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会营】回归传统,开辟未来——李文娟著《安乐哲儒家哲学研究》读感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19-11-12 23:32:07
标签:安乐哲儒家哲学研究
常会营

作者简介:常会营,男,西元一九八〇年生,山东寿光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副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儒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儒教、儒家哲学与礼乐文化,著有《<论语集解>与<论语集注>的比较研究》《北京孔庙祭孔礼仪研究》等。

原标题:回归传统,开辟未来——《安乐哲儒家哲学研究》书评

作者:常会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副研究员)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表,原载《国际儒学论丛》2019年第1期。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十月十六日癸丑

          耶稣2019年11月12日

 

 

 

听闻我的大学同学李文娟的大作《安乐哲儒家哲学研究》(博士论文)付梓出版,我感到非常高兴。我们都是从江北水城聊城大学走出来的学生,作为同班同学,我们都曾领略过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名胜古迹,乾隆皇帝的行宫—光岳楼,东平湖的悠悠碧波,大运河的繁华与没落,孔繁森纪念馆的深深崇敬与感怀。然后,我们通过考研来到北京,接受巍巍京城文化的洗礼。文娟到中央民族大学师从国学大家牟钟鉴先生,我则到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国学大家周桂钿先生;后来,我继续在北师大师从孟学大家张奇伟教授攻读博士,她则在曲阜中国孔子研究院工作之后,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师从著名学者梁涛教授攻读博士。作为大学同学,可能如我们一样攻读中国哲学,并且有相似的求学经历的大学同窗,还是非常稀少的。没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相信我们也不会将青春韶华都投入到对国学的学习、研究、践行和弘扬之中。透过这本20余万字的著书,我想我们都能体会到个中的艰辛、酸苦和不易,这是二十年寒窗苦读所倾注的无数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本书是目前国内系统研究安乐哲儒学思想的第一部专著,其学术地位和学术价值可谓举足轻重。

 

文娟在博士论文答辩之后,曾经特地来我所工作的古代最高学府——北京孔庙国子监参观。通过交流,我了解到她其实对于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是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的。而且,她还将其带入到自己的生活工作、言行举止之中,可谓学研并重、知行合一。而她的这部《安乐哲儒家哲学研究》,更是其三年博士学习生活的卓越成果。安乐哲先生作为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的著名中西比较哲学研究大家,同杜维明、成中英先生一样,为了中国儒家思想在现代哲学浪潮中立足和复兴,为了促进中西哲学文化平等交流对话,可谓不遗余力,鞠躬尽瘁。安乐哲先生作为美国夏威夷大学的著名教授,2013年获得中国文化部和山东省政府共同设立的国际奖项“孔子文化奖”,且其著作精华选集也同时出版发行;2016年,获得会林文化基金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面向国际的学院奖“会林文华奖”。这都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学者所有目共睹并由衷钦佩的。选择这样一位学贯中西、德高望重,对中华文明、儒家思想报以深深理解、同情和敬畏,且研究深入、著作丰硕的学者作为研究对象,应该说文娟选择了一个极好的研究方向。这对于我们这些沉浸于故纸堆中训诂考据、整理爬梳者而言,无疑如一泓汩汩清流。哲学是活生生的思想和生活,它永远指向现在和当下。

 

首先,《安乐哲儒家哲学研究》一书内容丰富,逻辑严密。该书先从安乐哲先生的学术生平入手,对其求学之路与治学之道进行了历史考察。哲学家告诉我们: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这种对于安乐哲先生人生的清晰考察,也同时是安先生自己的一个人生回顾和总结。然后,该书以中西哲学比较视域下的儒家思想研究为题,对安乐哲先生的三部经典著作《通过孔子而思》《期望中国:中西哲学文化比较》《儒家角色伦理学》进行了选读和考察。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中西哲学比较视域,正是安乐哲先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丰硕学术成果,并每每能得出振聋发聩学术观点的关键所在。然后,该书通过安乐哲先生对于儒家经典的翻译与哲学术语新诠,例如《<论语>的哲学诠释》《切中伦常:<中庸>的新诠与新译》与《生民之本:孝经的哲学诠释及英译》,使人们对于安先生的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体认和把握。然后,该书又从微观切入到宏观,详细论述了安乐哲先生对儒学专题研究与开放性阐释,例如从文化哲学谈孟子人性论、儒家之礼的实用主义解读、儒学中的自我、真理与超越。最后,该书继续进行理论提升,从中西方文明的比较与反思的角度,阐述了安乐哲先生儒家式民主之路、中西方哲学与宗教问题的走向、安乐哲儒家哲学在中西方文明发展中的价值。

 

