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华伟 徐怀玲】古代书院品德教育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

栏目: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1-07 14:52:30
标签:古代书院、品德教育
杜华伟

作者简介:杜华伟,女,西元一九七五年生,甘肃庆阳人,中南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书院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有《涵养德性——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研究》。

古代书院品德教育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

作者:杜华伟,徐怀玲[*]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文刊于《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腊月十三日己酉

          耶稣2020年1月7日

 

摘要:古代书院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和“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系统有效且独具特色的品德教育模式。研究古代书院品德教育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终极目标、设立全面的评价制度、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打造优质的育人环境等措施,使外在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道德意识、道德需要与道德信念,并最终促成他们自觉的道德行为,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性、进而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关键词:古代书院;品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作者简介:杜华伟(1975-),女,甘肃庆阳人,哲学博士,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书院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徐怀玲(1998-),女,甘肃庆阳人,兰州交通大学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古代书院最早源于私人治学的书斋与朝廷整理图书典籍的衙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它扬弃了官学沉迷科举与私学制度化不足之弊端,成长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确立了“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和“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将德育置于整个教育活动的重心与首位,形成了系统有效且独具特色的品德教育模式。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或技能培训,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也不能只是一味地“宣讲”与“灌输”,其根本意义在于通过批判性的学理分析,将全社会普遍的、一般的价值观念与规范体系真正下降到学生个体中去,使他们自愿并乐于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不断进行自我省察与反思,不断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并辐射影响身边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已经取得很多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评价抽象化、教育方法知识化、教育环境刻板化”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达到对学生人格培养和道德提升的预期目标,学生甚至会有排斥和反感情绪,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系统工程。

 

古代书院品德教育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仍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特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一、制定明确的终极目标

 

古代书院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道德教育渐次性规律,生徒在不同发展阶段学习的道德内容、达到的具体目标有针对性地确定,小学阶段主要是“学其事”教育,大学阶段主要是“穷其理”教育,“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①但最终是为了实现成为“经明行修”、“传道济民”优秀人才的品德教育目标。

 

“任何一种能够在现实中深刻地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它首先都在内容上为人们确立一个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状态并能够统摄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终极目标,这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是德育中的灵魂和核心,任何德育工作,一旦离开了这个根本点,就不可能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和塑造真正的人格。”②在当代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观念冲击着传统的、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而新的价值判断尺度又没有完全确立或被赋予应有的权威。当社会原有的传统价值体系与新的价值观念都不能有效地、令人信服地解释实际生活现象时,个体更愿意选择以当下的社会现实作为道德评价标准与个体行动指南。然而,社会现实本身的多元性与发展的复杂性,又使得这种标准具有非常明显的矛盾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当代高校应该积极借鉴古代书院以终极价值目标统领具体培育方法的理念,坚持制定明确而持久的道德教育目标。这个目标必须要对个体有着终极关怀与指引,不能朝令夕改、急功近利,要注意用主旋律去规范引导各种非主流思想观念,使主旋律与多样化兼容互补、共生互动、有机统一。而且不能只是一成不变地灌输说教,也不能是拔苗助长式地高谈阔论,而是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尊严、价值、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充分发挥其个体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觉内化社会道德规范以形成稳固的道德品质,以达到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与社会道德水平的目的。

 

二、设立全面的评价制度

 

古代书院对生徒的评价按内容分为德业与学业两部分,德业评价主要针对“德育”,检点生徒的道德品性、日常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道德教育在书院教育中非常重要,德业是书院首要考核内容,也是书院评价生徒的重要标准,如王守仁把书院每天的课程定为五节,其中“考德”置于首位,“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讲书,次歌诗”。③学业评价主要针对“智育”,检查生徒是否掌握所学内容,有日课、月课、季课、春课、秋课等多种形式。对生徒的评价按方法分为他评法与自评法,他评法是由书院选定的主考官对生徒学业成就与道德品行进行鉴定,其基本形式是书院主考或与学生直接交谈,或访问学生的老师、同窗,以帮助生徒客观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并分析原因,注意随时查缺补漏、不断长进。自评法指生徒对自己的学业功课和道德言行自我检点、自我评价,以发现不足之处,鞭策自己不断进取。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以一成不变的道德标准去要求、评价不断变化的主体,以既定的道德评价标准去否定个体的实际道德发展状态,所以很难对个体道德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与评价。“道德规范以文化符号的形式,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延续着人类的道德成果。后人在对于前人价值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和重构自己时代的道德价值体系”。④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根据90后、00后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批判接受原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改变现行的模糊笼统的道德评价标准,制定出具有导向功能、制约功能、激励功能、促进功能和监控功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评价制度。这一评价制度应该充分关注学生个体道德实践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以此作为衡量主体道德发展的标准,作为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成败得失的标准。

 

三、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

 

