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手稿在抗战中的命运
作者:陈益
来源:《中华读书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七月初五日戊辰
耶稣2025年8月27日
2011年元旦,南京图书馆公布了十大珍品古籍,这是从该馆馆藏的150余万册古籍中评选出来的。据媒体报道,除了宋刻本《诗集传》外,其余9部均为海内外孤本。其中包括清手稿本《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稿是明末清初学者、思想家顾炎武撰写的稿本,为记载明代各地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
顾炎武从明崇祯十二年(1639)就开始构想并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那时他二十七岁。清康熙元年(1662)这部书稿完成时,他已经五十岁了。他在《自序》中说:“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存四十余帙。”为了完成这部著作,他用心之专、搜罗之广、研究之深,今人难以想象。《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了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地理概况,尤其是对民生利害,究其利、病所在,探其治国得失,为后世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三百五十年间,这部珍贵书稿遭遇曲折命运。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差点落入日军之手。
《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原本并无卷数,装订为三十四册(其中第十四册已佚)。原书主要由顾炎武弟子及家人手录,页中眉批夹注则出自先生手 笔。清 康 熙 二 十 一 年(1682),顾炎武69岁时客逝于山西曲沃。嗣子衍生在护柩南归的同时,把《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带到家乡昆山。后来,这一手稿连同顾氏其他著作和藏书被在京城做高官的顾炎武外甥徐乾学所得,称带到京城研读。当徐乾学辞官返乡时,又把《天下郡国利病书》带回昆山。
徐乾学,康熙九年进士,曾奉命编纂《大清一统志》《清会典》及《明史》,编刻《通志堂经解》,纂集《读礼通考》等。在徐乾学当官的二十年间,适逢明末战乱结束,社会日趋安定,许多藏书家散失的珍贵图书在各处流传。他多方搜求江浙一带珍贵图书,多为宋元刻本。为了珍藏数万卷书籍,他在家乡昆山修筑了藏书楼,命名“传是楼”。《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珍藏在传是楼中。清雍正年间,传是楼突然失火,万幸《天下郡国利病书》被及时抢出。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徐乾学因病逝世。他的儿孙们将传是楼数万卷藏书逐渐变卖,大多数流入清朝宗室怡亲王府中。由于《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舅舅顾炎武的手稿,徐乾学没有列入给怡亲王的书单里。但后来流入江南另一座藏书楼“士礼居”。接着又在多位藏书家手中流转,王闻远、张秋塘、黄丕烈、吴讷士等藏家都曾拥有过。
苏州藏书家吴讷士的父亲吴大澂是晚清官员,也是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一家几代都致力于古籍收藏。
有一次,方惟一、王颂文两位昆山籍老人在吴讷士家作客,发现《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竟然珍藏在吴氏书房里。他们意欲要回,却又觉得难以开口。一年以后,即宣统元年(1909),昆山士人打算以这部手稿举办纪念亭林先生(顾炎武)、祭祀孔庙仪式,方惟一专程去往苏州与吴先生商量有关事宜。吴先生仰慕顾炎武的道德文章,答应了方惟一的请求。这部流传在外多年的手稿重新回到昆山,珍藏于亭林祠(今亭林园东斋)内。
1925年,昆山县立图书馆新楼在琅环里落成,为了确保顾炎武手稿万无一失,将《天下郡国利病书》移进图书馆收藏。一度,该手稿曾送入昆山银行金库保管。由于时局动乱,战火不断,又将手稿寄存到上海的金城银行,使手稿暂时无恙。
1937年,“八一三事变”在上海爆发,昆山县立图书馆又将手稿由上海转移到昆山。但战火已蔓延到昆山。图书馆也被日军霸占,楼中藏书陷入险境,许多有识之士心急如焚。考虑到昆南的陈墓(锦溪)镇是一个“水乡泽国”,湖荡环绕,交通闭塞,相对比较安全。时任昆山图书馆馆长王颂文将装在两个木箱里的手稿和其他古籍一起藏到了他的好友陆辑安家中。陆辑安是陈墓镇开明绅士,为了保证绝对安全,他把两个木箱砌入干燥的隔墙中。谁知敌伪军盘踞陈墓时,很快闻悉陆家可能珍藏顾炎武手稿,数次搜索没有结果。1942年春,年老体弱的陆辑安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把保护珍贵文献的重任交给两个儿子。不久,敌伪大肆清乡,多次居住在陆辑安的家中,手稿依然平安无事。后来,陈群担任伪江苏省省长,昆山的伪官们意欲将顾炎武手稿作为礼物献于陈群。陆辑安的两个儿子巧妙周旋,使他们始终不能如愿。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陆辑安的后人立即将《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完好无缺地归还昆山县立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后,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终于摆脱险境。解放之初百废待兴,昆山尚没有条件保存这么珍贵的历史文献。经江苏省文化部门领导批示,将这部手稿转移至南京图书馆保管。
昆山市(县)的几位老领导退休后参与顾炎武研究会的工作,出自对顾炎武的热爱,专门聘请专家,筹集经费,克服重重困难,去往南京图书馆复印《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作仔细点校,并于2003年4月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2011年5月,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领衔,历时七年,点校、出版了一千万字、二十二册《顾炎武全集》。《顾炎武全集》集中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全面调查、收集了现存的顾炎武全部著作(包括未刊稿本和散佚的文献),查阅了各种书目、著录以及顾炎武传记、年谱等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总。对有疑义的顾氏著作加以辩伪,剔除其中托名顾炎武的伪作,使搜辑的文献完整齐备,无遗无伪。最后确定收书三十四种,按照传统的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编排,并且确定了严谨合理的校点体例。《天下郡国利病书》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作为顾炎武故乡的文化工作者,我有机会参与了这项工作,奉献了一份应尽的努力。今天,当我们捧读顾炎武先生的著作,为一代思想家所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而无限钦佩时,也为无数藏书家演绎的爱书、护书、保书的事迹而深深感慨。
2012年5月25日,华东师范大学、昆山市人民政府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在上海图书馆联合举办了《顾炎武全集》编撰、出版研讨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谈及《天下郡国利病书》手稿数百年间经历的许多坎坷,纷纷感慨不止。一部珍贵手稿的命运,清晰地折射出了民族的命运、时代的命运、家国的命运。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