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2024年第1期(总第201期)目录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4-04-03 01:01:37
标签:

《孔子研究》2024年第1期(总第201期)目录

来源:“孔子研究杂志”微信公众号

时间:西历2024年2月1日

 

近十年来儒学研究趋势之回顾与前瞻(笔谈)

 

陈来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要求

 

陈卫平丨学术中国化的转向与十年来的儒学研究新向度

 

黄玉顺丨近十年来儒学研究的客观评估

 

舒大刚丨全面恢复经学教育,真正落实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杨朝明丨继续讲清楚,用心做扎实

 

朱小健丨守正训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云路丨加强词语溯源研究,为儒学文明做出贡献

 

吕文明丨近十年儒学发展的趋势和瞻望

 

中华文化资源与国家治理

 

马秋丽丨从思维方式看孟、荀王霸思想的殊与同

 

李慧子丨孟子思想中民心与民意的差异——探究孟子民本论的深层意涵

 

左康华  朱林锋丨家国一体的天下秩序及其理论逻辑——以《白虎通》为中心的考察

 

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

 

林存光  蔡鱼游丨何以修己以安民?——人的需要与孔子儒家修己安民之道的深层意蕴

 

王沁凌丨仁智并显与旁通时行——试论焦循《孟子正义》的人性论和政治思想

 

原典新诠

 

武树臣丨儒者柔也——礼乐之师与儒之本色

 

刘国民丨《春秋》“序辞”的微言大义——董仲舒对《春秋》《公羊传》的诠释

 

鹿博丨“默识”如何成为一种工夫?——基于历史与哲学的考察

 

儒学源流

 

王长红丨《周易》经、传与《墨子》关系发微——兼论战国时期的儒、墨关系

 

李会富丨畿南王学的四书学建构——以鹿善继、孙奇逢为中心的考察

 

郭畑丨宋代子思道统地位的确立

 

宋明理学

 

李敬峰丨胡渭《大学翼真》与明清之际的“朱、王之争”

 

魏义霞丨康有为视界中的二程

 

近十年来儒学研究趋势之回顾与前瞻(笔谈)

 

编者按: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曲阜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崭新历程,成为我国思想文化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性事件。2023年9月13日,国际儒学联合会、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曲阜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十周年座谈会”,旨在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展示并提升在弘扬中华文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构筑自主知识体系方面的学术创作力和思想引领力。本组笔谈即是此次会议的部分成果。

 

关键词:儒学研究趋势  双创  两个结合  中华优秀文化

 

从思维方式看孟、荀王霸思想的殊与同

 

马秋丽

 

摘要:孟、荀王霸思想的殊与同,可以通过思维方式上的二分思维和三分思维得以彰显。孟子坚信仁者无敌,提倡仁政王道,贬黜霸道,是一种价值立场鲜明的王霸二分的思维方式。荀子提倡礼治,在王、霸、危亡的三分思维的框架中呈现自己的王霸兼用思想。孟、荀王霸思想的分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在“是”与“应当”的问题域,孟子重视王道与霸道历史事实中蕴含的价值导向,主要是从价值立论;荀子更注重王道与霸道的历史事实,也体现了一种价值选择。其二,在王霸之别的判定上,孟子的王霸之别是本质上的差异;荀子的王霸之别主要是程度上的不同。其三,在对王霸的态度和定位上,二者都推崇王道,都将王道视为最高追求;对霸道的定位,体现了孟、荀二分思维与三分思维的主要差异。孟子尊王黜霸,主要是批判霸道;荀子以“信”界定霸道,并在危亡之道的反衬中,认同与接受霸道。在荀子的三分思维中,霸道作为王道的候补,地位明显提升。总之,孟、荀王霸之辨的二分思维与三分思维,既是基于二者的学说特色,也是对不同时代问题的思想回应。

 

关键词:王霸之辨  事实与价值  二分思维与三分思维  孟子与荀子

 

作者:马秋丽,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孟子思想中民心与民意的差异——探究孟子民本论的深层意涵

 

李慧子

 

摘要:以民为本、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一直被视为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但要注意分辨孟子在何种层面上主张民本、民贵,又在何种意义上提倡与民同乐。在孟子思想中,民心与民意存在差别:民心具有同然的理义,包含大共理,是纯善的;但民意会受到偏私意见的影响而有善有不善。政权的基础和依据应是民心,而非民意。国家不仅要通过行仁政而获得民心、滋养民心,还要警惕民意的偏私不公,因而要以善政结合善教来引导民意。厘清民心与民意的区别与联系,是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关键。

 

关键词:孟子  仁政  民心  民意  民本

 

作者:李慧子,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

 

家国一体的天下秩序及其理论逻辑——以《白虎通》为中心的考察

 

左康华  朱林锋

 

