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我对经典教学的感悟

栏目:民间儒行
发布时间:2020-03-12 17:23:06
标签:经典教学

我对经典教学的感悟

作者:怀远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二月十九日甲寅

          耶稣2020年3月12日

 

序言

 

感悟有两点:一、道术相济。二、声入心通。一是他受用,二是自受用。一感悟多年,二体验不深。要点如此,详解如下。

 

(一)去孟母堂之前的经验

 

个人对古书有特别的感情,对古建筑、山水和寺庙都有特别的好感,一首喜欢的乐曲或歌曲,我可以听一百多遍。2005年大二接触读经教育,便一发不可收拾,以极强的心力背诵经典,乃至于用一个下午就背诵完《大学》,用13天每天一个小时背完《孙子兵法》5000字。

 

大学背书之余,我看了不少国学书,看完南老先生关于儒家道家的很多书籍,在学校尝试过教小孩子读经而未果,08年入选民间公益组织一耽学堂的年度优秀义工,去安徽参观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在厦门松柏中学听过王财贵教授的讲座,09年暑假参加绍南文化的读经辅导员师资培训。这些都是我和传统文化的因缘。

 

09年春为了能读古书,我进入国学圈,先做义工学习,后来和朋友一起办周末班,可惜地方太封闭,不会教,教不下去。后来带全日制读经班,得益于贺益德老师的《不信东风唤不回》和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的电子书《养正遗规》,教学开始有起色,10年春季在教学过程中,我领悟到法无定法的状态。领悟到这四个字,让我受益匪浅,这些年我觉得自己教学上能够进步都是源于对法无定法的感悟。

 

可是我不是说不需要学习方法了。相反,我不断学习各种方法,再适合的时候采用合适的方法,好比得到很多如意宝珠,碰到难关就能克服,不断前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后来去孟母堂我也是运用了这些原理,只是资讯更发达,环境更优越,条件更好,成长更快!

 

后注:《五种遗规》、《养正遗规译注》、《家塾教学法》、《读书分年日程》、《教童子法》等书皆是历代教学经验之总结。

 

而且一开始我在教学过程中就一直坚持每天写教学总结和反思,事实上从初中开始我就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已经十几年了。写教学日记对自己的提升太大太大了。这八年的教学资料我都保存着,至今看看8年我写的文章,都有不少的感悟。只有不断总结反思改进,教学才能够不断成长。那时候学堂的学生只有5个,年级参差不齐。在教学中如何识字,如何引导学生爱读经,如何提高进度,提升学生的记忆力等方面都有了实践经验。

 

(二)去孟母堂初始情况

 

10年秋季,我去了闽南孟母堂,孟母堂是厦门最大的学堂,我所在的班级是三个班级中年龄最大读经比较久的自学班,班级中还有堂主力禾老师和杨老师共三个人,教室在二楼大厅,桌椅靠着三面墙壁(一面是玻璃窗),学生对墙跟着国学机自由读,完成老师布置的读经任务,而后找老师背诵,能过关则读下一段,不能过关则继续读。有时候会在课前齐读十分钟左右的书,以复习前段时间学过的内容为主。

 

9月跟班实习中,我主要是检查学生读经和背经。孟母堂在别墅区,环境优美,书香氛围浓厚,师生其乐融融,一团和气。在课余时间我找了一个足球,打八成气,踢起来软塌塌的,刚好不伤人。于是上午课间30分钟和傍晚饭前三四十分钟我就带着自学班(大班学生)在后院踢足球,在后院狭窄的过道上踢足球。堂主力老师很支持。我在组织活动中也很注意安全问题。

 

当时这个活动几乎成为孟母堂学生的焦点,课间30分钟,学堂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在踢球看球等上场或者是喊加油,中班小班的学生隔着玻璃窗看的津津有味。第一周柯YU回家非常兴奋的告诉父母,孟母堂太好玩了,可以天天踢球。大班所有的男生都是球员,另一个女生也参加了。中班有些学生跃跃欲试,但个子小,考虑到冲撞隐患不便参加,但次年中班转大班所有的男生也都成了球员。有时候去球场踢球,有时候去公园玩球。壁LI妈妈说她儿子回家(走读),天天练球。把客厅当球场……两年中只有一次学生摔倒,磕破膝盖溜了一点血,活动是很安全的。

