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从文化意象看“三牛”精神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1-03-02 18:44:51
标签:“三牛”精神
杨朝明

作者简介:杨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东梁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任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山东省政协常委,第十四届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出版《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八德诠解》等学术著作20余部。

从文化意象看“三牛”精神

作者:杨朝明

来源:《人民政协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正月十四日甲辰

          耶稣2021年2月25日

 

 

 

内容概要:

 

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力的象征,代表着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黄牛的“三牛”文化意象底蕴深厚,有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

 

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牛,代表着勤勤恳恳、吃苦耐劳,意味着扎扎实实、坚韧不拔,象征着义无反顾、无怨无悔。“三牛”文化意象底蕴深厚,有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牛年春节之后,进一步思考“三牛”精神,有利于更饱满地投入一年的工作。

 

“孺子牛”典故出自《左传》哀公六年:齐景公与儿子嬉戏,自己口衔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为此,齐景公还崩落一颗牙齿。这是千古传诵的爱子的故事,“孺子牛”由此成了人们赞誉的美德。

 

 

 

除了父亲,有的也把老师比作“孺子牛”,称赞他们辛勤耕耘,甘于奉献,爱护学生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但“孺子牛”首先讲父子亲情,比喻人伦之中最基本的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人们用“孺子牛”形容不求回报、全心全意、无私付出。鲁迅先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人们借以拓展和升华“孺子牛”精神,赞扬心系百姓、鞠躬尽瘁为民服务的人。孺子牛精神启发人们,应该时刻不忘把百姓冷暖疾苦记挂在心。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尊重中华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开拓进取,以宏大的气魄、过人的胆识,争当“创新发展拓荒牛”,不拘泥、不保守,不冒进、不蛮干,攻坚克难,革故鼎新,行稳致远。

 

人们常说希望“天佑”,或谈到“顺天”,说到底都应是指对于自然与社会规律的主动性把握。鲁哀公请教孔子:“君子何贵乎天道?”孔子回答说“贵其不已”。有境界的君子强调“知天命”,推崇和敬畏天道,是为更好地“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人定胜天”不是与“天”对抗,而是人若心定就不惧任何艰难险阻,所以孔子说“灾妖不胜善政”。《易传》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遵从天道,不断进取,自强不息,就修得了优质的生命!

 

诗人臧克家诗作《老黄牛》中写道:“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蛮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老人的作品之所以脍炙人口,就在于他借助了不辞辛苦、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老黄牛形象,赞美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如果说拓荒牛体现的是“勇”的精神,那么老黄牛最主要的是体现了“勤”的精神。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春秋时期就已经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箴言,意思是百姓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匮乏。国计民生在于勤劳,勤劳则国富民强,不可战胜。中华民族一直崇尚勤奋敬业。《尚书》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等名言,《六韬》有“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的“至道之言”。这些都是激励人们勤奋向上的经典名言。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老黄牛精神是勤奋耕耘、永不言败精神,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踏踏实实,更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不拔。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