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曙光】康有为“升平世”宪法设计中的君主制度

通过对相差十余年的《日本变政考》和《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比较可以发现,康有为“升平世”宪法中的君主制度保持了相对稳定性,相比专制君主制已具有根本性改变,君主在作为政治权威存在的同时其实际权力趋向虚化,但并未全部丧失。

【陈绪平】论语篇次概说

《论语》是孔门问学心得之集结。今欲通治群经,须先明“微言大义”。欲明其微言大义,当先求之《论语》,以其皆孔门问答之词也。求之《论语》,若不能得旨,并是微言;得其旨者,知为大义。一时并得,则虽谓仲尼未没,七十子未丧可也,岂非庆快之事耶?故《论语》一书,六经之精要也。

【陈绪平】中庸义解(完整稿)

中者,无过不及之名。民受天地之中而生,是性之体也,其用之在人,谓之庸。庸,常也,用也。朱子曰: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唐文治先生曰:盖中庸乃最有用之学,故以位天地,育万物,参赞化育为···

【陈春芳】王船山明德观与《大学》工夫论的建构

朱子《大学章句》曾造成了明德属「心」还是属「性」的争论,对此,船山认为明德直指为心,乃心之本体,也是心统性情之心,性澄明于心的过程就是此心与外物相接发出情的过程,这体现出「以心显性,用中备体」的思维路径。

【孙航 骆炀】论数字卦名称的动态发展过程

数字卦的名称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大体上包括酝酿、产生、传播、基本统一和继续使用五个阶段。

【肖群忠】论中华传统文化与伦理的根本精神

我们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伦理的根本精神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中华文化的人文主义与重德精神、中华文化的人伦主义及其群体精神、儒家伦理的等差精神、儒家伦理的绝对义务精神。

【闫利春 种娟】政治合法性视域下西汉“河洛”观念的嬗变

因西汉儒学着力建构政治合法性思想,“河洛”亦获得了新的内涵:司马迁发挥“河洛”的地理文化意义,主张超越“形胜”而追求“德胜”的治道思想,以三代礼治所体现的中道原则建构其政治合法性思想;刘歆通过八卦、《洪范》赋予“河洛”以“经”的内涵,建构他的正统思想,藉此解决西汉的德运问题。

【贾安琪】制礼与化民:《大清通礼》与清代基层社会秩序构建

在《大清通礼》中补充士庶礼仪的相关内容,并突出《通礼》简明易守的规范性格成为清朝统治者伸张皇权、推行教化的重要举措。但是,形式上趋于完备的《大清通礼》在各地的颁行情况并不理想。随着道光朝续纂《通礼》及依据《会典》《通礼》制作的“简明规条”的刊布,《大清通礼》的相关内容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与普及,对基层社会秩序的构···

【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柴荣:苏轼官箴法律文化中有何“人权”···

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存在着怎样的人权理念?官箴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劝谏君主、督促官吏履行职责的重要文体,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人权思想?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官箴法律文化中又有何“人权”因子?

【专访】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鲁广锦

“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权观的形成有何影响?“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等儒家思想观念蕴含怎样的人权精神?近日,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鲁广锦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指出,早在“轴心时代”,中华文明便有了人权认···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杨国荣:中国传统哲学蕴含何种人权思想?

18日至20日,“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中外专家依托古代经典文献阐发中国人权发展理念。中国传统哲学蕴含何种人权思想?相较于中国传统的人权观念,现代西方的“人权”思想有何不同?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杨国荣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专访】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刘志强: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为何受到世界关注?

11月18日至20日,“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海内外相关领域专家“智汇”岳麓山,依托古代经典文献挖掘和阐发中国人权理念,在沟通、对话与互鉴中推动世界人权事业发展。

【专访】美国斯克兰顿大学哲学系教授庞安安:儒家人权观和西方人权观如何实现互鉴?

“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11月18日至20日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此次研讨会旨在依托古代经典文献阐发中国人权发展理念。

【专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中江:中华文明和传统···

“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办。中华五千年文明和传统,蕴含哪些人权观念及实践?中国哲人哪些人权思想,促进人类的权利理念发展?近些年出土的简帛文献,又贡献了哪些人权思想资源?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中江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专访】吴飞:研究古典学,不是为了复古

古典学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古代文明,也为现代社会提供理解自身的历史视角,更是促进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在古今中西交汇的节点上,中国古典学呈现出未来可期的发展前景。

【李凯】再论孔子的“述而不作”与“温故而知新”——以中国早期文明中的文本与口传为视角

后人对孔子形成了创新与守旧的不同认识,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思维世界:“述而不作”和“温故而知新”分别针对文献整理和口头诠释展开。。汉代文本系统产生的古文经和口传系统产生的今文经的争端,可归因于孔子“述而不作”和“温故而知新”的命题,以及周代“文”与“献”之间的辩证矛盾。

【专访】方旭东教授访:“分析的儒学”与经典诠释的覃思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2024年7月在曲阜尼山举行。值此契机,《走进孔子(中英文)》编辑部采访了此次论坛嘉宾、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方旭东教授。方教授曾因提出“分析的儒学”而在哲学界独树一帜。采访中,方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分析的儒学”之缘起与主要特点,并对经典的诠释、当下的“经学热”,以及儒学与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发表了独到···

【专访】朱汉民教授:人因道立 道以人传

大约从1985年开始,我陆续在《求索》《孔子研究》《福建论坛》《中国文化月刊》(台)等刊物发表了十多篇研究湖湘学派的论文,后来又相继出版了《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1991年)、《湖湘学派源流》(1992年)等著作。我有几位朋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向世陵、四川师范大学的蔡方鹿等也在作相关研究,但是我们各有自己的特点。

【专访】瑞士前驻华外交官贺彼得:汉字“仁”代表了怎样的人权观?

“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1月18日至20日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此次研讨会旨在依托古代经典文献阐发中国人权发展理念。

【吴先伍 陈鑫】儒家超越论的安身立命意义

儒家讲的超越是现实世界之中的超越,是由自我趋向他人,在空间上指向前后左右,在时间上指向过去和未来。通过趋向他人,尤其是子孙后代,赋予当前的所作所为以价值,从而让自我在与无限他人的关系中摆脱自身的有限性,并在这种无限的关系中让自我“立”起来,获得自己的身份地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