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的历史传承与当代新生
———“国际儒联之友—港澳台会员交流座谈会”综述
来源:《国际儒学(中英文)》2025年第3期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八月廿三日丙辰
耶稣2025年10月14日
摘要:2025年3月28日至31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联络委员会与孔子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国际儒联之友—港澳台会员交流座谈会”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召开。会议以“信仰与实践:儒学之于中华文化深层积淀的家国情怀”为主题,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近50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与会学者认为,家国情怀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千百年来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国家的团结统一、繁荣富强而奋斗,在新时代更要深入阐释其文化内涵,结合实际实现创造性转化,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维护国家统一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学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儒学及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国际儒联之友;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儒学;家国情怀
2025年3月28日至31日,“国际儒联之友—港澳台会员交流座谈会”在山东曲阜举行。本次会议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联络委员会和孔子研究院共同主办。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牛喜平,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委员、副主任、孔子研究院党委书记朱瑞显分别致辞。会议开幕式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秘书长、会员联络委员会主任徐永吉主持,学术主旨演讲由孔子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孔德立主持。
牛喜平代表国际儒学联合会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多年来港澳台地区成员对儒联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介绍了近年来国际儒联在孙春兰会长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文化思想,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有关情况;提出这次座谈会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第七届会员大会精神,发挥国际儒联学术优势,深入挖掘阐释儒家思想中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加强港澳台地区会员发展工作和学术研究工作,推动相关工作的落实。
朱瑞显介绍了孔子研究院的基本情况。他认为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内而外、层层递进的思想体系,深刻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理念,激发出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激励着我们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港澳台同胞始终秉持对中华文化的深厚认同和对家国的无限热爱,将儒学的精神内涵融入到日常生活、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本次座谈会汇聚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儒学与家国情怀之间的紧密联系,挖掘其中的时代价值,必将进一步发挥儒学在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
徐永吉在主持讲话中说明了会议总体安排,并介绍了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联络委员会相关工作情况。他指出,国际儒学联合会是一个国际学术文化联合组织,它是各国、各地区儒学团体、儒学学者的联合会,具有学术性、国际性、民间性、专业性等特点。会员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凝聚各方资源和力量、推动国际儒联事业发展至关重要。“国际儒联之友”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9次,有力促进了理事会员、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系统了解了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儒学及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的情况,对于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发挥了积极作用。他认为港澳台学者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方面的优势,今后要加强港澳台地区的会员发展和联络工作,充分发挥大家的作用。
本次座谈会将会员联络工作与学术座谈结合在一起进行,取得了较好效果。会议以“信仰与实践:儒学之于中华文化深层积淀的家国情怀”为主题,邀请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近50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代表中,有大学教授、科研机构专职研究员、文化机构负责人、中学校长、在校研究生等,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围绕家国情怀的主题开展深入研讨,不但阐明了家国情怀的哲学内涵、文化渊源和当代价值,而且对家国情怀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维护国家统一和文化认同中的作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多位港澳台地区教育文化机构的负责人,以生动的实践案例,展示了儒学在港澳台地区落地、传承,融入当地教育和文化的丰富面向,让我们看到儒学和优秀传统文化在港澳台地区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会议视角还相应延伸至对儒家信仰、实践、道德教育等相关问题的讨论。本次会议呈现出代表性强、主题突出、探讨深入、情感真挚、成果丰硕等特点。
