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诗经绘画馆弟子赴湘:千里追秋橘洲绘,油彩融诗诉初心
作者:朱红兵
来源:“河间市诗经文化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七月初九日壬申
耶稣2025年8月31日
长沙的秋日,恰似一幅暖色调的油画,柔和的光线倾洒在橘子洲头,湘江悠悠流淌,水面波光粼粼,宛如藏着无数灵动的诗篇。秋日的晨光里,河间诗经绘画馆的16名弟子,在馆长、青年艺术家欧阳新光的带领下,背着沉甸甸的油画箱启程,从渤海之滨的河间出发,奔赴几千里外的湘江之畔——首日抵达长沙时,暮色已漫过湘江,一行人暂歇在欧阳新光在长沙市的家里,宽敞的居所兼临时创作室。墙上钉好的画纸、角落堆叠的颜料与画布,满是家的暖意与艺术的期待,为次日的创作悄悄铺好了序章。
作为土生土长的长沙人,欧阳新光早盼着带弟子们感受家乡的秋。次日天刚亮,晨光刚染亮橘子洲头的轮廓,一行人便放下行囊直奔目的地——那片被秋风染透的土地,正像《诗经》里未写完的篇章,等着他们用色彩唤醒。刚踏入橘洲,青年毛泽东雕像便撞入视野,气势恢宏的轮廓在秋日暖阳下格外醒目。16名弟子纷纷驻足,迅速打开油画箱,钛白、赭石、钴蓝的颜料管在阳光下闪着光,宛如从河间诗经绘画馆带来的“色彩诗行”,一场与秋景、与《诗经》的创作对话,就此拉开帷幕。
张志国率先蹲下身,指尖捏着画笔在调色盘上碾磨,眼神紧紧锁着雕像的纹路,似要从石材里读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力量;姚明枚掏出速写本,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江风交织,成了清晨写生的第一支序曲。“毛主席当年在此写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份豪迈,和《诗经》的风骨一脉相承!”欧阳新光站在雕像前,指尖摩挲着油画刮刀,“咱们从河间来,带着《诗》的初心;今早在橘洲画,要把家国情怀揉进油彩——用厚重赭石画雕像的坚毅,用明亮钛白提眼神的锐利,让画布透出新时代弟子的朝气!”
弟子们听得心潮澎湃,在雕像前支起16块画布。董金墨蘸着掺了松节油的钴蓝铺陈天空,转头和郝秋景分享:“这样调能透出秋暖,像《邶风》‘北风其凉’的反面,满是温柔!”郝秋景专注勾勒雕像衣褶,赵云美则站在远处观察光影,偶尔提醒同伴:“肩膀阴影再深点,更显挺拔!”欧阳新光在画架间穿梭,走到张志国身边时,拿起刮刀帮他调整基座色块:“堆厚油彩、压出棱角,才像《郑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坚守!”
沿着江滩往深处走,江风裹着水汽拂过脸颊,混着油画颜料的气息,竟生出《秦风·蒹葭》“蒹葭凄凄,白露未晞”的惬意。路边的橘子树缀满青黄果实,风一吹叶子簌簌响,让人想起屈原《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坚韧——这恰如《诗经》里“如切如磋”的君子品格,也让来自河间的弟子们格外触动。“这橘子颜色得慢慢调,像品《小雅》的诗!”姚明枚凑到树前观察,欧阳新光笑着指点:“用柠檬黄掺中黄画果皮,点几笔赭石做斑点,让‘嘉树’在画布上也‘受命不迁’!”董金墨当场试调,那抹自然的黄,让赵云美赞叹:“像从河间诗经绘画馆的《诗经》里摘下来的颜色!”
行至一片桂花林,米黄花瓣藏在绿叶间,甜香漫远如《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舜华”的温柔。弟子们围拢过去,张志国用放大镜观察花瓣:“得细笔慢点,像在河间馆里逐字琢磨《诗》!”郝秋景调出娇嫩淡黄,点下第一簇“桂花”,恰似《陈风·月出》的清雅。欧阳新光翻开随身的《诗经》:“毛主席早年爱读《诗》,1915年征友还引‘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情怀,从长沙传到河间,也连着咱们今早动笔的初心。”
当地爷爷奶奶被晨光里的画架吸引过来,聊起橘子洲的旧时光:“以前橘子满洲香!”弟子们听得入迷,赵云美飞快记录,张志国眼睛一亮:“要把老码头画进背景,让河间的《诗》意和长沙的故事融在一起!”姚明枚也点头:“加艘老渡船,像《邶风·匏有苦叶》里的船,载着时光!”
夕阳西斜时,16幅油画初见雏形:张志国的画里,雕像立在霞光中,油彩厚重如《大雅·崧高》的气魄;姚明枚的湘江江面,钴蓝与橘黄交织,似《卫风·硕人》“河水洋洋”的灵动;董金墨的橘子树,满是《小雅·出车》的生机……欧阳新光挨个点评,在董金墨的画架前示范:“橘子叶加墨绿,像《诗》的对仗,有呼应才够味!
傍晚,弟子们回到临时创作室,将油画铺在桌上分享。窗外湘江灯火如《小雅·庭燎》的“庭燎之光”,屋内剁椒鱼头、毛氏红烧肉的香气弥漫。“我给江面加了朱红,有‘漫江碧透’的劲儿,也像《诗》里‘江有汜’的壮阔!”姚明枚指着画说,赵云美则翻到角落:“这是老渡船,爷爷说以前靠它过江呢!”
欧阳新光看着弟子们,笑得温暖:“从河间到长沙,千里迢迢,你们今早迎着晨光动笔,一天就抓住了橘洲的秋、《诗》的魂——这才是最好的收获。”夜深时,弟子们还在小声规划:“明天接着画,先描橘洲夜景,像《诗》里‘星汉灿烂’!”“下次用今天的技巧,回河间馆里画《诗经》主题!”
这趟千里写生,早已不只是艺术实践。油彩凝固了橘洲秋景,而《诗经》的温柔、家国的深情,从河间诗经绘画馆出发,在长沙的晨光里落笔、在江风里生长,最终在16名弟子心中生了根——这是他们用初心写下的“油彩诗行”,也是河间与长沙、传统与青春的最美共鸣。
撰稿/朱红兵
作者简介:朱红兵,笔名朱晓兵,《新光艺术》公众号制作人。现代诗诗人,报告文学作家,90年代曾发表《警营之歌》等20多万字中篇报告文学及散文、现代诗作品。在金融部门从事文字工作多年。现从事诗经植物种植、研究工作,其事迹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燕赵都市报》等40余家重要媒体报道。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