其次,该书对于安乐哲先生学术生平的考察可以给人以反思启迪:唯有真正对中国思想、传统文化报以敬意,并且能够亲临亚洲东方(包括中国)学习、研究、体验的西方学者,才能真正读懂东方哲学、中国哲学、中华文明。试想,若无美国雷德兰斯大学选派安先生到香港中文大学做交换生,若其未跟从唐君毅、劳思光、方东美先生(台湾大学)学习和生活,若无著名翻译家刘殿爵教授、汉学家葛瑞汉教授的悉心指导,安先生便不会对中西哲学有如此透彻的理解和体悟。夏威夷大学专精西方哲学的哲学家郝大维先生,与安乐哲先生长达二十多年的合作,二者可谓相反相成,相得益彰,体现了儒家哲学中的“和而不同”,如作者于书中所言“安乐哲从郝大维那里学到了很多,对他的思想和生活影响很大。按照安乐哲的说法,他们之间是彼此创造的过程,直到最后两个人的思想都融合在一起,不分你我”。该书充分肯定了安乐哲先生的学术贡献,认为他不遗余力地向西方人阐释中国哲学,为中国哲学找寻它在世界哲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也消解了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误会与隔阂。因此,安乐哲被称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儒家文化的布道者”。

 

第三,该书所总结的安乐哲先生在学术方面的立场和治学之道,可以给当代中西哲学界同仁以深刻启发。例如,安先生主张“应该打破欧洲哲学独霸天下的局面”,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欧洲哲学的排他性,另一方面是没有哲学家参与把其他哲学介绍到西方去的工作”。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就需要实现其他哲学与欧洲哲学的平等对话。实现平等对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达到哲学高度的经典的翻译著作”。同时,安先生主张,应该“让中国哲学呈现出它自己的完整性”,“也就是说,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中国人在对外传播中国哲学时,要重视自身的独特性和系统的完整性”。另外,安先生不赞成部分中国学人排斥西方哲学、排斥中西方哲学对话的保守态度,他认为中国学人要持一种开放性的心态,“中国哲学的国际化对其自身的发展只会越来越有意义,不应该排斥外来文化”。与此同时,安先生认为中国学人“要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要回到自己的根,来找到传统文化的将来。当然要接受外来文化,但最重要的还是回到自己的传统”。该书作者在肯定“回到传统”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指出,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一方面是要回归到原始的人性的出发点——家庭;另一方面不仅要重视自己的文化,还要让更多的人看到并认可你的文化。另外,安先生指出学人们还要改变“自我殖民地”的问题,也就是说,“包括美国、中国、日本等国家在内,不能只关注西方哲学,还要重视自己的本土哲学,并且要将本土哲学发扬光大”。可谓振聋发聩。

 

该书细致归纳了安乐哲先生的治学之道,认为其学术研究方法深受港台新儒家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更加独特而纯熟的中西哲学比较方法,并将关联性思维模式运用其中,此后“便如庖丁解牛般对儒家哲学乃至中国文化逐步做出剖析和阐释,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需要强调的一点便是,安乐哲先生指出:西方学者在看待中国哲学时,有必要放下西方人自己的思维套路,只有这样才能去接近中国。

 

第四,该书对于安乐哲先生中西哲学比较视域下的儒家思想研究成果梳理,从中提炼出作者要表达的儒家思想和创新观点,可以给中国哲学同仁以研究视角和理论观点上的启迪。例如,《通过孔子而思》一书,该书肯定安先生所言:“‘哲学’一词在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含义。在中国,哲学远非只指对由哲学系统和理论组成的范型与传统的专业性讨论、扩展,而是涵盖文化价值与人民社会政治生活之间的一系列关系。”而对于安乐哲先生的《期望中国:中西哲学文化比较》,该书总结认为,“期望中国”这一说法包含作者本人的多重寄托:“其一,期待通过对古典西方文化要素的重构,使西方读者得到一套更有效地分析中国人感悟方式的工具,由此达到对中国的理解。其二,期待借助这套新工具,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勾画出一种富有新意的解说。其三,期望通过对古希腊人到奥古斯丁的西方文化感悟方式的发展叙述,为中国读者提供进一步比较思考的立足点。”作者正确指出,这本有关中国的著作又包含了对古典西方文化的一种详述,是为中国和西方两方面读者而写,意在廓清通往中国文化的道路,鼓励中西文化双向往来。

 

对于安乐哲先生的《儒家角色伦理学》一书,作者给予了准确评价:本书摆脱了旧有的中国学研究范式,将中西方哲学置于一个相对平等的观念之下,以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为目的。而且作者充分面向当下社会,指出“从实践上来看,与德性伦理相比较,角色伦理更容易被中国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所理解和接受。在传统乡村社会结构下,中国人特别看重家族间的人伦关系,十分强调道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将家庭角色作为完善道德的进入点,通过道德角色的实践来完成社群伦理关系的规范”。另外,“角色伦理在中国的传播,能够使更多的年轻人关注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自身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最终树立文化自信”。这些都是非常中肯且富有现实价值的理论观点。