一、弘扬家国情怀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面对中华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发展两个大局,要充分认识弘扬家国情怀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牛喜平认为儒家家国情怀从周代礼制中萌芽,在宗法制度基础上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实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秩序的结合,将血缘情感扩展为社会关怀。《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系统化地将个人修养与家国责任联结,成为家国情怀的经典表述。几千年来,儒学建构的家国体系始终保持着动态演进的特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在汉代通过太学教育和察举制推广,形成“以孝治天下”的治理模式。宋明理学进一步将家国情怀哲学化,完成了家国情怀向制度化、理论化的发展。两宋时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思想,使家国情怀成为社会主流价值。明清时期,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个体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成为近代中华民族崛起的先声。近代以来,孙中山、毛泽东等一批革命先行者将家国情怀与民族救亡图存结合,进行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伟大实践。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累沉淀,家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形成了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理想;塑造了中国人重集体、讲奉献的品格,及极强的责任意识与道德规范;强化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文化认同,使中国人在面临外部压力下,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同时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它又不断吸收现代性养分,形成开放包容的价值系统,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家国情怀的哲学追索
家国情怀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都有非常丰富的展开,但一个根源性的问题是,其哲学基础和人性渊源是什么?这是理解家国情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此,台湾著名儒家学者林安梧提出了“觉性—共同体—和平”的三重辩证观。林安梧指出,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工具化的契约式的“我—它”关系,而是伦理共在的“我—你”对话关系,而人的觉性正是对这一关系的觉知。觉性概念继承自传统儒家讲的德性良知,是人对自身道德主体性的内在觉醒。而人的道德性正是存在于人伦关系的具体实践中,是在这种伦理关系中的责任承担。由此觉性可以造就一种共同体的意识,从而跨越血缘与地缘限制,最终形成“天下为公”的普遍性伦理秩序。他讲的这一点非常关键,指出了家国情怀的理论根基,那就是人伦关系,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人伦关系是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最基本关系,也是最容易激发人的情感的一种关系。人的觉性是基于对人伦关系的认同,由此建构的共同体乃至天下大同,也是对人伦关系的扩充和推拓。林安梧的这一理论突破了西方近代以来以纯粹契约关系看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观点,在这种观点下的每个人都是孤独、孤立的,而将人重新放回到最初的人伦关系中,以此人伦关系为基础而建构的共同体,则是一种以均、和、安等为宗旨的全新的人类关系。林安梧基于儒学的基本义理而对家国情怀进行的超越式探讨,是本次会议的重要理论成果。
家国情怀的根基在家,而家的成立无疑与血缘、与祖先意识有密切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温海明结合自己在海外撰写《中庸明意》的心路历程,深入阐述了儒家祖先与天地信仰的真实无妄,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义与价值。温海明将祖先与天地信仰凝聚为“祖天之意”一词,认为《中庸》凝聚的古圣先贤的祖天之意有其自在的、稳定的,甚至永恒的意识结构,这是通于祖天的意向性缘构状态的意识结构。这种意识结构有天然的倾向性,如同无声的召唤,成为儒家教化绵绵不绝的根基。祖天之意的存在真实无妄,来自祖天之“诚”一气贯注,上下流行,使自己与祖天之意融为一体,心意之中无限光明,这就是明意,就是致良知。由此可见,这种祖天之意是基于人类精神和心理结构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更为诸多其他民族所保守和信奉,从而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文化和心理基础。温海明还尝试以祖天之意解释海外华人的家国情怀,认为他们在祖天信仰的感召下,在边缘性的生存境遇中开疆拓土,在天地之间延展自己的身体心灵边界,所以尽管他们面临巨大的困难,虽然历经多世,仍能保持华夏民族的本色。温海明的这一解读凸显了家国情怀的宗教属性,恰与林安梧的哲学式解读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家国情怀的实践价值
家国情怀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实践,它最大的实践价值,就是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孔子研究院院长孔德立对此作了深入解读。孔德立认为,家国情怀源自中国上古时代家国同构的政治实践,家与国是一体的、同步的,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在家庭中又是父子兄弟关系,所以,忠就是孝,爱国就是爱家,由此产生了对家国一体化的信仰,也就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与家国同构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秦汉之后,由于郡县制的推行,家国同构的政治架构虽然被打破,但家国情怀却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一种共同的文化信仰。在中国人这里,家与国之间的沟通和切换完全没有障碍。这种文化信仰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支撑了中华民族长期永续的发展,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精神基础。所以,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崇尚统一,民族统一、国家统一是家国情怀的必然要求,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今天我们更要将它弘扬好、发展好。
