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茂松】用中医思维预测疫情未来趋势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8-13 01:10:44
标签:中医思维
谢茂松

作者简介:谢茂松,男,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中央党校文史部兼任教授,主要研经学,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文明与国家战略。著有《大臣之道:心性之学与理势合一》等专著。

用中医思维预测疫情未来趋势

作者:谢茂松

来源:《国际融资》杂志2020年7月刊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六月十六日庚辰

          耶稣2020年8月5日

 

提要:对于世界疫情未来趋势的预测,乃至对未来世界经济趋势的预测,目前世界各国的预测多属悲观,本文对此做出动态性的、相对“中道”的预测,认为今冬疫情卷土重来,2021年夏结束,世界经济2021年更加下行,2022年回升。

 

关键词:中医:新冠疫情;世界经济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的中医思维对于疫情的预测

 

对于世界新冠疫情未来趋势的预测,相应地对于未来世界经济趋势的预测,目前世界各国的预测多属悲观,但也是一般性、笼统性的预测,即预测新冠肺炎将持续数年,至少是两三年,而世界经济也将进入长久的大萧条。笔者希望对此做出动态性的、相对“中道”的预测。

 

在做出预测前,先回顾1月底笔者对于疫情的回顾,笔者也在2月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笔者当时预测疫情将在4月19日前、最晚到5月5日结束:“1月底的时候,有一位朋友问我,疫情什么时候结束?1月29日我说从中医的五运六气来说,应该在4月19日,再晚晚到5月5日。它有几个节点,这是一个节点,3月21日,这个时令会有一个拐点。”我们知道,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从3月25日零时起,武汉市以外地区解除离鄂通道管控,4月8日零时,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这些时间节点证明了中医预测的精准与神奇。

 

中医能够精准预测疫情的结束,不是玄虚的,不是凭空的猜想,中医有一套系统性的精微的原理,中医预测疫情的原理是《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的理论,这也是中医思维的核心之一。古老的《黄帝内经》强调天人相应,发展出根据天地的气候变化的疾病预测学,即每年天气、地气的阴阳是否平衡影响到人的身体。笔者当时在会上简单地用五运六气说解释了疫情发生的原理:“中医的说法有一个五运六气,就是根据天地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每年的变化,极大可能出现疫情,中医有一种解释,就是说,当时令不正,冬天该冷不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的气藏不住的时候,不知道什么病毒就会跑出来,就会产生时逆,这个逆跟时令有关系。什么叫令?就是冬天要像冬天的样子,不当令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在中医上是有一套解释的,它不是非要找一个初源体和中间体。比如说‘非典’源头,我们最开始说果子狸,果子狸背了16年黑锅后,到了2017年又说是蝙蝠。”

 

中医对于疫情的发生有其一整套的解释,对于治疗也就有其优越性。笔者在会上提到西医没有特效药,而中药却能治疗新冠肺炎的原理:“西医一定要找到什么病毒,要研制出疫苗或者特效药,但中医根本不管你身上什么地方有病,它是调整你的阴阳失衡,比如说《伤寒论》,它是用自然界的变化,引起你身体的变化,然后来调你的阴阳,来扶持你的正气,去除你的邪气。它的治疗机制与西医完全不一样。”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正是受东汉末年十几次大疫的刺激而产生的,这次全面有效治疗新冠肺炎的全国通用药方排毒清肺汤,完全使用的就是《伤寒论》中的三、四个经方的组合。

 

病毒古老,而又变异、常新,古老的《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发展出一整套有效对治的整体方案,同样也是温故而知新,能以不变应不变。基于1月底使用《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的中医思维精确预测疫情的成功案例,笔者尝试再次利用五运六气的原理来预测世界疫情的未来走向,中医古老而常新的五运六气也是一套理论模型,面对疫情有超越于现代西方医学、统计学的数学模型之高明而精准之处。

 

中国的疫情在5月已经控制,复工复产使得经济开始恢复,但还是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而不松懈。就中国之外全球疫情的预测,全球疫情可能在7月出现拐点,由此世界经济也在7、8月开始逐渐恢复。但不到半年后,疫情就可能在今冬卷土重来,一直可能持续到2021年春、夏才消失。从世界史来看,这就像一百年前的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在1920年春天神秘消失一样。

 

