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其成】 做人不可“忘八端”——大力推进“八德”教育

栏目:谏议策论
发布时间:2015-03-07 16:45:10
标签:
张其成

作者简介:张其成,男,西元1958年10月生,安徽徽州歙县人。出生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医学世家,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舜华之长子。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讲席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



做人不可“忘八端”——大力推进“八德”教育

(2015年3月7日在全国政协教育界联组会发言)

作者:张其成

来源:作者授权

           原载于新浪博客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正月十七壬午

            耶稣2015年3月7日

 


 

 

    

 

现代全社会都在倡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然而目前现状令人堪忧,当代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甚至还有不少误解,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降低,信仰危机、道德缺失、迷惘浮躁、崇洋媚俗、“去中国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天津师大一项针对大学生道德现状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程度达到59.2%,遇到有一位老奶奶摔倒在地上会怎么办时,只有17.3%的学生选择立刻去搀扶;对考试,只有38.2%的学生“从不作弊”;有69%的学生认为求职违约的行为“可以理解,视具体情况而论”。

 

青少年学生对传统“八德”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大中小学校中很少甚至没有开展“八德”的系统教育。

 

什么是“八德”?“八德”就是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过程的形成的核心价值和传统美德。其中“礼义廉耻”最早是《管子·牧民》提出来的,“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孝悌忠信”是孔子“仁学”的四种体现。到宋代把这八个德目合在一起称为“八德”。“八德”在民间深入人心,忘记八德就是“忘八端”。民国初年,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新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至今台湾还在奉行,台北有四条主干道就是以这八德命名的。通过对老“八德”和新“八德”的比较研究,发现还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更加合理、更具有历史渊源,也更能体现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王岐山在一次会上说:“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就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人敢挑战这八个字。”

 

对此,我们高度认同。“八德”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而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从“八德”入手,是重塑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路径。

 

 为此我们建议:


1.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纠正对传统文化的偏见。目前不少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偏见,认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思想不符合,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其实儒释道的经典中早就有这种思想,有大量论述,比如《老子》就倡导“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偏爱,万物在“道”中,一切平等。《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则集中体现了自由、平等思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佛教,则更是讲“众生平等”。再看儒家,虽然儒家思想中缺少政治上的平等主张,但在德性层面上却是主张平等的,从孔子的“性相近”到孟子的人性皆善,都体现了儒家的德性平等思想。所以我们要认真挖掘符合核心价值的优秀文化资源,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2.要建立以“八德”为核心的国学教育体系,回归教育立德育人的本质。从少年儿童抓起,贯穿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按不同层级在语文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和国学通识教育课程中设置“八德”内容。要注重内容系统性,这比减一篇加一篇课文重要。可以借鉴台湾中小学《国语》、《国文》课本,尤其是可以引入台湾高中生必修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逐级加大国学经典比重。注重经典原著诵习,由学校、老师挑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八德”读物,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课外阅读平台。在不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的前提下,使青少年从小就能感受传统道德的魅力,让“八德”入脑、入心,最终形成信仰。“八德”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人本教育,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有健全人格的公民。通过“八德”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有道德信仰的健全人格。

 

3.强化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国学“八德”教育不是空洞说教,一定要与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知识化为行为。注重躬身实践,要求把所学的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外化为行为规范,注意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台北县国中初中一年级语文老师的一次课程设计为例。课文《论语论孝》,学习单设计:先说明自己是怎样对待父母的(实情),这一个月来的变化(言语、行为、态度),因为自己的变化而带来的家庭气氛变化(反思、思考),因为躬行孝悌这件事让我体悟到……(感受)。要求反省自己的言行,认真观察熟悉又陌生的父母,站在父母的立场去思考父母所做的事,尤其重要的是:实践孝悌不是几个月、几年的事,而是终身的事。

 

4、动员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识,努力营造以“八德”为核心的道德建设的社会风尚。鼓励大众媒体投入,出版与“八德”相关的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出多品种的经典诵读类、精讲类、科普类图书。扶持与新媒体相关的文化传播项目,创作相关的影视作品、网络作品,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寓教于乐,只有把青少年的目光吸引进来,才能潜移默化、心灵认同、身体力行。利用大众传媒,宣传表彰践行“八德”的人物,形成人人认同“八德”、践行“八德”的良好风气。鼓励民间开办“书院”,放开民间办学限制。历史上的“书院”原本就是为了培养人的道德学问的。逐步形成以“八德”为核心的社会氛围,提高国民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重塑中华民族道德信仰。



责任编辑: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