 

这个踢球活动带来的好处非常多。和谐师生关系,在活动中引导教育学生,让孩子爱老师爱学堂,锻炼身体和意志力,培养运动爱好,家长也很开心。详解如下:

 

1.在游戏中师生得到充分的运动。孩子天性爱玩,又有充沛的精力,从众心理和不服输的精神。踢球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来回跑的运动量其实很大,学生的灵活性、灵敏度、爆发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不少锻炼。精力得到释放,体质变好,耐力强,胃口也开了,上课读书更坐得住。

 

2.帮助老师锻炼身体。学堂老师一般工作时间长,运动量不足。刚开始我又是守门员又是球员又是辅导员,一个人对七八个孩子还能赢球,我自己也是活动量大得流一身汗。后来我吃不消了,来不及守门,就再叫一个学生帮我守门。学堂孩子小,时间长,老师基本上运动量不足乃至于很忙,难得休息不爱运动。而踢球恰好补充了大人的运动量,师生同乐。

 

3.踢球活动是我组织的,学生爱踢球,谁敢不听我的话呢。上课不认真下课就留教室补念书,少1分钟都是一个煎熬。谁还敢不认真读书呢?老师哪里需要一直去管秩序。

 

4.轻伤不下火线,为了踢球,摔了赶紧爬起来,怕疼爱哭的同学先不参加。为了踢球,意志要坚强,人人争取做队长(队长碰球的机会更多),不怕辛苦不怕疼。团队要合作,孩子之间关系更和睦,矛盾也少了。

 

5.很多调皮爱玩不爱读书的孩子其实踢球很强,这样对他们也是一种激励,有自信心读书会更好,也给他们一个盼头。

 

6.孩子开心快乐,教学也就轻松,秩序好转,老师轻松,家长也开心。所以说,这个活动的好处太大太大了。

 

后注: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绩的重要保障。方式方法应该是多样化,但是目标指向和效果应该是一致的。

 

2.其他地方不一定要采用踢球,但是孩子在学堂最少要有一个喜欢的活动,有一个信任的老师,否则孩子在学堂一定不会久留。

 

3.适当的体育训练是必须的,快乐的游戏活动也是必须的,最好两者能有机结合。例如,踢球前可以先练习基本的技巧和动作,谁做的好谁先踢球。

 

4.学堂老师的健康应该引起关注。保证足够的休息和运动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每天运动两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目前私塾届读经老师的身体健康似乎是被忽略的。没有健康保障,教师流动率必然是居高不下。要么练习静坐、瑜伽,要么跑步健身打球。

 

5.学堂应该营造出和谐愉快的团队氛围,有利于团队稳定。最好每天课间经常能听到孩子的笑声,笑声不断。而不是老师经常很严肃,孩子很紧张,师生关系很冷淡,经常听到孩子的哭声,受惩罚的情况。水知道答案的科学实验大家很熟悉了,尤其是寄宿制的学堂,孩子长年在这里生活,如果不快乐,很煎熬,岂不误人子弟。要快乐的另一个做法是打开心门,瑜伽有个动作要做开心门。或者学堂有指导老师,能给老师们答疑解惑,去除心中的挂碍。若无闲事挂心头,也是人间好时节。

 

6.新老师应该尽快融入学堂环境。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每个人都有特长,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则能促进学堂的发展。特长要发展,需要空间、机会和包容。领导者尤其要有包容心。必要时可以研习《人物志》、《冰鉴》或巴奇少校《如何成为一名领袖》,指导怎么用人。用人用其长,教人教其短。管理培训上说:下属有成长,才愿意追随。

 

在九月份跟班实习中,我观察明白学堂的做法,对照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感觉应该可以提些建议。原因如下:

 

1.老师只是布置任务和检查,老师自身的成长其实非常有限,这样下去只会浪费老师的青春。

 

