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理学与现代性”学术研讨会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5-07-27 21:59:03
标签:

“经学、理学与现代性”学术研讨会

来源:“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六月廿八日壬辰

          耶稣2025年7月22日

 

 

 

2025年7月18日至20日,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哲学系、经学研究院、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南开大学哲学院、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国学论衡》编辑部协办的“经学、理学与现代性”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重新审视经学与理学研究在现代学术转型中的重要性及方法论问题,推动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兰州,共同探讨经学、理学与现代性的议题,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现代性演进建言献策。

 

 


会议开幕式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院长陈声柏主持。兰州大学教授、副校长沙勇忠首先介绍了兰州大学概况及文科建设的成果,表示会议的讨论既立足中华文明的根基,又回应时代发展命题,还搭好了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意义重大。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唐文明对会议主题的设置进行了介绍,并认为在现代学科的转型中存在经学史学化和理学哲学化两种趋势,儒学的复兴需要重视经学研究和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院长干春松认为要在中国哲学学科内部对以往经学和理学的学科范式进行反思,将学术发展和国家战略关联起来。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教授、院长曾亦认为理学是儒学在复兴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新样貌,而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经学和理学的互动这一发展态势都不容忽视。

 

 


会议第一场的主题为“经学与古代中国”,由南开大学教授干春松主持。同济大学教授曾亦立足《春秋》为刑书的立场,依据法律的儒家化、董仲舒的“《春秋》决狱”等论点,认为应当重视孔子与儒家在政治上的积极参与和经世致用的精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郭晓东讨论了《春秋》作为“新王”如何“文致太平”的问题,比较了董仲舒和何休对“通三统”和“王鲁”说的看法,认为二者观点虽然存在不同,但核心议题高度一致。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邱锋考察了公羊学中的历史时间问题,认为历史时间除了流动性的实际历史时间顺序之外,历史事件的相似性也展现出了历史时间的循环特点。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沁凌从《春秋》学入手探讨了中国的历史哲学,认为《春秋》这样一种将历史学说和政治思想相结合的“历史哲学”具有“以复古作维新”的思想特征。

 

 

 

会议第二场的主题为“理学与古代中国”,由复旦大学教授郭晓东主持。清华大学教授唐文明回应了其他学者关于“天地之心”和“生生”的看法,并对经典与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天地之心”的丰富内涵做了深入阐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家星从孔子“圣人”形象的演变出发,判定孔子开出“万代之治”的文教传统,并认为儒家重视道统接续的功绩、具有文教优先的取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田智忠讨论了朱子思想中的真知与诚意,认为真知以天理为源头,较之诚意更具有本源性地位,但在获得真知之后,诚意的态度亦不可离。中南大学讲师莫天成从朱子学的“克己”出发,认为在面对修身问题时可通过“惩忿窒欲”的方式建立正当的自我、获得良性的物我关系。

 

 

 

会议第三场的主题是“儒学与现代性问题”,由兰州大学教授陈声柏主持。南开大学教授干春松认为章太炎的国家观念具有多层矛盾,在“俗”“真”两方面与现代性的意义上往往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教授段重阳讨论了理学与近代儒学的发展历程,认为儒学重视人性的教化问题,亦注重从中发掘普遍性的意义。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李晓春认为作为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之核心的法象思维、体用论和理一分殊,将为儒家理论的现代化提供重要启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李为学讨论了中国哲学中的隐逸问题,并认为现代性意义上的西方宇宙论图像冲击了中国古典的宇宙体系,促使了新天学的建立。上海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曾海龙认为近年来上海的中国哲学学科发展呈现性理之学与经史之学并进的发展态势,在文明论哲学、经学、思辨体系构建、诸子学研究、中西比较及中国思想的现代性阐释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会议第四场的主题为“经学视野中的礼学”,由同济大学教授曾亦主持。清华大学教授、经学研究院院长陈壁生关注汉代郊天礼的问题,他认为汉代的国家宗教确立了“天—五帝”结构,将政权纳入永恒序列的同时,又承认了天命的非永久。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张立恩认为《春秋》对君主逝世的记载多有差异,后世多沿袭左氏杜预之说而忽视公羊、穀梁,但杜预说其实存在一定缺陷。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晓璇认为西汉宗庙改革中“何庙不毁”的争议实质上并非经学古礼层面的分歧,而是西汉后期政治文化冲突在国家礼制方面的表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于超艺认为董仲舒的“心”观念具有主宰、思虑、判断善恶及禁恶的功能,“心”虽具有善质,但其禁恶能力的实现也有赖于教化。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陈姿桦从儒家的相见礼出发,认为特定的仪节确立了主宾的伦理关系,不同爵位的德性要求也随着时间的发展进一步伦理化和具象化。

 

 

 

会议第五场的主题为“经典诠释的多元视角”,由兰州大学教授李晓春主持。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李清良认为“凡文皆象”的理论能够沟通古今中西,形成一种更具普遍性的文本概念,创建一种既能吸纳中国智慧又能吸收西方成果的诠释学理论。澳门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助理教授李庭绵讨论了中国哲学的学科定义和国外汉学家对诸子学的考察,说明需要对现行学科范式进行反思并重视“争鸣”的特质,从而面对学术现代化的转型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讲师何青翰对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进行了研究,认为重新梳理理学家的形上命题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走出历史封闭性的路径。上海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袁晓晶认为荀子“天人相分”的二元论中存在“分”与“统合”两种层面,并指出这种二元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荀子的哲学构造,对现代性亦有所启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蔡杰认为汉唐儒者、宋儒和清儒对《周礼》“三德”有不同的诠释,三者诠释路径各异却内在兼容,体现了儒家德行思想的多维面向与汉宋学术的互补价值。

 

 

 

在以“经学、理学传统与儒学发展的新方向”为主题的圆桌讨论中,与会学者对儒学理论的重构、经学与理学的关系、现代性的对话、儒学的政治性、思维方式的转换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学者们纷纷表示,应当重视理学与经学在当今时代中的构建,理学和经学的复兴亦能够推动现代学术的研究,与此同时,也应当不断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对现代性进行有效地反思,并多做融合性的工作从而化解经学和理学的分歧。

 

会议闭幕式由清华大学教授唐文明主持。兰州大学教授陈声柏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经学与理学的重建是学界当下的重要命题,我们不仅要澄清经学、理学二者本身的概念,还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在充分的问题意识下推进经学和理学的研究,以多元的视角回应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性的问题。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