摘要:秦汉之际社会秩序的剧烈变化使传统的“家国同构”模式遭遇严重挑战,如何在帝制中国重新建构起规范齐整的伦常秩序、社会秩序以及政治秩序,成为两汉之际统治者和思想家们面临的难题。伴随着礼治原则的确立与礼治秩序的延伸,以《白虎通》为中心,东汉思想家们建立“三纲六纪”之说,在重构伦常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更为严密的理论逻辑,使帝制时代家、国之间的嵌合变得合理而可信,兼具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家国一体”模式真正出现在古代中国。《白虎通》构建的家国一体的天下秩序,奠定了中国人的天下观与家国观,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和文化共识,也为新时期家国观的建构提供了重要资源。

 

关键词:家国同构  家国一体  三纲六纪  《白虎通》

 

作者:左康华,哲学博士,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代礼学。   朱林锋,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东汉儒学。

 

何以修己以安民?——人的需要与孔子儒家修己安民之道的深层意蕴

 

林存光  蔡鱼游

 

摘要:孔子儒家之“学”不外是一种修己安民的君子之学,亦可说是一种以君子为治体的修己治人或经世济民的道德政治学。“儒者,人之需也”,孔子儒家之学实为适应人的需要而生,对于人类心理的认识乃是其一切理论主张的重要根据。从适应人的需要特别是参照或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人们可以更好地来理解和阐释孔子儒家之学的本质义涵,尤其是君子之学与修己安民之道的深层意蕴。要而言之,孔子儒家的君子之学及修己安民之道的核心要义、最具深意的地方就在于它们是对人类不同层次的需要或人民生活的各种需求与愿望所做出的某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回应。正唯如此,孔子儒家修己安民之道的理念才能在历史上逐渐与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产生共鸣,并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关键词:孔子  儒家  修己安民  人的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

 

作者:林存光,山东省泰山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儒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        蔡鱼游,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

 

仁智并显与旁通时行——试论焦循《孟子正义》的人性论和政治思想

 

王沁凌

 

摘要:《孟子正义》是清代学者焦循探讨人性论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在书中,焦循根据人可以教以仁义的事实,论证人性本善。人性由本于血气形能的欲、情、知共同构成,三者发用中出现的弊端只能依靠知的向学工夫来补救。仁的彰显扩充依靠知的活动,运用知追求“合宜”的生活乃是人道的基础。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人道经历了不断的通变,圣贤所标举的执中时行、注重日用常行和为民造命等原则代表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方向,对后世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孟子正义》  性善论  旁通  政治思想

 

作者:王沁凌,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经学。

 

儒者柔也——礼乐之师与儒之本色

 

武树臣

 

摘要:“儒者柔也”是古人对儒字最经典的注释。“柔”的古字是“揉”“扰”“犪”,本义为“驯扰”即教育约束。“驯扰”是游牧时代先民驯服动物的经验总结。“柔远能迩”体现了远古先民以礼乐教化治国的传统理念。“多需”和“多胥”是殷商的礼乐之师,其职能是通过教授诗歌音乐舞蹈来实行教化。他们与周之乐官“大胥”“小胥”有传承关系。殷亡周衰,礼乐之师失去俸禄而散落民间,仍以相礼和传授礼乐知识为生。孔子的贡献是通过民间教育,传授《诗》《书》《礼》《乐》等三代经典,使儒者从相礼训俗之师演变为六艺传经之师。儒家至此问世。

 

关键词:儒  柔  驯扰  多胥  柔远能迩

 

作者:武树臣,西北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国法律思想史。

 

《春秋》“序辞”的微言大义——董仲舒对《春秋》《公羊传》的诠释

 

刘国民

 

摘要:《公羊传》是解释《春秋》之作,是春秋公羊学的开端。《公羊传》以义传经,主要通过书法或笔法,以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书法”,即《春秋》记事的一般法则,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书与不书、称谓、用词、时月日录、地录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曲折深微。“序辞”,即辞序或词序,是词在词组或句子结构中的先后顺序。《公羊传》认为,序辞是《春秋》书法之一,有微言大义。董仲舒是西汉公羊学的大师,在解释《春秋》《公羊传》时,一方面明确地概括出“序辞”的观念,且把序辞作为《春秋》正名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在继承《公羊传》的基础上推见至隐,曲折幽深地阐释序辞的微言大义;再一方面,通过《春秋》序辞的书法而创造性地建构出天人之道,所谓“天之道,有序而时”。公羊学家所阐释序辞的意义即微言大义,与序辞的通常意义即常言常义有重大的间距,这有利于公羊学家发挥其主观思想以填补意义间距的空间。

 

关键词:董仲舒  公羊学  辞序  微言大义

 

作者:刘国民,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阐释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史学、文学。

 

“默识”如何成为一种工夫?——基于历史与哲学的考察

 

鹿博

 

