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在福建南平举行

栏目:会议讲座、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5-10-21 21:33:57
标签:

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在福建南平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八月廿九日壬戌

          耶稣2025年10月20日

 

金秋时节,武夷山麓,朱子故里再闻千年弦歌。10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联合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在福建省南平市举行。大会以“发扬朱子文化时代价值,促进全球文明互鉴共生”为主题,旨在深入挖掘弘扬先贤智慧,让朱子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有益启迪。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孙春兰出席并致辞。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祖翼在开幕式上致辞,省委副书记、省长赵龙主持开幕式。

 

孙春兰指出,主席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十分关注朱子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主席关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体现了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赋予我们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光荣使命。

 

孙春兰指出,朱子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对当今人类社会发展和全球文明互鉴共生具有重要价值。朱子诞辰895周年之际,我们在此举办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处。要坚持守正创新,用马克思主义激活朱子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坚持古为今用,让朱子文化成为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丰厚资源;坚持携手同行,让朱子文化成为增进海峡两岸情感联结的精神纽带;坚持开放包容,让朱子文化成为促进全球文明互鉴共生的助推力量。

 

孙春兰表示,福建省以及南平等地市认真落实“两个结合”,为推动朱子文化“活”起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文化思想在八闽大地的生动实践。希望各国专家学者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深入挖掘包括朱子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建设多样文明和合共生的美好世界,注入源源不断的思想智慧。国际儒学联合会期待与大家携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新贡献。

 

周祖翼代表福建省委、省政府向大会举行表示祝贺。他说,福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近年来,福建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社科强省建设,深入实施朱子文化研究传承工程,推动朱子学传承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福建将深入学习贯彻文化思想,认真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用心用情抓好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展现新时代八闽文化的气韵和风采,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交流互鉴作出新贡献。要进一步搭建朱子学合作研究平台,推出更多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进一步构筑朱子学文化传播桥梁,打造更多朱子学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进一步拉紧朱子学对外交流纽带,更好促进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周祖翼欢迎大家常来福建走走看看,携手绘就世界文明多彩画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福建贡献。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金民卿,教育部副部长任友群,全国台联会长郑建闽,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杨涛,泰国前副总理披尼·扎禄颂巴,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前副议长翁诗杰先后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2届大会主席西蒙娜-米雷拉·米库列斯库作视频致辞。

 

金民卿表示,在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的今天,回望历史与文化深处能获得化解现实难题的智慧。朱子学作为儒家思想的高峰、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不仅塑造了数百年来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追求,也对东亚乃至全球文明产生深远影响。朱子学在13世纪后传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形成不同学派,成为文明互鉴的生动案例。他说,朱子思想中的民本理念、实践精神及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高度契合,应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智慧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福建省作为朱子学发祥地,在践行“第二个结合”中积极搭建文明对话桥梁。中国社会科学院愿与国内外专家携手,深化朱子学研究,促进文明和合共生,为人类文明繁荣贡献力量。

 

任友群提出,朱熹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和教育实践,对当今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启示。当前,世界处于新的十字路口,深入挖掘朱子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对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要深入挖掘朱子文化的当代价值,构建朱子学自主知识体系,并系统融入教育各环节,夯实教育强国的文化根基;拓宽国际视野,推动朱子文化纳入国际中文教育等领域,将其打造为世界理解中国的文化桥梁,并加强国际合作与青少年交流;拥抱数字时代,利用新技术创新朱子文化的表达与传播,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动其全球共享,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

 

郑建闽表示,朱子文化深刻影响了台湾社会的文化结构、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促进情感相通、心灵契合的重要精神力量。他呼吁两岸同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共同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者与参与者。

 

杨涛表示,中华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基础,其特质包括追求和平、和睦、和谐,以及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破解时代难题,需依靠文明和谐共处、平等交流与互学互鉴。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旨在通过文明交流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以民心相通推动国家之交,以文明对话平台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披尼·扎禄颂巴说,朱子学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朱子学“和而不同”“理一分殊”的哲学智慧为文明对话提供重要启示:“理一”代表人类对和平、繁荣、正义的共同追求,“分殊”则体现文明多样性,与全球文明倡议尊重多样性的主张高度契合。他引用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强调各文明核心智慧是全球对话的“源头活水”,期待以朱子学为桥梁,搭建更广阔的对话平台,让不同文明互学互鉴,智慧如“月印万川”般在世界绽放光彩。

 

翁诗杰提出,推广朱熹思想对于跨文明交流和理解当代中国至关重要。他批评了长期以来全球话语由西方中心叙事主导的现状,认为在迈向更平等国际新秩序之际,应借助朱熹哲学等中国古代智慧重构中国学研究,为世界提供一种理性、平衡的视角,以替代受意识形态驱动的中国叙事。他认为,作为东亚文明基石,朱熹理学所倡导的“和”“理”“仁”等价值是超越时空的人类文明瑰宝,有利于跨文化理解。

 

西蒙娜-米雷拉·米库列斯库在致辞中开篇引用朱熹“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的名言,强调和谐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反思、对话与相互关怀不断重新构建。她说,朱熹哲学揭示了学问与德行、知识与伦理的不可分割性,教育不仅为了获取信息,更在于培养一种能够平衡进步与价值观、创新与同理心的智慧。面对社会不平等、环境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朱熹思想中关于平衡的智慧比任何时候都更具有意义,“中”无固定形态,需要通过每一次理解与共建桥梁而不断被重塑。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主持大会主旨报告阶段。塞舌尔前副总统文森特·梅里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等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分别作主旨报告。大家一致认为,朱子是承前启后、汇通百家的理学集大成者,其思想深刻影响中国及东亚近千年,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他主张“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推动儒学从制度之学升华为形上体系,并倡导“公天下以为心”的天下观,与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朱子文化强调道德修养与社会和谐,为我们理解“中国之治”与社会稳定提供文化根基。朱子思想倡导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共识,发扬朱子文化的时代价值,关键在于激活其与现代性及全球文明的对话潜能,推动跨文化对话与合作,促进文明互鉴。

 

大会同期举行了第四届考亭论坛平行分论坛及主题圆桌沙龙,与会学者围绕“‘第二个结合’与朱子学的创新发展”“全球文明倡议下的朱子文化国际传播”“两岸朱子学与中华文化认同”“文明交流互鉴与朱子学青年对话”“新媒体时代的朱子文化普及与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学者们表示,“第二个结合”为朱子学的现代转型开辟了全新境界,使其在与当代社会实践的深入互动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朱子的哲学思想为应对当前全球性挑战贡献了独特的东方智慧,在推动其国际传播过程中,应秉持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者们强调,朱子文化是连接两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加强相关交流对于深化中华文化认同具有深远意义。面对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格局,有必要创新表达与传播方式,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朱子文化的“活化”与大众化普及。同时,应特别重视鼓励青年一代积极参与文明对话,使朱子学在代际传承中成为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

 

国际友好城市、驻华使节代表,中央部委相关负责人,国际儒学联合会执委会成员,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部分省(区、市)有关负责同志,相关社团代表,朱子后裔代表等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嘉宾参会。大会期间,福建还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以朱子文化为主题的文旅系列活动。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