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博】马一浮“六艺之教”及其融摄宗教观

马一浮以“六艺该摄一切学术”的“六艺之教”对儒家宗教性进行了系统构建和全面阐释。在“六艺之教”中,“六艺之道”作为价值体系是儒家宗教性的根源,“六艺之书”作为经典体系是儒家宗教性的载体,“六艺之人”作为实践体系是儒家宗教性的追求。“六艺之教”融通佛教,将佛教视为其阶段形态予以深化,同时调动佛教的思想资源对治功利之学。“六艺···

【廖璨璨】方以智儒教思想中的经世治教观

方以智融释了易学的思想资源来阐发经世之学,通过对治道与治法关系的重审,在明体达用的哲学层面回应了如何重塑儒教价值来“以实救虚”。方以智的治教观提出了“治心”与“治世”并举的经世思想、修身与致用并行的实学精神,肯定了儒家设立名教的合理性,详述了有为之治的必要性,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出世与入世、无名与正名、无为与有为···

【张程业】建构儒学道统的宗教与哲学之维——论陈荣捷与现代新儒家

通过对熊十力文人宗教的阐发,陈荣捷呈现了以人文主义为底色、多元传统融会贯通、脉络发展源流不息、追求天人合一的道统观。牟宗三极为赞同这一从宗教性出发定位儒教的观点,并追溯其主体性基础。在与唐君毅的交往中,陈荣捷印证了儒学天人合一的宗教品格,最终形成由孔孟以至周程张朱陆王唐一气贯串的哲学道统观。

【专访】长林安梧:文明互鉴如何突破“冲突困局”?

从近现代到后现代的科学革命,再到人工智能时代,这一过程不仅是科技的进步,也意味着全球文明交流和互动方式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跨文化交流更为便捷高效,也带来了诸如文化同质化、算法偏见等新挑战。人工智能时代为文明互鉴带来哪些新的可能性?文明互鉴如何突破“冲突困局”?中新社“东西问”近日就此专访山东大学易学···

【陈赟】精神突破视阈中的天人问题和古今问题

精神突破前的原初宇宙论秩序并无超越性和历史性可言,精神突破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人性变革,该变革背景是精神突破导致了实在经验在人性意识中的分层,通过这一分层,自然与历史、人道与天道、实然与当然、事物秩序与话语秩序、心理与物理等一系列分化成为可能,人由此而成为天人之间、古今之间的居间存在者,超越性与历史性成为人性的···

【乔飞】论董仲舒“三纲”思想的法理构成

揆诸典籍,董仲舒的“三纲”以天道阴阳为其法理基础,主张人伦关系以“合”为前提,也以“合”为目的,其人伦之“分”是“和合”前提下的“分”,其人伦之“合”是在“分”基础上的“合”。在司法实践中,董仲舒也注重对卑幼权利的保护。“天道阴阳”“象天受命”“分合和兼”“关注卑幼”是董仲舒“三纲”思想不可分割的法理构成。学界之所以对董仲舒的“三纲”产生···

【葛奇蹊】近世日本“理学”译名考辨——朱子学的“理”与西方哲学的接合

对“理学”译词的不同态度折射出日本知识人对东西方哲学的不同理解与思考。“理学”译名接合东方传统与西方哲学,在日本接受近世乃至近代西方哲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反映出以朱子学为主体的儒学传统对于东亚社会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

【姚海涛】批判汲取与熔铸反哺——荀子在齐鲁文化合流中的作用新探

荀子较早便走出了“尊鲁卑齐”的文化偏见,甚至达到了后世难以企及的认知高度。从对齐文化与鲁文化的批判汲取维度观之,荀子实现了宗周文化视域下的多元与一元间的平衡,功利与仁义间的折衷,王与霸、礼与法的合流。

【黄诚 王新明】百年王阳明研究综述

近年来,阳明研究聚焦阳明学之本体论深化与当代价值转化,并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科与专业交叉、学理与应用融合的立体性研究格局,彰显了阳明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以及在文明对话中的生命力。研究立足学术史脉络,从哲学思想、文化传播、文献考据、概念史、区域史、社会史、文化史等维度,并聚焦于阳明学概念、现代学科语境、研究方法···

