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五福堂的中华文明实践:由广州的文史传承到南洋的社会建构

槟城五福堂(五福书院)从设立至今,至少已有100多年历史,并在槟城华人发展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也是槟城州的国际文化遗产。

【专访】杨国荣教授:哲学之思:视域与进路

2023年5月19日,杨国荣教授应邀到山东大学作讲座,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林蕴臻同志受《曾子学刊》的委托,对杨国荣教授作了访谈,本文系访谈记录。

【冯哲 吴愁】“全民族抗战”背后的儒家思想与民族精神 ——兼论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

“由北京大学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2日至3日在北京举行。两岸暨港澳以及来自美、英、日等国近百位专家力求在更广阔研究视野和更深入学术对话中重新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

【冯哲 吴愁】“全民族抗战”背后的儒家思想与民族精神 ——兼论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

“由北京大学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2日至3日在北京举行。两岸暨港澳以及来自美、英、日等国近百位专家力求在更广阔研究视野和更深入学术对话中重新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

【冯哲 吴愁】“全民族抗战”背后的儒家思想与民族精神 ——兼论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

“由北京大学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2日至3日在北京举行。两岸暨港澳以及来自美、英、日等国近百位专家力求在更广阔研究视野和更深入学术对话中重新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

【冯哲】“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选(一)

“11月2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以及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全球视野”回顾中国抗战的奋斗历程,共探人类和平发展之路。

有斐君子 ——第四届盘山学会讲纪要

百年之间,儒教式微,学术西化,政治失道,纲常不明,信仰无归,制度无本,天下士心忧痛而莫知其途。蒋子盘山先生有感于斯,以一己之力,匡扶斯文,迄今已三十余载。先生长居山林,拒浮名,修身著述,教化来者,构建儒教信仰之体系,发皇王道政治之精神,实开近代儒学重建之新篇章。

【专访】马来西亚学者王琛发教授:五福书院如何书写中华文化传承故事?

马来西亚槟城的五福书院(五福堂)已有100多年历史,并在槟城州华侨华人发展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王琛发教授——《五福书院》作者,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介绍五福书院的由来,其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及在文明互鉴、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曾海龙 刘正韬】中国思想的多维呈现与互动融合——2022—2024年上海中国哲学学科发···

一是史思互动中的文明论哲学成果不断涌现;二是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复兴未艾方兴;三是继续基于生生思想创构思辨性哲学体系;四是对诸子学与经典的多维研究持续推进;五是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以及中国思想的现代诠释取得新进展。

【专访】林安梧教授:治学的方法与文化理想的追求

思想史、观念史、哲学史、学术史,这些概念在学界来说,通常辨析得不是很清楚,往往一边混着用,另一边又刻意地去区分。当然也有很多交集的地方,但一般在传统来讲,我都把它归为学术史。我年青的时候,约1986-1992年,曾经在中国文化大学跟辅仁大学教授清代哲学这门课,就用钱穆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为教本。

【邱楚媛】“致知存乎心悟”——王阳明对颜子之学的理解与阐释

在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学颜子之所学”一直是学者探求“为己之学”的核心议题。王阳明对颜子之学尤为重视,其“颜子没而圣学亡”的论断成为心学一系建构孔颜道统论的基础,与程朱理学确立的道统说分庭抗礼。

【田丰】伦理困境与超越视域——聵辄公案发微

该公案首先涉及的冲突在于亲亲与尊尊的轻重权衡,但儒家伦理学不是普遍义务伦理学,判断时不是仅依凭抽象原则,而是在不同的分位名号与具体情境中寻求中道。礼制可以被用来理解轻重亲疏的常态结构,但是当现实遭遇秩序崩坏或者伦理困境时,就不能顺畅兼容现实中一切复杂情境。

【王琦 刘美芳】宋代《中庸》经筵进讲与帝王修己治人

《中庸》经筵进讲及其向最高层的传播,是研究宋代《中庸》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邢昺为真宗讲《中庸》、到仁宗以之赐新及第进士,再到真德秀为理宗读《中庸》,并成为“四书”之一,《中庸》思想不断被诠释与挖掘。

【任锋】李大钊政治思维演变中的“理法”世界

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中围绕共和民彝的四重束缚展开了批判,思绪汇聚至分别指向正当性与合法性的理与法之关系架构,强调理法连通构成了理想秩序追求的核心逻辑。这一逻辑脱胎于治体论的基源思维传统,除了近代西学的塑造,尤其得到了近世新儒学治体模式的熏染,在民初思想氛围中显示出源自传统的激励。

【王文娟】数字化时代中国哲学何为

中国哲学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从近代以来在西方哲学影响下自觉书写中国哲学史、新中国建立后受苏联哲学范式意识形态化,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多元的研究发展中形成新范式,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学问。

【牛伟】儒释之辨与道德奠基——以张载对宗密的回应为中心的考察

张载提出“道器之辨”的独特见解,在此基础上规定了太虚与气的关系,以及气与神、性的关系,回应了宗密对儒、道的批判,建立气论形上学理论形态。阐释张载与宗密的思想互动,可以为理解张载哲学提供新的依据,有助于厘清长期以来学界聚讼不已的“太虚即气”命题的内涵,进一步呈现张载哲学思想结构的内在逻辑。

【邓秀军】朱子学如何更好走向世界?

在全球文明对话的日常实践中,作为宋明理学集大成的朱子学,正以更鲜活姿态进入跨文化视野,促进文明互鉴与共生。

【专访】韩建业:五帝时代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是何存在?

夏朝以前的“三皇五帝”是神话人物还是历史真实?五帝时代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在学界颇具争议,也广受关注。

【专访】中南大学二级教授、长篇历史小说《王船山》作者聂茂:在岳阳,遇见王船山

王船山,即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2024年,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王船山》出版后,引发广泛关注,曾长时间占据着当当网和京东图书历史类书籍排行榜首位。

【孙磊】经史传统与现代中国政治理论的构建

基于经史传统实现中国政治理论的自主创新,既可以通过经学与现代政治哲学的构建,重建“新经学”,即如何在重新反思西方政治哲学的基础上,重新挖掘和阐释传统经学的义理和价值;又可以通过经史之学与现代历史政治理论的构建,重建“新经史之学”,即如何在重新反思现代西方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将深受其影响的现代中国政治理论重新纳入到中···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