疫情直接冲击经济,笔者预测,2021年世界经济形势较之今年,将更加下行,形势更为严重。但疫情并不会没完没了,不会持续数年,新冠肺炎病毒2021年夏天将消失,疫情得到控制,后年即2022年世界经济将开始回升。

 

故而笔者的预测并不认为疫情会持续几年,世界经济并不会进入漫长的大萧条期,这可谓是事情的一方面;对于世界疫情、世界经济的预测,需要有中国文明“执两用中”的战略思维。“执两用中”的另一面,则是要看到今年夏天全球疫情得到一定控制后,世界各国复工复产,世界经济开足马力之时,很可能疫情在冬天卷土重来,世界经济可能遭受二次打击。如果对于二次打击还是没有做好足够的预案,则人们的精神恐慌与经济受挫较之第一次遇到疫情时可能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将导致2021年经济比今年更加下行。各国经济以及企业在经受了第一次疫情的打击后,没有倒下,在疫情相对控制后,鼓足劲来投入发展经济,却没有想到会遇到二次打击,疫情如此的持续、反复,有些国家的经济以及企业可能就真的被彻底击倒而爬不起来了。

 

不过还需再往后看,即2022年世界经济将开始恢复。所以看待世界疫情与世界经济的趋势,不仅要一分为二,甚至要一分为三。

 

针对全球疫情冬天可能卷土重来,2021年世界经济继续下行的预测,要有中正地评估风险的底线思维,提前做好准备,要有相应的针对抗疫与经济下行的各种预案。

 

今冬疫情卷土重来,2021夏结束

 

疫情今冬卷土重来的话,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有将消极不利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的辩证思维。

 

第一,抗疫的彻底化与戒慎恐惧的精神。

 

当抗疫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后,最忌讳的就是初胜后的松懈心理,要如《周易》夬卦的穷追不舍的彻底化,对于疫情防控不能有一丝的侥幸,要彻底再彻底,以防止、杜绝因不彻底而带来死灰复燃的反复。

 

同时还要有“戒慎恐惧“之心,疫情防控常态化意味谨慎如初之心。这当然首先是领导干部的要求,同时也是每一个民众的自觉要求。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效果完全事在人在,取决于从上到下各级政府,以及从政府到社会、社区的每一个人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警醒,如《周易》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是对于政府与每一个人的最大考验。

 

第二,数字技术以及精准化的各种场景的预案。

 

中国最早做好了疫情常态化的各种机制化的准备,如果疫情今冬卷土重来,中国可以更为精准化地防控,因应疫情发生的具体情况而随时调整,收放将会更加自如。中国各地对于疫情的数十甚至上百种场景的沙盘推演,在果断阻隔、行之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之上,将最充分地利用数字技术。同时,不同类型的复工、复产的经验,现在就要自觉加以总结,这就是“理一分殊”,做到疾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手抓、统筹兼顾,从而达到《周易》所说的“时中“的随时动态调整的智慧与效果。

 

第三,充分意识到中药的排毒清肺汤就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

 

在对于新冠肺炎的检测技术上,中国在不断提升,而针对新冠肺炎的西药特效药以及疫苗的研发需要时间。目前的疫苗研制,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以及国药集团都走在世界前头。不过要两面性地看待疫苗,由于新冠肺炎病毒的高度变异性,对于疫苗的有效性不能过度乐观,以为可以万事大吉,这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不过,一分为三地看问题是指,我们还有西医之外的中医,要充分意识到中药的排毒清肺汤就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面对古老而常新而又不断变异的病毒,由《伤寒论》的几个经方组成的排毒清肺汤却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这是经方的中医思维所在,即正气存乎内而邪气不可干。对于病毒,经方不是采用西医对抗式的思维,而是通过提升正气,改变身体内部环境,病毒自然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对于眼前就有的中药,即排毒清肺汤就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的认识还完全不够,即使它在治疗新冠肺炎从轻症到危重症已显示了显著的疗效,并至少有上千例的数据支撑,但由于中医话语权的相对弱势,中医思维还不能彰显,[1]对于中药就有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的充分认识,要走的路还很长。

 

第四,抗疫的常态化、持久性对体制的加速完善。

 