摘要:“默识”在汉唐期间的《论语》诠释中本属一般性的知识论议题。至宋明,伴随心性哲学的发展,得力于理学对“心”之认知力的开拓、心学对认知隐默面向的极力发挥,乃至佛学之禅修理念的影响,“默识”逐步转变为冥契本体之认知方式与主体涵养之实践要求。“默识”的工夫论演化呈现了儒家心性修养路径在“道问学”与“尊德性”之间的微妙转换,同时凸显了儒家心性哲学乃是朝向两个层面的确定性寻求,即确定得者为真(朝向本体)与确定真得(朝向主体)。对“默识”的工夫化进程的梳理和分析可为儒家心性哲学工夫论的探讨提供一历史与逻辑的线索。

 

关键词:默识  工夫  尊德性  本体  主体

 

作者:鹿博,贵州师范大学阳明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哲学、明清思想史。

 

《周易》经、传与《墨子》关系发微——兼论战国时期的儒、墨关系

 

王长红

 

摘要:《周易》在古代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维范式和思想内容不但是儒家思想体系产生、发展的形上根据,而且与部分诸子学说的思想架构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先秦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比较《系辞传》和《墨子·节用篇》语言文字、逻辑理路的异同,可见《易传》《墨子》间的内在关联;梳理《周易》古经的思想元素与《墨子》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可见《周易》古经在墨家思想体系形成中的作用,进而管窥战国时期的儒、墨关系。

 

关键词:《周易》经、传  《墨子》  篇章形成  思想体系  形上根据

 

作者:王长红,齐鲁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易学与古代传统文化。

 

畿南王学的四书学建构——以鹿善继、孙奇逢为中心的考察

 

李会富

 

摘要:畿南王学是明代万历年间在京师以南的畿辅地区兴起的崇信阳明学(或称王学)思想、传承阳明学学脉的学术群体。鹿善继、孙奇逢是畿南王学的核心人物。《四书说约》和《四书近指》是畿南王学进行四书学建构的主要文本,它们在诠释四书的过程中采用了直接阐发义理的文本建构方式,体现了其作为心学一脉的文本诠释特点。在思想建构方面,畿南王学强调反求本心的反约之道、重视慎独为宗的修养工夫,主张明理适用的实践之学,具有和会朱王的学术倾向。

 

关键词:畿南王学  四书学  鹿善继  孙奇逢

 

作者:李会富,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阳明学。

 

宋代子思道统地位的确立

 

郭畑

 

摘要:唐代将孔庙附祭人选扩大到孔子门人之外,打开了子思进入孔庙的制度性窗口。北宋中后期,子思凭借孔圣后裔的身份得以封侯和从祀。由于宋代《中庸》地位的提升,以及宋人欲解决孔子和孟子之间是如何实现思想传承而作的思想努力,子思在明道和传道上的贡献日益凸显,在儒家道统系谱中的位置逐渐确立,并最终形成了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这一以传道为主要线索的道统系谱。南宋后期,这一道统系谱得到了官方的制度化肯定,子思因此得到封公和配享,其父伯鱼也得以入祀孔庙,而子思后来更逐渐拥有了自己的祠庙。

 

关键词:子思  道统  孔庙  四配

 

作者:郭畑,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学术思想史。

 

胡渭的《大学翼真》与明清之际的“朱、王之争”

 

李敬峰

 

摘要:《大学》是明清之际“朱、王之争”的典据所在。与阎若璩并称为“清初经师”且为清初启蒙期代表人物的胡渭,承袭由《大学》介入“朱、王之争”的学术共法,通过撰写九万余字的《大学翼真》来积极回应这一全国性的学术思潮。他首先致力于“正经”,以“折中今本,否定古本”的形式重定《大学》文本,打造“胡渭改本《大学》”。而后进行“释经”,以“尊朱辟王”的形式对《大学》的义理骨架“三纲领”以及“八条目”的核心“格物”给予发明和推阐,显豁出“注重训诂”“广引诸家”和“汉宋兼采”的学术特质,从而衍生出丰富的学术史意义:一是以取证于经书的形式将“朱、王之争”从义理的战场延展至考据的战场;二是助推明清之际“尊朱辟王”思潮壮大,成为朱子学再度官学化的重要推手。

 

关键词:胡渭  《大学翼真》  朱、王之争  尊朱辟王  考据

 

作者:李敬峰,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

 

康有为视界中的二程

 

魏义霞

 

摘要:关于康有为视界中的二程,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审视维度、学术归属、思想解读和态度评价。就审视维度而言,康有为是最早将二程纳入近代哲学视野的哲学家。二程在他那里的境遇与大多数国学人物的情况类似,集中出现在其戊戌维新之前的早期思想中。就学术归属而言,康有为对二程的思想来源和身份归属津津乐道,与其热衷于考辨中国文化的“学术源流”密不可分。就思想解读而言,康有为注意到了二程的义理、中庸和变化气质方面的内容。就态度评价而言,康有为对待二程的态度取决于他的孔教立场,给予二程的评价褒贬参半。康有为的二程观信息量丰富,对于体悟康有为的国学观以及宋明理学观提供了有益资源。

 

关键词:康有为  二程  近代哲学

 

作者:魏义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近代哲学与文化。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