“中国古代用以培育个体品德的基本道德规范,隶属于社会一般的价值体系,这些一般的道德原则只有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和逻辑中介而具体化,让其回归现实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够被现实生活中的个体所接受,才可能内化为受教个体的道德信念和生活信条,并外在成个体惯常的道德言行”。⑤古代书院并不把品德教育当作具体知识去讲解传授,而是将其渗透于人们的日用伦常之中。如宋代吕祖谦在《丽泽书院学约》中就对生徒日常学习生活提出严格要求,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处以惩罚:亲在别居;亲没不葬;因丧婚娶;宗族讼财;侵扰公私;喧噪场屋;游荡不检。在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更是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列为“五教”之目,认为书院应该以最基本的伦常原则与道德规范来教育生徒。徐元杰在延平书院则“亲扣每日所习何事,所读何书,所作何文”,他将教学、考试贯彻到每天的“日习常式”之中,要求生徒“凡所讲习,当先就本心本身上理会”。古代书院正是利用日常生活的具体化、形象化与生动化特点,将儒家深邃的思想理论与严格的道德要求融于日常饮食起居、洒扫进退之间,易于生徒理解体悟与认同接受。

 

任何外在的道德规范最终都要通过具体的道德践履落实到个体生命之中,成为个体真实拥有的内在品质,才能发挥其调控个人行为与社会运行的功能。所以,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注重道德知识的理论传授,在课堂上一味“灌输”与“宣传”,而要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与道德意识,在课堂上就某些社会热点问题和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展开讨论,吸引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真正走入学生内心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自觉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四、打造优质的育人环境

 

古代书院特别注重通过书院选址、书院建筑使生徒拥有幽静风雅的自然环境,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以及师生间平等交流创设宽松自由的人文环境。“岳麓书院的形制,严谨中交杂着飘逸,奔放中透射着稳重。既有御书楼和文庙的宏伟庄严,又有赫曦台和汲泉亭的活泼生动,更有讲堂和百泉轩的简洁朴实”。⑥如此优美肃静的环境,与书院知识传授、制度约束以及生徒自觉努力相结合,从多方面、多层次加强了个体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乾嘉汉学大师阮元创办的诂经经舍采用非常灵活自由的教学方法,教师除定期月课之外,主要进行答疑问难,而且学术氛围非常活跃,“诸君议论风生,有不相能者,辄吵攘面赤”,⑦这种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大大增强了生徒学习与修身的自由度和自觉性。

 

当代高校应该充分借鉴古代书院寄情山水的环境观、朴素典雅的建筑观以及意境高远的人文观,贯彻“寓教于景、环境育人”的教育思想,创设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群落、文化底蕴深厚的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以及反映学校历史渊源、地域特征与办学特色的校训标语等,以此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情感支持。钱穆先生创办的新亚书院学规中曾说:“课程学分是死的,分裂的。师长人格是活的,完整的。你应该转移自己目光,不要仅注意一门门的课程,应该先注意一个个的师长”。⑧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教师的影响力一方面来自于他的地位、职务、资历和年龄优势等外在因素,这种影响力能够形成学生的服从感、敬畏感和敬重感,但它只是一种强制性和被动性影响,其效果短暂且容易使师生产生对立情绪。而教师影响力的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他的人格魅力、知识修养和道德水平等内在因素,能使学生自然而然产生敬佩感、信赖感和亲切感,使其自愿自觉地受其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学校所有工作人员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过程育人”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道德素养,成为学生可感、可知、可学的榜样,科学地发挥权力性和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给学生以积极向上、平等自由和健康道德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其潜在的无形力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及道德品行,对受教育者有着直接影响和导向作用。所以,学校还应该通过学术研讨、知识讲座、演讲比赛,通过文艺体育等各种学术性、知识性、艺术性社团活动,进行信仰信念和民族精神教育,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通过报刊广播和校园网络、公众号等多种现代化宣传渠道,形成公正良好的学风校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求实创新、和谐公正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严谨务实、刻苦勤奋的意志品质。

 

结语

 

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中国大学文化构建需要在继承中国书院文化优秀传统基础上,对其精华部分加以现代化转化,使其现代大学文化呈现出明显的中国气派。”⑨发扬古代书院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质疑辩难的会讲精神,传承古代书院全面的评价制度、注重个体践履的实践精神,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与雅致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书院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焕发生机,必能为当代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提供重要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注释:

 

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大学章句序》,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页。

 

②邱吉:《历史视野中的道德内化思想及其现实德育的启示》,《集美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③(明)王守仁:《教约》,载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56页。

 

④魏则胜:《在德性与规范之间》,《哲学研究》2011年第1期。

 

⑤陈新专,符得团:《传统家训道德培育的当代启示》,《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⑥万书元:《简论书院建筑的艺术风格》,《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⑦转引自杨布生,彭定国:《中国书院与传统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39页。

 

⑧钱穆:《新亚学规》,载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4页。

 

⑨朱汉民:《“成人之教”的书院精神及现代启示》,《新阅读》2019年第3期。

 

[*]基金项目: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古代书院个体品德培育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编号:18YJA710010)。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