 

第五,该书对于安乐哲先生儒家经典的翻译与哲学术语新诠,给予了全面考察和系统梳理,并将其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进行了对比,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理解安乐哲对儒学术语的哲学诠释。例如,对于安乐哲的《<论语>的哲学诠释》一书,作者正确指出:“在本书中,安乐哲不仅看到了《论语》中孔子对仁者、君子和士人所赋予的责任,也看到了其他学者所没有注意到的这些文化领袖身上潜在的权威性和典范作用,这成为他诠释《论语》哲学内涵的特殊学术贡献和理论突破。”该书认为,相对于其他学者而言,安乐哲先生看到了儒家思想人格的开放性、利他性和创造性。这皆是对于安先生《<论语>的哲学诠释》一书的精要概括和客观评价。

 

该书正确指出,安乐哲对《孝经》的研究,目的在于寻求其中作为一种哲学和宗教信仰体系的儒家思想,并从这种思想中找出它的现代价值。他对《孝经》解读的结果是,家庭价值将成为人们拥有一个充分的社会、道德、宗教等生活必需的;人类关系和人类交往代代相交的价值将被重新体认;从另一角度构想对自我的认知;一种更健全的社会正义概念或许会替换时下流行的狭隘定义;甚至死亡和暮年都将获得不同理解。

 

第六,自古以来,中国哲学家便有“述而不作”(《论语·述而》)的优良传统。其实,孔子所言的“述而不作”,不单单只是一味继承而不知创新,其实质是“寓作于述”“述中有作”。《安乐哲儒家哲学研究》一书亦是如此。在“儒学专题研究与开放性阐释”一章中,在谈及孟子人性论一节时,该书首先肯定了安乐哲先生在孟学研究中,打破了传统的人性概念,将孟子之性置于一个动态过程中进行讨论,认为“性”是一种有赖于特定条件的文化产物,是个人通过文化修养所获得的成就。该书认为,这种从文化学意义上来解释孟子之性的方法,有利于挖掘孟子人性论的文化价值,对进一步探讨孟学中的创生力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该书同时指出:“安乐哲似乎抛开了‘性’的先天性,更多地就经验方面来谈论,致其失去“人之为人”的既定方向,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使‘性’置于漫无目的的经验论之中。”当然,这里我们是否亦可这样理解,因为安先生深受美国实用主义、过程哲学的影响,故给予了孟子的“性”以过程哲学式的解读。

 

该书肯定了安乐哲先生所认为的“礼与法不同,是潜移默化地融入个人、贯通社会的,而非强制性的。礼的内化可以激发人在等级关系中相互尊重和存在的价值感”的观点,并对其用“ritual propriety”来翻译“礼”表示认可。同时,该书也针对安乐哲先生可能过于强调礼仪治国提出异议,指出:“并非人人都能行礼义和礼仪,礼仪也并非尽善尽美,甚至在此背景下形成的惯例化的宪法都具有某种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安先生的学术观点,是一种积极地有益地理论补充。

 

在探讨“儒家式民主如何可能”时,该书认为,就儒家和杜威的实用主义而言,儒家的哲学和文化资源能够促进杜威所理解的民主。然而,安乐哲所构想的儒家式民主过多地强调了个人在关系社会中的道德自觉,而忽略了赋予个人对民主政治参与和监督的权利。儒家式民主与西方自由民主或其他文明并不会冲突,它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来适应各种文明。这些都是富有理论价值的学术创见。

 

文娟的《安乐哲儒家哲学研究》可谓由点及面,旁征博引,史哲结合,寓作于述,观点鲜明,富含启迪。该书不仅仅是对安乐哲先生生平事迹、著作文集、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学术价值的综述和客观评价,同时作者通过对安先生的采访、对话与交流,用第一手的资料信息,对以上学术综述和评价进行了进一步衡定,并且得到了安先生本人的肯定、认可与赞赏。这样一种口述历史的研究方式,是当下历史界、考古界所津津乐道的,也是值得中国哲学界同仁所应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看书不是儒学,做人才是儒学。”也只有安先生这样学贯中西、对中国哲学、中华文明有着涵泳体味和理性认识的学者,才能有如此恰切之言。

 

“中国自信,中国崛起了,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文化”,“要回到你们自己的根,来找到你们的将来。这个不是排他,当然要接受外来文化,但最重要的还是回到自己的传统”。这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所言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可谓如出一辙,发人深省。贞下起元,一阳来复,作为中国学者,我们一定要重视自己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回到文化之根,回到自己的传统,追根溯源,返本开新,创造转化,共启未来。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