2.自学班的学生并没有能力自学,读书偷懒、玩小动作或者走神是很常见的,这样的自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教学理念和班级设计的不足,师生的成长其实都很有限。

 

3.这样的进度慢,背诵效果也不理想。会背即止,没有积累够遍数,遍数没统计也不够均匀,学生没有扎实用功,记忆效果自然不佳。我统计了学生每天的读经量,制成表格,从中发现,大概学生认真读了六七十遍基本能够分面背诵,而如果第五十遍就开始试背,提醒次数就很多次,多次试背,很浪费时间。所以自学班十个学生才需要三个老师带班(后来改进教学一人足够了)。

 

4.这样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很容易对立,变成警察抓小偷的模式,事倍功半。

 

(三)实习后的具体教学做法

 

在和学堂充分互动,形成信任之后,我提出我的分析意见,并建议采用分段循环、师生齐读模式。注重积累遍数,扎实读书,加强师生互动,训练能力。并且包产到户(学习改革开放,贺益德老师在《不信东风唤不回》一书中对包产到户以提高老师的责任心有详细的论述),力老师很支持。

 

于是我负责带五个大班年龄才开始读经的新生(有的学生差一两个月不能去读小学,厦门教育管理比较严),杨老师负责五个从幼儿园小班就来学堂读经的学生。在一个教室分两个小组进行齐读或自读,围着一起读书,效果明显改善。而堂主看到分工有效,他也可以脱离自学班的教学工作,定期来视察指导即可。

 

分段循环、小组齐读、师生互动、循序渐进是进步的关键。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磨合、提升、稳定阶段。

 

第一,重点是磨合阶段,万事开头难,通过读书过程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把教学调整到良好的状态中:

 

1.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因材施教,随时随地随机的引导学生。通过课上课下的沟通,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折摄并用,不断提升学生的状态(以以前遇到三个读书不佳的学生为例,GX是汶川地震后的孤儿,身心受创。YX从小看父亲杀野生动物,脾气暴烈。YZ在单亲家庭,缺乏父亲的照顾,能力很弱。这些写都制约着学生的读书成长)。

 

2.根据学生状态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一起进步。坐姿端正,用手指字(指读有技巧,见后注8),大声读书是基本要求(有读经规范歌)。通过带读完成识字,采用识字评分法促进学生指读和用心,培养识字意识(见后注3)。会读了就齐读(快读和慢读要结合,展示读和日常读法要区分,读给父母听和读给老师听是完全不同的。虽说凡道字重且舒,但是例如把一到一百数100遍毕竟不同于倒计时10秒。一般齐读语速快慢都不至于太偏,即可),齐读时要注意每一遍都要认真有效。心眼口信皆要(专注力训练,见后注6)。培养齐读意识(见后注7)。如何调息?如何培养快速阅读能力?如何训练眼力(见后注8).有很多值得用心的地方。

 

3.按照记忆规律拟定有效的带读、齐读和复习遍数的计划,把新课和复习有机结合(修高速公路和攻城略地的比喻,简单介绍)。走上轨道。学生识字水平随时在提升,带读几遍?谁先带读谁后带读?齐读几遍恰有有效又不累?如何让学生能有一直有状态有效果有兴趣的读经?什么时候开始试背?学生的记忆力有没有进步(背书记录分析)?什么时候复习?复习频率如何把握(128遍读经法)?这些都要处理到位。做得好便形成高效优质的读书状态。

 

第二,提升阶段。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保证完成读经量,教学上了轨道,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重点在学生的定力培养、对经典的兴趣和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让学生有盼头、有学习的榜样(典故),有努力的方向,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求学的方法和门路(老师当然要懂咯),遇到问题及时给予化解,并引导学生返观自省,能够觉察到自己心念的变化。在思想言语行为方面都能不断进步。

 