【赵正泰】从简化礼制到情理自然:孙奇逢酌礼思想研究

孙奇逢作为明末清初的大儒在晚年撰成《家礼酌》一书,继承了《朱子家礼》爱敬为本的家礼学思想,又受吕坤情礼相称的疑礼思想影响,将礼进一步从经礼学中剥离出来,以主体实践的简易性追求心性的自然呈现,借理学阐释礼学的实践价值。

【刘静芳】从“本”到“至”:孟子性论新诠

对孟子性范畴的理解还存在第三种可能,那就是性是“本”之所“至”,它既不是起点(本),也不是过程,而是终点(至)。基于以“至”为性,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前两种观点,而且可以破解孟子人性论的种种疑难,看清儒家人性论在道、墨挤压中的转进以及中国心性论思想流变的历史和逻辑。

【黄杰】《论语》“樊迟问知”章释论

《论语·雍也》“樊迟问知”章的“务民之义”应依朱熹、钱穆等理解为“务民之宜”。“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应断句为“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仁者”是将樊迟的问题“仁”再重复一遍。据清华简《摄命》可知“难”可能是“勤”之讹。本章是《论语》论仁、知诸章中的一章。孔子的话是从治民者的立场来说的,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鬼神观及“···

【陈赟】“言性命必究于史”:黄宗羲与晚期心学的历史文化向度

晚年黄宗羲在撰写《明儒学案序》文时,对道德形而上学的局限有了深切的体会,他以一本万殊为核心,对本体和工夫、道与人、性命之学和历史文化等等提供了一种不同于道德形上学传统的系统化新理解。这一理解将道体的敞开,从内在化的超越性意识体验转向以文化创造活动为指向的广大生存实践,在以生存实践化“死本体”为“活本体”的同时,也···

【唐文明】再论陶渊明的自然观——回应吴飞教授

陶渊明的自然观以神—理—形为三重概念架构,可以恰当地概括为性理自然观,而与当时佛教徒如慧远等人所提出的因果自然观迥然不同;与此相关,陶渊明持神不灭论而非神灭论,且坚持儒门传统的三才之道说,这构成其“纵浪大化中”的人生态度的思想基础。

【吴飞】陶渊明的神灭论与精神境界——兼与唐文明教授商榷

陶渊明与何承天、范缜等人一样,都既反对佛教的报应论,也反对神不灭论。其“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所揭示的,并不是承认精神不朽,而是在身心一体的前提下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这种精神追求不依赖于某种精神实体的永生,而是在顺应自然生灭变化之中,得到更大的精神快乐。

【黄玉顺】“妇道”的古今之变: 儒家夫妻伦理及其现代转化——与方旭东教授商榷

古代儒家真正的伦理原则,实质上并非简单的“妻顺从夫”,而是以“从道不从夫”或“从义不从夫”为前提的原则。当然,应当承认,在古代伦理关系中,夫妻之间并不平等。唯其如此,近代以来的儒家,大多数都反思和批判古代夫妻伦理,主张“男女平等”和“夫妻平等”的现代价值。这其实是由儒家的社会正义理论的原理所决定的。

【范瑞平】儒家价值观下的人工智能发展

本文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三项儒家价值观回应和论证:应该将人类与机器严格区分开来;不应该让智能机器影响甚至改变人类五伦,使得人际关系变成人机关系;在利用具有人工智能属性的照护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性爱机器人等新型机器人时,需要创建不同于人际礼仪的新的人机礼仪。本文还论证超级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对人类价值构成严重威···

【李景林 程旺】信义论

“信”的真诚义,表现为一种基于内在情感的实有诸己,却并不局限于一种单纯的内在性;诚于中必形于外,“义”作为达到或实现“道”的一种客观性准则,代表了德性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公共性维度。

【杜晓】朱子论黄老

朱子在《资治通鉴纲目》中列举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黄老史实,形成“清静”治道、“刑名”治法、“清虚”修身养性的概要认知,揭示了黄老流于惨酷、沦为术数的原因。《朱子语类》记载朱子与弟子在讨论四贤“荀扬王韩”时,通过认定扬雄“全是黄老”,从而将其从北宋流行的道统中排除,以重建新道统。

【胡文婷】识之以礼:《礼记》西传脉络及其特征考述

通过梳理《礼记》进入西方文化语境内不同的译本形态,在语言转化层面之外补充其译者信息及创作的历史语境,以期勾勒《礼记》西传的基本面貌;而分析各个译本中不同的译介学和汉学研究特点,则有助于从宏观把握《礼记》如何在文化互动中将其地方性知识嵌入到中西比较格局中。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