近代以来,中国遭到列强的侵略,致使港澳台地区长期游离在祖国之外,家国情怀对于港澳台地区具有了更为特殊重要的意义。保存文化火种,延续文化生命,维系家国认同,成为港澳台地区有识之士的重大历史责任。
澳门教业中学校长贺诚介绍了该中学“家国天下”历史文化体验馆的运行情况,展示了家国教育在澳门的生动实践。“家国天下”历史文化体验馆是澳门教业中学将家国情怀融入中小学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其目的在于彰显澳门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使学习者领略优秀传统文化在澳门的传播之路和澳门在中西文化交融中的纽带作用,从幼小开始不断厚植家国情怀。根据贺诚的介绍,该馆的基本特色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内容醇正丰富,分为承、和、正、仁、耘、融六大主题,全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澳门与祖国的血肉关联以及“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二是学习方式多样化,尤其是设计了大量体验、互动内容,创设情景,寓教于乐,激发情感共鸣。三是设计方法个性化,鼓励学习者参与体验馆的设计,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构建个性化学习。
铭记历史才能找到初心、看清现状。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此后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耻辱的一页。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忠纯以《台湾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思考——以乙未反割台斗争舆论为中心》为题,回顾了甲午战争后台岛居民的反割台斗争及大陆主要媒体对这一斗争的舆论宣传。陈忠纯指出,割台前后,台湾官民义不受辱,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割台运动。《申报》《新闻报》等主流媒体坚守爱国立场,对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进行了大量报道。这些媒体认识到,割让台湾不仅是领土的丧失,更是对台湾人民家国情怀的撕裂。他们为保台运动公开呐喊助威,体现了热烈的爱国情感,以及对台湾人民的同胞之情。陈忠纯将时间线下延至辛亥时期,进一步考察了晚清改良派和革命派对台湾问题的看法,认为这段时期仍以爱国御侮为涉台言论的主流,将台湾的历史遭遇作为反清革命的依据,同时也表达了对台湾同胞仍是“中国民族”一分子的肯认。总而言之,晚清的反割台舆论基于深厚的民族感情,成为建构新的国族认同的重要一环,也为20世纪20年代后的复台言论埋下伏笔。
四、儒学的信仰与实践
家国情怀,从源上讲涉及信仰,从流上讲又涉及实践,这也是本次会议以“信仰与实践”为主题的原因所在。方朝晖、张宏斌、陈逢源三位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对儒学的信仰和实践的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新见。
清华大学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方朝晖的发言,涉及一个根本问题:中国人有没有信仰?中国人的信仰到底是什么?方朝晖指出,世界上大多数文化都把信仰建立在一个超越于人间世界的彼岸世界或神圣存在之上,而中国文化是一种高度此岸化的文化,以认可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为前提。中国人讲道德是从“心”出发的,认为良心、良知是人心的原初状态,人生活在纷纭的世界中,只有不断反思内心、回到本心,才能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以,信仰不一定意味着对神灵或彼岸的信仰,中国人通过人格修炼而达到的对良心的回归和体认也是一种信仰。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爱家、爱国的一切行为,他们对人间道义、万民利益、社会进步的担当,其实都是这一信仰的产物。方朝晖认为,中国人实践良心信仰的主要途径是慎独。慎独是儒家修身功夫论的重要概念。这个概念提醒人们,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而听任自己内心的欲望和杂念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主任张宏斌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叙事的脉络,讨论了近代以来的儒教问题。儒教问题发端于清末康有为的儒教建构,张宏斌认为,康有为是鉴于西方宗教的兴盛,而试图以孔子之教为核心建构一个国教来团结国人,实现国家富强。其背后是救国的理念,但这种路径实际上是以西方前近代的天主教模式为蓝本的,所以存在天然的缺陷。但康有为的问题意识,比如试图以一种文化为基础建构民族共同体,则是很有价值的。当代关于儒教的讨论是“文革”之后任继愈提出的。他基于对“文革”的反思,从而将儒家定义为麻醉人民、维护封建统治的具有负面色彩的儒教,这实际上是五四以来学人激烈反传统的余绪。进入21世纪,关于儒教本身的讨论已经没有太多意义,问题转变为: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和儒教如何适应和应用于当下的建构问题。不容否认的是,无论儒家还是儒教,它实际上引领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是不容否认的中华民族的主体文明。民族的复兴必然以文化的复兴为其价值支撑和意义标志,这才是康有为以来儒教讨论的真正落脚点。
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中华孔孟学会监事陈逢源则以解经与道德实践的复杂关系为视角,探讨了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南学脉在明代的传承和发展。陈逢源认为,道南学脉可以从朱熹上溯到杨时、程颢、程颐,其特色是以道相承,通过阐释经典建构思想体系,以心为道德实践的场域,强调体认圣贤气象和静坐存养功夫,成为南宋以降最受关注的儒学宗派。明代闽南学者蔡清、陈琛、林希元一系继承了道南学脉的精神,他们通过对《四书》的重新注解和阐发,回归于儒学的义理思考,落实于心体的体证操持,进而在经世层面以道自任,既不希世取宠,也不迎合权贵,进退出处,一秉于理。他们从明代日趋僵化的科举习气之中,恢复了儒家的担当精神和实践精神,是朱熹理学理念的异代回响和延续,也展示了明代儒学在心学之外的另一发展脉络。
五、儒学价值与现代教育
家国情怀是传统儒学的重要价值,其具体落实无疑需要现代教育体系的参与。从家国情怀进一步延伸,传统儒学价值与现代教育的结合问题也成为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