第三,稳定阶段。做好上述工作后,学生的状态就能一天天进步,师生融洽,读书至乐,最终能够变化气质,涵养性情,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越是到后期越需要老师自身沉淀的发挥,否则会感觉遇到瓶颈,透不过去。沉淀是个人修学、悟道的总和。一般建议学堂老师在培训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阅读书目和学习方向,有了一定的水平和识别能力,有了主心骨,应该拓展视野,广学多闻,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而主心骨方面的学习则不能停止,至于学有所成的水平(悟道)。

 

后注:

 

1.上述内容在另外的专题如《教学设计》、《分段循环诵读法》等内容也有涉及。这些方法都是辅助背书的,背书是基础,在牢固的基础上生发出万变不穷之妙用(城市群的比喻),形成综合国学素养,最终变化气质,涵养性情。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天地万物无非生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好比是一棵树(画图更形象),根是经典,主干是读经背书,枝叶是综合国学素养(包含识字写字、古文阅读写作、经典的理解和感悟、历史文化的熏陶、做人做事做学问、知识储备等等),主干和枝叶是一体成长的,有机结合,不可分割。古文写作也类似一棵树。文以载道。背诵是基础,义理是主干,文采阅读是枝叶(以LSY《论学生类型》一文为例)

 

2.《读经规范》:坐正身直脚放平,专心致志开智慧。耳听领读口复诵,声音洪亮气息匀。左手扶书右手指,目随手指心间记。眼耳不闻他人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版本或异,会意为要。

 

3.识字意识非常重要,要让学生用心识字,有意识的识字,这样学习就很快。半年下来,我那组学生的识字量几乎全部超越另一组读经两年的学生。以ZJ为例,半年下来,读《孟子》一面只有几个字不会,带读两三遍就可以齐读了。而CY在学堂读经两年半,背书也不少,而《弟子规》倒着读却读不下来,因为以前学生没有认真指读,老师教学不够扎实。水煮汤圆的理论有道理,但不是万能的。如果学生漫不经心,教师泛泛而教,效果一定是大打折扣。

 

4.教学是个整体,各方面应该有机结合起来。割裂了识字、背书、专注力培养、兴趣、特质和综合国学素养等内容,都是低效的。整体培养也不是杂糅混为一谈,而是有机结合,才是高效优质的教学。这些需要老师对道术相济的感悟,经过培训,了解了这种方法和状态,又在教学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反思和改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就能做到整体培养。

 

5.搭班的杨老师是我的好朋友,有她自己独特的长处。而且帮我做了很多事情。当初搭班,我有的做法似乎太出风头了,不顾对方的感受,无形中也给她不少的压力。感谢杨老师的包容。

 

6.关于专注力。读书一定要扎实用功。学生注意力有限,在读经过程中做好专注力训练。发围棋子,变着花样读书(如采用说唱法或韵律节奏),积累遍数少而精,考核背书、督促用心、及时奖惩,做小老师,加以评分这些做法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用功扎实的读书。就像李鹏说的,读的时间多,背的时间就少。如果只是背书,没有扎扎实实的诵读,背诵效果就很差,充其量也就是强记。而我是力图把每一遍读经都抓到位,这样的教学非常的扎实有效。

 

7.齐读意识:通过讲故事建立这种意识,如大雁南飞,军队过桥,跑马拉松,练习禅坐等等。在团队建设方面也是培养合作意识,在修行方面叫做依众靠众,此举对老师的学习和减轻教学工作量也有很多的帮助,让老师能够把书背诵下来。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增长各种能力也有效果,小筛子私塾的王武东老师有一篇文章专门讨论齐读的优势,中国戏曲学院徐龙飞副教授写过《古代私塾为什么不从论语读起》也谈到齐读的优势,只有认识到位,师生才能读书到位。

 

几年前福州一个学堂去深圳学习,回来也开始齐读,一个班级4个老师带10学生,结果老师的喉咙读哑了,学生却无动于衷。这个问题在于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不参与、看热闹,乃至于反感(老师读哑了,骂人也不那么凶了,反倒很温柔,将心比心,这是实话)。所以,带班老师在齐读时要能做到一种善巧的挟持(王教授谈滴水不漏读经法)。要有善巧啊!要能夹持啊!自然需要师生互动,种种办法激励学生。最好是学生发愤读书,老师无为而治。参考国学班上课录像。

