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教授长期专注于孔子儒学研究,在儒家文献与中国早期文明、儒家学术史等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在儒家经典普及传播方面影响广远。杨朝明教授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探究孔子儒学文明渊源,在上古三代文化的宏阔背景中考察孔子儒学;二是立足孔子儒学文化母体,结合鲁国史、鲁文化研究孔子儒学;三是依托文献载体,贯通传···
生于1934年的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先生今年九十周岁。作为成就斐然的知名学者,楼宇烈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佛学史等方面研究,探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2024年1月6日,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办的“朱义禄学术著作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云通楼召开。各学者围绕朱义禄教授的学术著作与学术贡献展开交流与讨论。以下刊发杨国荣等数位学者的发言。
2023年11月27日,孔子研究院,山东省文化“两创”成果展开幕。十年前,就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赋予山东重大文化使命。十年后,山东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在这里集中展示。
从1986年9月起,我在孔子研究所读研究生,三年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孔子研究所工作,后来孔子研究所换招牌为孔子文化学院,门楣高大了许多,至2008年,孔子文化学院并入历史文化学院,我在孔子研究所读书学习和工作度过了22年的光阴。回母系历史文化学院工作至今,不觉已有15年了。
我是1983年7月本校历史系本科毕业留校工作。历史系79级同时留校工作的有五人:黄胜留校团委,秦河留校人事处,严茜子留校孔子研究所,我和姜培柱留校历史系。姜培柱做世界史教研室聂仲元老师的助教,我则是做中国古代史教研室郭克煜老师的助教。那时,助教只能做些课外辅导工作,是不能登台上课的。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协助郭老师编写···
蒋庆的思想教我们看清了许许多多东西本来就存在着的底线,对我们这些壮心暮年的西政七八级人来讲,什么都不是很重要了,然而还只有学习是美好的。蒋庆作为西政七八级的非典型学者,他代表着一种沧桑人生的特殊样式,他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景林师的“转向”——如果有此“转向”的话——就是在追求“客观性”之途上的“进阶”,而不是从“主观性”向“客观性”的“转向”。套用景林师关于教化的论述,景林师为学境界上的“进阶”既是金景芳先生“教化”之“成果”,也是他自我“教化”之“成就”。
我个人驽钝,年逾不惑而无所立,惟有一颗向学之心,满腔赤诚之情,黾勉从事,蹒跚前行,但我坚信儒学是生命的学问。作为学者,做学问是本分;但作为儒者,践行与传道也是职责所在。因此我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做好自己的学术研究,一方面又走出书斋、做好传播普及工作。前者为基础,后者为宗旨,二者相互支撑,相互推进。正所谓“···
帮教小组与蒋庆的讨论、辩论,始终是在一种平等、尊重、尊严的氛围中进行的,到最后的结果是:学校尊重蒋庆保留个人观点,蒋庆不再公开发表激进言论。上级所期待的转化“问题学生”的政治卫星,始终没能从歌乐山升空。毕业后,学校特意将蒋庆留校,领导和老师们认为,只有西政得天独厚的平等、宽容的学院氛围,能够包容蒋庆,使他尽情地···
大家非常关心这样的话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要走向世界具体如何发力?我认为了解儒学、正本清源地认识儒学这是一个大前提。当我们真正了解了中国文化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就会自然生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知道中国文化足以让我们平视世界平等地与世界对话。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培养大批的“君子”。
最近几年,由于世界局势变化,姚洋想发展出一套对应理论,开始对儒家政治哲学产生兴趣。尽管心中有正义冲动和经世济民抱负,但作为学者,还是应该做社会的旁观者,因为社会分工要求学者公正、冷静和深入分析社会。不过,重视旁观和分析并不代表虚伪的价值中立,他认为值得警醒的是,经济学界一些人滥用经济理性,忽视社会的其他价值。
一位加拿大人把在山东大学担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的经历写成了书(The Dean of Shandong),不仅在国际上引发了关注,《金融时报》还将其评为“今夏最佳书籍”。
梁慧皎在《高僧传》序录里针对以往所撰的名僧传,指出“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认为真正有修养和学问的未必有名,而名声在外未必有真学行。李老师曾用“高而不名”形容他的老师邹化政先生,我想用这四个字来形容他自己也是贴切的。
两代人的历史记忆汇集在一起,承载的内容既多,寄寓的感情也深,这似乎也成了贵州大学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因而回首往事,想要表达或倾诉的内容实在不少,我只能稍加勾勒,不过留作纪念而已。
在我们看来,郭先生的新儒家思想建构和叙述始终遵循两个重要原则:其一,坚持儒学文化的主体性;其二,坚持开放的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其目的是实现传统儒学的现代转型。他的儒学观和儒学思想既彰显了儒学文化的独特价值,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作了一定程度的推进。
杨立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宋明理学。出版著作《思诚与见独之间:中国哲学论集》《庄子哲学研究》《一本与生生:理一元论纲要》《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宋明理学十五讲》《中国哲学十五讲》《郭象〈庄子注〉研究》等。
乐黛云先生80寿辰时,汤一介先生曾为她作“打油诗”一首:“摸爬滚打四不像,翻江倒海野狐禅。革故鼎新心在野,转识成智觉有情。”落款“浪漫儒家”。该诗亦庄亦谐,是乐先生一生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经世致用精神的写照:她心里总有一片待开拓的原野,年过半百后毅然选择重新“启航”,以新兴的跨文化学科为毕生志业,其中甘苦,汤先生最为知···
行君子之道、传文化之魂。刘震老师始终以一颗师者赤心、一份人文精神,扎根于他所喜爱的三尺讲台之上,守望师者初心,燃续薪火相承。
顾久先生是贵州的鸿儒硕学,亦是我钦佩的前辈学者。近有幸读到友人李立朴为先生撰写的七秩大庆寿联:“通今博古,煕育多士,传统赖弘扬,喜看桃李满天下;勤政爱民,清风两袖,口碑播父老,长留恩泽遍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