礼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也是儒学的重要价值。礼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尤其是如何落实到现代教育中,是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陈树渠纪念中学校长、香港华夏教育机构副会长招祥麒详细分析了《论语》中孔子的崇礼思想,认为孔子的礼学内涵包括“履”(行为规范)、“体”(社会制度)、“理”(道德理性)三个层次,尤其是最后的理的层次,意味着孔子将西周以来人文世界的“礼”安放于人的内心中,开辟了内在的人格世界,也就是“仁”。“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外在表现,“礼”不仅是形式上的规范,更应该体现仁爱之心,只有以“仁”为基础,“礼”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功能和教育价值。招祥麒认为,推行礼文化教育,培养现代人的“道德自律”意识,可以弥补现代法治日趋繁琐之弊端。基于香港中小学礼文化教育的先导实验,招祥麒发现,礼文化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与共情能力,这意味着礼文化能有效衔接传统价值与现代公民素养,为全球化时代的道德教育提供文化根基。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传统儒家功夫论的两个重要方面,千百年来关于二者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曾引起广泛的哲学论争。一般认为,“尊德性”偏重主体德育的培养,“道问学”则主要指客观知识的学习。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特聘研究员李明书试图透过对“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现代阐释,来建构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共同体。他认为,“道问学”并非价值中立的知识学习,而是以主体完满的道德为目标的学问,超越于客观知识之上,两者共同朝向儒家成人、成圣的目标。“尊德性”与“道问学”是德育与知识教育的辩证统一,有助于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标,并且内涵了德育共同体的三个特征,即目标一致性、主体交互性与集体协同性。以“尊德性”和“道问学”为基础的德育共同体,来自我国固有的思想体系,更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可以解决现代教育中的灌输式教育、知识的价值中立、知识与德育二分等问题。
书院是传统儒学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场域,由钱穆等创设的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书院制度,将中国传统教育精神融入现代大学体系,多年来在儒学的研究与传播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遍及海内外,成为香港地区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新亚书院辅导长张锦少详细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度的基本特色,认为儒家博雅教育与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度在理念上高度契合,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同时,张锦少也指出,书院制度也面临教育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等问题。展望未来,书院制度需要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可以透过增强跨学科学习、强化国际交流、结合科技与教育创新,让儒家博雅教育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继续发挥其作用。
在会议讨论中部分学者还涉及一些儒学史相关的话题,如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教授、中华孔孟学会副秘书长田富美考察清代的《近思录》续纂著作及其承续朱子道统的思想特色;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助理教授陈曙光从新出土的楚简,探讨了战国时期孔子言论的形成与传播;澳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会监事朱寿桐、孔子研究院研究员魏衍华则分别对《论语》“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和“因不失亲”两章的解释提出新看法。
六、实现家国情怀的创造性转化
在座谈会上,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家国情怀进行了阐释论证,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如何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实现家国情怀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家国情怀是实现祖国统一、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共同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表现在具有历史文化的共同记忆、民族认同的情感纽带、价值观念的支撑和引领、同根同源文化的自信自觉。研究和弘扬家国情怀,不仅有助于促进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经济协同发展,更能在文化层面构建和平统一、民族复兴、共同繁荣的话语体系,增强全体人民的国家认同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稳定。家国情怀可表现为多维度的价值认同,需要我们深入阐释蕴含在其中的精神,结合实际,实现创造性转化,使它成为全体人民维护祖国统一、推动民族复兴、促进世界和平的责任担当。
本次会议既充满深邃的理论哲思,又具有深刻的现实关怀;既有对儒学历史传统的研讨,也有对儒学未来发展的构想与展望;既有对学术思想史个案的细致分析,又有对文化价值、文化认同的宏观思考,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学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儒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本次会议,与会各方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一致同意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继续深化合作,开展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儒学交流活动,让儒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