 

8.调息、快速阅读和训练眼力。调息详见《大量读经的儿童如何保护喉咙》一文。读书采用一气呵成法读经,耗八成气便吸气以防伤身(印光大师谈十念法),用一口气吃多少个馒头的游戏检测肺活量,可以略作改编更有意义。读经进度的快慢最终与肺活量有关。气息长而匀则进度快。气息长则延寿。亦是静定训练,练习自我觉察力。用转舌法和鼻息涵养津液。

 

在指读过程中完成快速阅读训练(有本书叫做《全脑速读记忆》有详细介绍),指读促进专注,初时重在识字,后期可辅助训练快速阅读。先指一小段,后来一行指三两次,后来一目一行乃至一目十行。顺便配合眼力训练,仿梅兰芳养金鱼和鸽子练眼力,打乒乓球、数围棋子、看车牌号也能练眼力。另外通过比赛顶书上课,顶棋子练习定力。编辑竖版繁体没标点的版本。读书是手心朝上放松,个人读《孟子》时专注感受舌头的变化。苏东坡背诵《汉书》的办法。

 

9.力老师收集了很多的书籍和电子资料供我们学习,在那边又经常有学习活动,同行交流,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又让我们放手去实践(他会定期指导和了解,老师们每个月也要写教学札记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整个团队氛围也非常的和谐。这是我成长的重要保障。

 

10.近期听学堂的武术师父玉真道长谈道家的云游有两种:一种是出去云游,回来闭关感悟所遇到的人事物。一种是闭关到一定水平,出去参访,向高人请教。值得参考。

 

11.进度分析表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使用,不断完善,最终形成现在的版本。想当初我学电脑很吃力,考级挂科,没想到为了教学居然研究电脑表格到这个地步,差点就把它做成软件了。

 

12.教学达到理想效果,则好比铁链,一环扣一环,不可分割。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不愿意放弃(因为缺席一节课都会损失很多,需要好几节课去弥补),考勤、背诵等问题就简单了。

 

13.磨合提升稳定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也可以运用到中期和短期的过程中。从这个状态提升到下一个状态也是需要这么一个过程。放之则弥于六合,收之则退藏于密。

 

14.关于古文阅读的实践经验,当初我带小学读经班,以《直讲》为主,文字比较简易,又包含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以《汇编》的故事穿插讲解为辅,一学期把一本《直讲》讲解完,每天一个小时,一周五天,第二学期学《养正遗规》选讲。这样一年下来学生基本能看《史记》原文了。其中就奠定讲学的基础和感觉了。

 

15.关于古文写作。我在教六年级国学班的时候(每周8节课),平时一节课40分钟用32分钟读经读《论语》,用后面的8分钟讲故事,以形象化教学和专题分享为主,如12个水杯,眼睛的专题。每个月一两次10分钟仿写训练,要求学生想办法把《论语》的话运用到写作,字数不限,有的学生把吾不试故艺写出吾不是故意,引起哄堂大笑——“那天我不小心撞到一个同学,我赶紧跟他道歉,说:对不起,吾不是故意。”

 

内容很多,可惜没有保存下来。我挑出其中写得比较好的,再用更多的古文和经典句子加以补充,再给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有时候讲完专题,我会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专门写作,而后我再完善,点评。几次下来,学生对古文写作的感觉确实提上来了。不过这些都是建立在道术相济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没有日常的引导,做这些事情效果就差多了。

 

16.如果没有培训成长,没有经验传承,20年后200年后的国学老师教学还是会遇到这些琐碎的问题。我们遇到的这些问题其实是很普遍的,也有很多人已经想出办法总结成文字了,远则《礼记·学记》、《养正遗规》,近则《不信东风唤不回》、网络上各种文章。

 

(四)具体背诵内容

 

每周五天,每天四小时读经,走读,具体学生的诵读内容和掌握情况如下(有数字统计的是我带的学生,皆能连背,不过当时没有所谓的包本录像的提法)。

 

