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与秩序:中国传统的现代化之道”——第十一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报告与大会总结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5-08-16 18:31:00
标签:

原标题:闭幕报告与大会总结

来源:“經學評論”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六月十三日丁丑

          耶稣2025年7月7日

 

 

 

闭幕主题报告

 

“经学与秩序:中国传统的现代化之道”——第十一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闭幕。

研讨会由中华孔子学会经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南开大学哲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主办。


6月29日上午,大会的闭幕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孟琢教授主持。

 

 

 

孟琢教授

 

北京大学吴国武教授报告了《传统经学的现代转化与中国古典学的再建构》。他从思考传统经学与中国古典学的现代重建问题出发,认为从传统古典学的转进到现代古典学的重构应该是内在整合、动态把握。传统经学的现代化历程有三个阶段,第三阶段即最近十年左右的“经学热”,这一阶段传统经学应当以古典学的方式,含摄宗教神学的一种方法,来完成现代的转化,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现代学术范式。

 

 

 

吴国武教授

 

安徽大学徐道彬教授报告了《论梅文鼎的经术贯通思想》。梅文鼎是清初宣城梅氏以数学著称的学者,他在数学论著中贯穿了许多经学思想。梅文鼎的经学成就在清代曾受到关注,并被称为“大儒”,但在现代分科体系下,他文理兼通、经数贯通的特征很难被归类,实际上如果褪去数学的成分,所显露出的就是经学的内容。

 

 

 

徐道彬教授

 

同济大学的曾亦教授报告了《古书所见“类祭”考辨》。类祭问题是古代礼仪研究中的难点。类祭是古代一些特殊场合的祭天仪式,与正祭相比,没有特定时间与确定地点,通常因为特定事由而临时举行。关于类祭之说,汉代古文家与今文家提出非常祭与“就南郊而祭”之争议。根据古文说,类祭之举行有特定事由,主要有天子将出、建都祭天、凶灾告祭等。根据古书所载,类祭不限于祭天。与类祭相似者还有旅、造、祃,但其作为祭天礼有轻重不同。

 

 

 

曾亦教授

 

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报告了《以〈公羊〉说〈夏时〉:庄述祖的〈春秋〉学研究》。庄述祖无《春秋》学著作,通过《夏小正经传考释》考察其春秋学思想。在三传立场上,庄氏右《公羊》而左《左氏》。他以《春秋》与《夏时》相表里,《夏时》之义与《春秋》之义相表里,并以《公羊》义说《夏时》。比如,一是认为夏时与通三统之观念相通,二是用太平世来解夏时,三是在训释《夏小正》字义时采用《公羊》的训释,四是自觉采用何休《公羊》条例之学治《夏时》。庄述祖的《夏时》学,可以认为是广义的《公羊》学。

 

 

 

郭晓东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林存阳教授报告了《经学与秩序建构的历史、逻辑及现代启示》。他从本次会议主题“经学与秩序”出发,从政教、社会与经济三个维度阐述了经学与秩序建构的历史实践,体现出经学与国家政治建构、社会治理、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从本体论、解释学、价值论与方法论角度揭示出经学与秩序建构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哲学框架与思考。经学与秩序建构的现实意义是在制度建构上提供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中外角度上提倡文明互鉴与协和万邦,在个体安顿上提供价值归属。

 

 

 

林存阳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丰教授报告了《〈礼记·经解〉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他从思想史角度,在战国后期儒学思想发展脉络中系统考察《礼记·经解》及其时代、学派诸问题,认为《经解》对六经功能之分析是顺着早期孔孟儒学而来,与战国后期儒学脉络尤其是荀子思想比较接近,并与《礼记》相近篇章如《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等性质及思想相近。《经解》所提出的六经次序调整《礼》的位置目的是为了突出礼的重要性,其大量内容与礼相关,在篇章编撰上可能也有一定考量,不能简单判定为杂凑成篇。

 

 

 

刘丰教授

 

闭幕致辞与大会总结

 

6月29日上午,大会的闭幕式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李营主持。

 

 

 

李营书记

 

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部部长、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世恒致辞。他表示,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挖掘其蕴涵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经学研究在思想维度上,着力探求实现真理追寻与文明的对话,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体系,构建跨越时空的价值对话;在实践维度上,不断诠释文化修炼的当代价值,使中华文化获得超越时空的持久活力,又让中华文化始终在突破约束的张力当中不断演进。本次大会围绕“经学与秩序”的探讨,用实际行动回应了当下甚嚣尘上的“文科无用论”。百余篇高质量论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经学研究在各个领域的卓越进展,反映了人文科学在今天所彰显的时代光芒。中国哲学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执两用中的处事方法,以及批判思维与批判精神,既于己身受益,也是当下培养新时代新文科人才的必要条件。

 

 

 

王世恒部长

 

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干春松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他指出,儒家经典是中华文明轴心时代形成的文明定型。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了解过往、考察当下、鉴知未来的重要路径。中国经学展现出巨大动能,得到学术体制、民间机构的支持,大量年轻学者的加入带来了经学研究的活力。经学本身与秩序、身心安顿等等社会生活诸方面有关,经学研究包含着对民族前途与文明未来的重大关切。

 

 

 

干春松教授

 

相关链接


“经学与秩序:中国传统的现代化之道——第十一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与主题报告

经学与秩序:中国传统的现代化之道 ——第十一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