这次抗疫的中西比较,显示中国的体制较之西方的体制更能有效地抗疫,西方体制在抗疫中显示其政治的失能。当大自然的疫情在今冬卷土重来时,中国基于其体制所显示的优越性而并不畏惧,相反,中国体制在抗疫的战时状态下将加速其完善。故而对于疫情今冬卷土重来,首先不是恐慌,而是两面性地看问题。中国文明对于疫情的认识是高度中道而辩证的,“来自大自然的疫情具有两面性,它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挑战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也可能是刺激一个国家体系的加速更新与完善,这取决于这一体系对于国家政治能力的调动。”[2]

 

世界经济2021年更加下行,2022年回升

 

与对于疫情今冬卷土重来,2021年春夏消失的预测相对的是对于世界经济的预测,即世界经济2021年更加下行,到2022年才会开始回升。西方的数学模型对在此种场景发生下的世界经济的看法,会是绝对负面的。但中国文明对于经济的进退的理解,则是高度动态、中道、辩证的思维,而能将经济的消极面与积极面善加转化。故而面对疫情对于经济的二次打击,作为中国体制更底层结构的中国文明底蕴的深厚将会更加显现。

 

第一,拿捏经济进退、发展分寸的定力与艺术。如果做好了疫情今冬卷土重来,2021年经济继续下行的准备,则中国在从现在到冬天的窗口期,一方面,要抓紧窗口期的宝贵时间,具有如同战争年代一边准备打仗一边抢收的统筹兼顾。对此,复工复产发展经济必须精进而不能有松懈,因为这是在为未来、为2021年经济下行的困难形势先期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但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度、过热,尤其是在比较大的投资方面,不能因为要挽回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而过度投资。同时更不能像美国的无限量宽松货币政策,中国不要把所有的政策用尽,要留有足够的余地、足够的工具。

 

分寸的拿捏是高超的艺术。疫情防控常态化意味着时刻的备战意识与安全意识,具有足够的各种储备,就像打仗时必须留有战略预备队一样,战略储备既体现像高科技的零部件等的供应链安全,也体现在影响每一个人的粮食安全上。

 

面对疫情可能今冬卷土重来,2021年经济继续下行,要有底线思维。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有句著名的诗句:“有何胜利而言,挺住意味一切”。顶住、生存、活下来,往往是中小企业每天都要面临的压力与功课,这也逼出了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疫情也变成中小企业兴衰的加速器,从消极面说,就是做到如何不会倒下,从积极面说,就是如何逼出更有力的创新。

 

第二,预先盘点疫情二次打击对于产业链的不同冲击程度,以保证全产业安全。

 

2018年的贸易战和今年的抗疫这两场大战,可谓是对于中国经济的两次打击,但中国面对打击,虽然困难重重,但坚决不动摇地挺住了,虚胖去除了,自觉意识到各种短板并加紧克服。经历过两场大战的反复打击而依然能生存下来甚至发展得更好的企业,则证明了“势”背后必有其“理“在,这是日后需要总结的中国之经验的所在。

 

就外贸与内需两个大市场而言,面对贸易战、抗疫这两场大战的冲击,发展内需的中国大市场既是对于外贸市场的对冲,本身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因。而面对今冬可能的疫情卷土重来以及2021年的经济更加下行的形势,在疫情防控的大势下,中国经济内部的循环与闭环将变得更加紧要,同时也在质的层面上有更加自觉的提升。

 

美国向中国主动发动贸易战,是要打击中国的供应链、产业链,而让中国与美国、与世界脱钩。疫情则将使中国的供应链、产业链受到被动的冲击。要预先盘点疫情二次打击对于各种产业链的冲击以保证全产业安全。中国作为大国,不同于小国,中国是要保证高、中、低全产业链的发展与安全。疫情二次打击之下,首先是安全,然后才是发展,所以发展就是安全发展。

 

第三,数字转型以及发展数字经济更加彻底的同时,不要冒进。

 

疫情对于经济尤其是线下经济的全面冲击,反而加速了企业的数字转型,数字经济一时成为危中之机。后疫情时代,一时的权宜之计就可能转化为创新、转化为新业态,就像2003年受非典影响的阿里巴巴一样。

 

疫情下的快速数字转型,对于中小企业不是易事,每一个产业的龙头企业要自觉带动中小企业一起数字转型,这既是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社会责任不是外在于企业逐利的两张皮,共克时艰、患难中结成的生态伙伴,与平时以纯粹利益结合的伙伴会有不同,将会更为持久、稳固。

 