2010年9月~2011年6月自学班诵读总汇

 

统计

QZ浩

LY鸣

LB立

FJ彦

LF雨

CJ林

ZZ建

FX心

LK宇

WC媛

备注

大学

 

 

 

 

 

中庸

 

 

 

 

 

论语·上

 

 

 

 

 

1--7

1--7

1--7

1--7

 

 

论语·下

 

11--13

 

 

 

 

\

\

\

\

 

 

字数统计

19000

14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老子

 

 

 

 

 

孝经

 

 

 

 

\

\

\

 

 

弟子规

 

 

 

 

 

朱子家训

 

 

 

 

 

百孝篇

 

 

 

 

 

字数统计

10000

10000

 

10000

 

 

8000

8000

8000

10000

 

 

孟子·一

 

 

 

 

 

·二

 

 

 

 

 

·三

 

 

 

 

\

 

·四

 

 

 

 

\

\

 

字数统计

12000

12000

 

12000

 

 

12000

12000

12000

10000

 

 

诵读总量

41000

36000

 

 

 

 

31000

31000

31000

31000

 

 

 


针对当时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的情况,我采用齐读为主,自由读为辅的模式。白天上午(两节课合计2小时45分钟,分1.5和1.25个小时)学新课,熟读课文,基本是都是小组齐读,在齐读完50-80遍(学生情况不同)能读读正确读流利的前提下,利用晚自习的时间(80分钟)安排学生复习旧课,自由读积累遍数。因为会读且有信心,所以学生很快就进入状态,上课很认真。为了踢球,自学班的学生都参加了晚自习,则进度就更加好安排。 

 

晚自习自由读我先是布置读书任务讲明读书要求,而后学生读学生的书,我读我的书,期间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状态及时公开或单独做点评和指导,表扬好的状态,提醒懈怠的学生,以促进学生更好的读书,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在保证读书效果的前提下,晚自习我基本上可以空出70分钟专门读自己的书,中间几分钟做个点评,活跃气氛,给学生提提神即可。

 

事实上我读书的状态比学生还好,也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读书过程中我经常根据情况给学生分享我自己读书的方法和感悟,也给学生很多启发。2011年春季我利用课余时间,三个月内把《诗经》读完一百遍,也是教学状态稳定有效,有时间有心情读书的结果。JL说他见过有一个人到哪里都拿着书,就是林老师。

 

后注:

 

1.该怎么教就怎么教,该带读是带读,该齐读是齐读,该自由读是自由读。谁不知道呢!但是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呢?具体三岁该怎么读呢?不讲明白就是忽悠人啊!这个需要根据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做分析。我个人建议在幼儿阶段应该以带读为主,以听读和齐读为辅,逐步过渡到以齐读为主,以带读和听读为辅。小孩子注意力差,体力和耐力有限,要注意休息,保护喉咙,不要竭尽全力。善人道讲,君子做事,有十分力使七分,又轻松又愉快。(好比练习打坐,刚开始要求低些,行有余力,更有成就感)。到了小学低年级,应该齐读为主,带读为辅,逐渐提高进度和强度。训练数年,学生的识字量、专注力、定力、耐力、读书习惯、学习自觉性等素质培养起来了,才升自学班自读为主,齐读复习内容为辅。

 

2.前面有提到注重培养齐读意识,这个是我教学多年的体会。好比修行,在家自修多散漫,在团体共修则用功。没有训练的学生(年龄小、读经时间短或习惯差)自己读书几乎就是浪费时间,荒废时日,或者就是一时兴起,乘兴而读,兴尽则止,一会儿就意兴阑珊了。他没兴致就假读走神、做小动作、虚报遍数乃至于互相影响,老师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怎么能管得住。纵使勉强压制,也是扫兴败兴,增加师生对立。而齐读氛围好,学生容易坚持,纵使没有读书也在听别人念书啊,好管理,教学容易持续,就能不断积累遍数,扎实读书,培养种种能力。不可同日而语。

 

