊月初二日庚戌

          耶稣2018月1月18日

 

 

 

2018年1月12-13日,由尼山圣源书院、国际儒联儒学与企业管理委员会、国际儒联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主办的“2018尼山新儒学论坛——儒学与东亚文化共同体”在北京中协宾馆会议厅召开。


  


本次论坛由首尔大学哲学系教授、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郭沂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尼山圣源书院常务副院长张践致欢迎辞,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滕文生先生出席会议。来自中日韩三国的三十余位知名学者就儒学在东亚文化共同体重建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为东亚和平发展提供了学理的支撑与思想的启迪。

 



 

首先,从东亚的历史背景出发,与会学者们认为当今时代东亚共同体的构建要充分地借鉴和参照以往的传统。


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以《东亚文化圈的历史经验与智慧在当代文明对话中的意义》为题目,回顾了东亚历史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指出儒家传统思想中的“恕”概念对于今天东亚共同体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并结合中国实际上的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过程来说明。牟教授进一步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西方文明已经显示出诸多问题的当下,对于东亚人来说构建一个文化上的共同体便成为各国面向未来的题中应有之意。


首都师范大学王殿卿教授以《脱亚入欧,同室操戈,和合东亚》为题目,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回顾了19世纪东亚饱受侵略的历史,又从过去日本脱亚入欧到现在脱离欧洲的转变指出亚洲在今天的新变化。这个变局说明在现代东亚世界,优胜劣汰的社会丛林法则和西洋必将全胜的信念以及以战争为主的扩张手段早已经不适合中日韩三国人民的精神需求,东亚必须发展出自己的新的共同价值,这个价值便是以和合观为核心的共同价值。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吴光教授以《建设东亚文化共同体需要君子品格》为题目,回顾了历史上日本、朝鲜与中国的联系,指出东亚世界的共同文化是儒学与佛教,而对于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则应该以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为主,这其中最值得重视的便是能体现儒学仁义礼智信的便是君子的人格。在《论语》中,君子是以仁义、忠恕、敬畏、四德、爱民等品质出现的,在当时代,我们只有修身立德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君子,而这种君子修养也为整个东亚社会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价值典范。


 

 

其次,从东亚的共同学术传统为出发点,与会学者们讨论了东亚文化中的诸多关键概念,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新诠,传统与现代、国家与共同体之间的过渡便有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其中,成均馆大学儒学学院院长辛正根教授以《儒学的总体的定义》为题目,深入地讨论了“儒学”概念的定义,指出因为儒学具有“一实多名”的复杂性,它往往会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不同的名字,而现有的儒学定义又通常使用对普通人而言晦涩难懂的专业用语。因此,我们需要一个不依存于专业用语与特定人物的儒学的定义,同时这个定义还必须是一个使人们通过定义中使用的词汇便可以把握住儒学正体性的定义。


《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先生以《内平外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式》为题目,分析了出自《左传》的“内平外成”概念是指涉诸夏与夷狄关系的族群建设与国家建设相结合的观念,并进一步指出以往对于“共同体”的诠释是从地理与道德两个向度进行的。在这个诠释之上,梁教授从更加深刻的角度提出了基于血缘与宗亲结构的中国人本土的共同体意识。这个意识中“家”是内在的层面,“民族”是外在的层面,而从家到民族的过程也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过程。


首尔大学哲学系郭沂教授以《东亚共同体的价值基础》为题目,指出价值包含物质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信仰价值四种类型和四个层面。信仰价值表现为“安”,物质价值表现为“用”,这都是人类共同价值。至于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则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真、善、美代表了西方的精神价值,中华精神价值则为中、和、乐。正为世人所普遍接受的民主、自由、平等只是西方的社会价值,作为道、儒、释三教核心价值的自然、仁义和慈悲才是中华社会价值。

 

 

 

 

另外,以儒学为主的中国文化在东亚世界的展开为我们在学理上提供了文化共同体构建的依据。与会学者们通过对于对于具体的中国经典、中国学派的思想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示出中国在构建东亚共同体过程中的重要学术地位。


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以《朱子对韩国的影响》为题目,首先梳理了作为一个时代新儒学的朱子学经藤原惺窝和林罗山等人的传播而在日本的发展与经退溪、栗谷等人的传播而在朝鲜的发展。其次深入到朱子学思想的内部,比较了朱子、退溪、栗谷思想的异同,说明了朱子学在东亚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流变。最后借历史上朱子学的传播而指出当今时代的中国人也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


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所所长金圣基教授以《易经哲学与人类普遍价值》为题目,指出《周易》不仅蕴含着一个以人类生活的再圣化为内容的普遍伦理的新方向还具有一个以自然与人的和谐为内容的儒家普遍伦理之新起点。这些内容是以宇宙自然之道,即现象变化和综合作用的发现为前提完成的,而这个现象的变化就是宇宙的终极价值“生生”。作为终极价值“生生之道”和“仁道”又一起组成了宇宙和人生的大和谐之道。


日本一桥大学坂元弘子教授以《“大同”思想及其在历史上与当代文明中的意义》为题目,讨论了三教与其他近代思想融合的问题,说明中国思想若欲存于今日甚至未来的发展,就不只应讲儒学与东亚文化,也需要注意到三教与其他近代思想的融合。通过严复、康有为、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等人的著作可以知道近代初期全球化是如何向当代全球化过渡的。在这个过程中,建设东亚共同体的任务之一是构建一个和平共存的文化上的“一带一路”。


 

 

最后,与会学者们也结合当今中国国家发展实力与东亚各国政治经济格局等诸多现实情况探讨了构建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既有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张践教授以《儒家文化与习近平大国外交思想》为题目,指出习近平主席的大国外交思想不仅对中日韩三国的邦交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分别体现了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忠恕之道、中庸之道、中和之道与内圣外王之道。这些悠久的儒家思想使得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始终在强调各国发展共同利益的方面,并始终坚守着厚往而薄来的原则让其他国家可以搭上中国的顺风车,实现互利互惠的共赢局面。


中国人民大学彭永捷教授以《东亚国家的正常化与一体化》为题目,分析了当今东亚共同体形塑过程中的四个问题,即东亚四国的国家非正常化、制度差异大、彼此之间都具有领土争端以及没有共同价值观。根据这些既有问题,彭教授也指出未来东亚共同体建构的出路首先在于用和合的观念思维在承认各国差异的基础上互补共生,其次在于以共同的文化传统培养出心的价值观体系,最后在于东亚一体化的关注与落实。


首尔大学自由研究学院梁一模教授以《君子在行动——20世纪以来韩国儒者的政治参与》为题目,对研究韩国儒教人的建国运动与民主化运动的著作《君子们的游行》做了介绍与评论。梁教授认为韩国的民主和公民社会正在寻找新的方向,这本书充满了作者的真诚和努力,展现了儒家的潜在力和可能性,为寻求韩国新民主主义和公民社会奠定了经典智慧和思想资源。

 

除此之外,日本法政大学王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李甦平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田辰山教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建福教授、中央党校王杰教授、延边大学方浩范教授、中国社科院赵法生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刘成有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孙宝山教授、山东师范大学赵卫东教授、南京大学郑墡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勇强研究员、成均馆大学朴志勋所研究员、成均馆大学安承宇研究员等人亦就主题做了精彩发言。

 

本体论坛充分反映了东亚世界儒学与文化共同体研究的最新成果,不仅展望了东亚共同体的发展趋势,也为加强中日韩三国间的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