在排列不同产业受到影响的风险度时,新基建是相对较小的。与数字转型以及发展数字经济相应的,是作为数字转型以及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即新基建,新基建相对受疫情影响最小,在疫情之下将加速发展,这是疫情之下最大的危中之机之一。

 

数字转型以及发展数字经济更加彻底的同时,对于互联网、数字化的认识也不要浪漫化、片面化,要有“执两用中“的辩证认识。数字化虽是大趋势,但不能超越发展阶段而冒进。目前的阶段,尤其是在制造业,在智能制造、新制造方面,还不足以以互联网+为优先,而应以+互联网为妥当,即目前在主次关系上,互联网是辅,是工具。这是基于中国制造业在高端装备以及工艺、材料等方面的短板,如西方工业国家的工艺是经过长年累月的实验的工艺参数的累积而形成宝贵的工艺参数数据库,这不是逆向仿制所能短期达到的。我们要意识到工业、技术的习惯、默契本身所具有的实践知识,这是过往我们认识不足的。

 

第四,线下、线上学习的随时自如切换以及对于中国文明经典的学习。

 

教育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当然也是介乎家庭、国家之间的社会、企业等发展的根本。疫情卷土重来的话,会让中小学生、大学生更多地在线上学习,同时在家里自学。这自然会极大地影响学业,但如何消除消极影响而做积极转化呢?除了正常的线上课程之外,首先应该在国家、政府、学校层面自觉建设公益性的慕课,重要的是提升质量,包括网上图书馆、网上艺术博物馆的高质量提升,使得学习型社会在疫情之下也有高质量的加速度发展,这就是引向家庭,引向单位、企业内部。

 

学习涉及到学什么的根本问题,所学者应该是涉及每个个体人生意义、安身立命,即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也是《易传》所说“进德修业”之学,通过学习而扩展德能。“为己之学”“也是深刻认识”我们是谁,中国人之为中国人,意味着每一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文化认同。中国文明的“为己之学”凝聚在《论语》、《周易》等四书五经的核心原典,凝聚在《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凝聚在士大夫、名臣大儒的文集,在此意义上,现代中国人的文集,如《毛泽东选集》也应列入其中。

 

疫情冲击之下,国家、政府、社会应该集中组织中国国内真正一流的学者来对中国文明的经典做出”温故而知新“的深度诠释,建立我们与中国文明经典的深层次的联系。经典作为“常道”、“大道”,是提供我们应对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问题的智慧,是如流水一样历久而弥新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所以经典不是死的书本。经典也不是白本,有赖于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顶尖的思想学术大家的深度诠释,这样的思想大家是既知古,又知今。

 

在家学习,也是隐喻意义上的“回家”,就中国文明《周易》进退的辩证思维而言,进退是缺一不可、互相转化的。过度的在外而不在家,与过度的全球化是一体同构的。而今归家,祖孙、父母三代人一起来读《论语》等经典,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受用,生命这才如活水一样,过去、现在、未来之水是同一水,祖孙、父母三代真正在生命、情感深处联结为一体。后辈理解、体会父母、祖父母的生命历程与人生经验,这是在家的另一种学习,所谓学习,根本上就是学习为人处事,经典的本质也在于此。

 

家庭的学习如此,企业、单位莫不如此,“爱厂如家”道出了这些的同构性,单位、企业也有理解自身的历史、理解以往德能者有贡献于企业、单位者,既是认同、凝聚,也是经验、智慧之传承、习得,当然这些都要警惕形式主义的倾向。

 

总而言之,对于今冬疫情可能卷土重来,2021年夏结束,世界经济2021年更加下行,2022年回升的预测,要提早做好准备。当深刻理解中国文明“执两用中”、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的战略思维,如此能在疫情卷土重来、世界经济加速下行的不利形势下,最大地防范、减少疫情的冲击,并在找到新的积极转化路径中相对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尤其是在大国竞争中不落下风。

 

大疫往往成为大国、文明兴衰的加速器,取决于自己如何把握,如何做好自己的事,如何在疫情冲击下加速调整、完善自己。大国、文明是如此,身居其中的个人、企业也概莫能外。

 

注释:
 
[1]谢茂松,《中医思维:破解中西医之争的关键点》,载于《人民论坛》,2020年6月中。
 
[2]谢茂松、牟坚,《大疫往往是文明兴衰的加速器》,载于《环球时报》,2020年6月1日。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