3.自学班要像个自学班,要有考核标准,学生如果没有自学能力就应该去齐读班。齐读班要有训练读书能力的计划。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不断进步。一般,自读的效率要达到齐读效率的150-200%,才能去自学。一个学生要能够自学,其实需要储备很多的能力,不能泛泛而教。建议一般学生都要在齐读班待两三年才能去自学班,把综合国学素养培养起来。即使年龄大的学生也是如此,不过他们进度更快,能够经常做老师的助教。学生是否能真正的用心读书,在齐读班就要解决了。放到自学班来培养就麻烦了,所以,任道而道远,一日也不空过。如果自学班的老师不能用一半以上的时间看自己的书,要经常管秩序,提醒学生,这样的自学班其实也是低效的。

 

4.老师言传身教,自学班的课要上好是不容易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学不正何以教人。大家都不是科班出身,学习不可不重视。若能奋进,则学生看在眼力,师生一起成长。一般年轻老师在齐读班跟班两三年,如果课前预习课文,按照分段循环诵读法教学,则在课堂上就可以完成经典的背诵,课后多看书看视频学习,则两三年下来自然有希望带自学班。

 

5.在JL,一般老师教到哪里就能背诵到哪里。当然,我也是有要求,期末会给老师做书面考核,以默写上一句或下一句的方式随机抽背,客观公正,速度快(20分钟内可以考完),以此成绩作为老师教学能力的参考标准之一。

 

6.那时候课间还教学生搭积木,达成飞鸟型、世博会中国馆型,后来衍变为搭石头、堆沙塔。

 

(五)一年之后的调整

 

次年带班,我和杨老师商议轮流教学,我上第一节,她上第二节。有一个因素是小组齐读同在一个教室,容易造成声浪干扰,互相影响,如果分班级各自独立会好很多。后来改为全班齐读,效果也比较好。只是进度会慢一些。第二轮从新开始,经验确实比较足了,效果也做的更好。只是一时学生水平落差大,有点莫名的落寞感。在学生经常变换的现状,确实很无奈。不过,在人数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兼顾都每一个学生,如何提高教学进度,学生程度差别变大如何兼顾?这些都是新的问题。我的看法和对策如下:

 

1.大班教学肯定是会有差距的。进度和效果会减弱。毕竟船小好调头。在分班上应该注意分配好班级,根据学生的能力、年龄、读经时间和状态分班。分班后注意整体进度的控制,一般进度要保证七八成的学生能够跟进,剩下少部分学生要加强辅导,或者和家长沟通请理解和配合。加强横向的教学差异,让优生学深学透如学繁体篆书版,抄经典,奖励阅读,而不是一味向前的赶进度,或者多帮助辅导后进生。或者在复习阶段做缓冲让优生另外背诵其他经典。培优补差是基本的教学工作,不宜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2.一般都会出现背书很弱的学生。这个和他的成长经历、学习能力、先天秉性、家庭环境和学习习惯有关系。学生入学是要做好考察和记忆力检测工作,有据可循,也好和家长沟通。安排在适当的班级,如大班学生可以到中班学习,或到小班去做助教,以此类推。放慢进度,培养能力,多加鼓励,逐渐提高背书的能力。

 

3.每个学生应该都有一份档案,每年或每学期做好记忆力测试、学习总结,教师点评等工作,便于学堂和学生历史的记录。对家长也有交代,对外也方便宣传。好像读经杂志2015年有一期杂志专门介绍做学生档案的方法。

 

4.分工协作,改进教学。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工作也就轻松许多。以前三个老师上一个班级,后来一个人上即可,而且效果还变好。这样老师就有时间学习和提升。培训和教师成长计划才能落实。

 

