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新经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举办
来源:“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四月初三日己巳
耶稣2025年4月30日
2025年4月18日—20日,由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苏州大学哲学系协办的“明清之际新经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顺利召开。本次会议聚焦“明清之际新经学的内涵与特点”“明清之际新经学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的明清之际新经学”“明清之际新经学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现代学者关于明清启蒙思想的研究”等前沿问题,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苏州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宁波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温州大学、福州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韩国国立韩巴大学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围绕经学的现代诠释、中西文明互鉴、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明清之际新经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方法论自觉与世界史视野。
一、明清之际中国经学的思想转型
明清之际是中国古典经学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其思想启蒙运动与知识观念变革具有内在关联。
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院长杨国荣在开幕式中指出,经学自汉武帝建制化后,经历汉唐的“以名为教”、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不同形态,在明清之际以“经世致用”为主要导向,清代经学则以乾嘉学派为主干,训诂考据成为其主要进路。现代研究者在指向传统文献或经典的过程中,应从现代理论的层面加以探索,考察其多重义理以及在回应不同的时代问题时可能具有的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任大援教授认为,明清之际是一个新旧相通、东西相通的时代。明末清初士人从不同角度思考传统儒家的命运,李之藻、刘凝等人通过“天学”概念统摄西学文献,其跨文化实践为当代中西对话提供历史参照。
传统经学在学术范式上的转型与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紧密相关。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副院长陈赟指出,从汉唐五经体系到明清新经学的演变,本质上是轴心文明经典化进程与世俗社会崛起的双重变奏。
中国传统学术史上的经典有汉唐十三经,其核心是汉代通过五经博士制度而建立的经学文献系统。明清之际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随着人员和商品货币的流动以及社会风俗的变迁,整个社会的流动性逐渐增强,一个新的、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形成。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整个理学思潮内部发生重大转化。
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指出,面对满清入主中原的变局,明代经学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五经同异》中着眼于历史现实来论述《春秋》大义。顾炎武既以“君臣大义”消解政权更替的合法性危机,又以“夷夏大防”维系华夏道统的延续性。这种“以经术作治术”的学术传统,对当代经学研究如何介入现实仍具有启示意义。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廖璨璨认为,晚明思想家方以智将易学融入经世之学,通过对治道与治法关系的重审,在明体达用的哲学层面回应了如何重塑儒教来“以实救虚”。晚明的“经世”思潮不仅是西学东渐外部冲击下的被动应对,而且是在理学内部对儒家治教内容的推扩,是对宋明以来心性之学愈盛的反思和拨正。
二、“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运动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展开,“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双向流动构成明清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维度。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指出,晚明以来欧洲基督教的传入拉开了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在文化与精神上真正相遇,在中国几千年的文献学史上首次形成了一种新形态的文献形态——西学汉籍。明清之际的西学汉籍以传教士所写的汉文文献和信教儒生所写的著作为主体,其数量和内容的丰富性甚至远超汉文佛教文献。当今中国学术界仍需进一步深化对明清之际西学汉籍文献的发掘和研究。
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暨哲学学院吴根友教授指出,“明清之际”是一个至少长达三百余年的历史学概念,更是一个中华文化转化的特殊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两个重要学术特征就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目前学界的研究往往更多强调“西学东渐”,忽视了“中学西传”对现代世界文明形成的建构作用。吴教授强调,在“世界历史”进入“中国时刻”的今天,我们需要加大力气研究“中学西传”的多重面向和深刻影响,为当代中国学术和文化重新走向世界提供历史借鉴。
南京大学陆一歌教授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学西传”是欧亚大陆两极的两种不同思想体系和文化首次大规模的碰撞,也是最早较成规模的中西交流,它代表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开端。法国入华传教士广泛系统地整理中国著作,将欧洲的汉学研究推向中心地位,中国的思想文化也成为了法国启蒙哲学家重要的思想源泉。在这一阶段的中西交流中,中国对西方的影响总体大于西方对中国的影响。
三、新经学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对于明清之际新经学的研究,萧萐父、许苏民等老一辈学者开辟了良好的学术传统和中西哲学比较的研究范式。本次会议特设“纪念许苏民先生逝世一周年”专场,高度赞扬和肯定许苏民先生在明清哲学、中西哲学比较两个领域所做出的杰出学术贡献。
苏州大学朱光磊教授通过学术史的梳理,系统呈现了许苏民教授的治学理路。许教授一直立足于唯物论和辩证法来研究整个人类文化思想的变化,在撰写明清学术思想史时,他坚持“以论话史”,运用一种历史的悲剧意识阐述人类社会的精神论,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出发比较中西方古典思想的共通性。朱教授指出,许苏民教授的学术影响不仅体现在《明清启蒙学术流变》等合著的经典著述中,更通过其开创的学术共同体得以延续。张西平教授指出,许苏民教授在当代中国思想史和比较哲学史上是多方面的开拓者,他对明清之际思想的研究兼顾中西,能够做到中学传统和外来西学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推进了相关领域的研究。
乐山师范学院向珂教授认为,萧萐父教授和许苏民教授以一种开放性的、追求普遍性的态度处理中国哲学和学科现代化的关系,形成了一套系统性架构。这种开放性在许苏民教授的中西比较研究中同样有所体现。许教授的著作发掘出了近代中国思想本身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以及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之间的关联,为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提供了重要启示。
此次会议首次提出“明清之际新经学”的概念,得到张西平教授的高度肯定。其他的与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一历史时期“新经学”所表现出的新的思想动向,特别对于王夫之提出的“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巨大历史使命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与赞扬。
撰稿:孙亮鑫,陈芽芽
编辑:马一浮书院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