5.我自己的学习一直没有落下,通过学习和总结,我开始思考中小学阶段的读经如何开展,收集国内资料,根据个人的学习和经验加以对照和比较,多向前辈请教。甚至冒昧的给各学堂打电话,希望过去学习。我也知道很多小学堂资料不足,我还特意收集整理打印复印了资料准备去参访。可惜不成。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时节因缘和平台机会也是很重要的。后来厦门成立了福建私塾联谊会,确立“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和而不同、不言是非”的宗旨,确实对学堂互动、教师交流研讨经验有很大的帮助。不过环顾各种交流会,在深入的教学经验研讨方面似乎不多,毕竟大家办学时间短,老师流动频繁,在教学上积累不足。最坚持的算是堂主了,可是堂主忙于办学、对外招生、家长咨询、社会活动各种工作,难以专心研究教学。让人引以为憾。

 

(六)后期的完善

 

次年我去小学部教书,教学上运用之前的经验更加纯熟,逐渐系统化。学生的读经进度也逐渐提升,乃至于用一个学期时间(每天3小时,每周5天)完成《易经》后面34卦和《系辞传》等内容约计13000字的背诵(同样时间和学生上个学期最多背诵20卦,有的只背诵一卦),而且学生分卦背诵只需要50遍就完成了(依旧要读100遍),同样时间下学期完成《诗经》20000字的背诵,而且复习更加到位,何况还培养了很多综合国学素养。

 

在此基础上探索读经和解经如何平衡,读经、才艺、品德教育和体制功课如何平衡,孩子的出路在哪里?我课余时间自己背诵《礼记》,研究教学,整理学堂资料,拟定师资培训和教学规划。还利用周末时间报名学《广论》,而且背诵原文。

 

1.那时候的学习应该说达到一个高度,我半天教书,半天研究学习,背诵四书五经已经背到礼记了!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福报不够,不能长久。

 

2.当时不上小学而留下来读经在厦门是很不寻常的事,我不敢误人子弟。学堂没有核心思想,家长办学,意见各异,没有形成主心骨,以致经常变动课程和理念。我也太年轻,又不爱做家长工作,能力不足,没能担当起学堂的事务。后来意见分歧很大,我感觉这样下去不行,就退出了。小学班没有办起来,真是非常遗憾。我也有责任,年轻气盛,固执己见,没做好沟通。而学堂应该有一个主体思想,有一个能够带领大家包括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人。

 

3.以后在私立学校教学近四年,我的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在广度方面扩宽很多,但是在教学的深度研究方面却远远不及以前。毕竟一周只有5-6小时的读经时间,而且一般体制老师对读经教育了解不深。所以读经力度不大,只是作为一种特色而已,还不能形成主体。不过我在培训老师、整理资料、总结经验、课堂模式和推广方面倒是有不少的实践体悟。今后私立学校开国学实验班应该会成为一种风气。谁能领先,贵在对读经理念的深入,有专业人才去教学。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业化很关键。我觉得读经教学也需要专业化。好比生产汽车,之前手工组装汽车效率很低,福特公司开始采用流水线生产,效率才大大提高。阿猫阿狗教读经,也能出效果。但是有培训的老师去教学,效果就好得多。

 

5.《分段循环诵读法》,《教学设计》、《进度分析表》、《形象化教学浅析——论12个水杯》、《学海通鉴》。

 

(七)总结与展望

 

今天谈个人的读经教学经历,抛砖引玉,希望对各位的教学能够有所启发。也提倡学堂建立自身的教学和师资培训体系,有利于今后新老师的培养。在培训中大家再一起研讨总结完善资料,已形成更完整的内容,有利于新老师的成长,有利于学堂的发展。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分享中如有遗漏或错误处,还请大家多多包容,及时指正。期间所谈论的问题,也只是就事论事,希望经典教育能够不断发展进步,对事不对人,希望不会引起矛盾。

 

借用我在《教学设计》的开头语来总结我本文的分享:教学设计初心。探索出一种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既能够契入传统文化,又能不局限于学堂,而是能够普遍适用于小班化大班化乃至于成人的教学,容易操作便于普及,充满生命力能够不断调整,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又能不断提升教师的水平,从中顺带完成师资培养,为今后的书院教学储备力量。也能教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让读经变得活泼起来。这是我多年来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点。

 

《养正遗规》的作者陈榕门先生说过: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才。希望我们大家一起,为经典教育的发展不懈努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朱子曰: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诗云: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