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钦香:论气学思想阐释的古今对话
来源:“思想与文化”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九月初六日戊辰
耶稣2025年10月26日
2025年10月22日晚19时,中华孔子学会船山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船山学论坛”第八期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

本场讲座题目为“质、力与德——气学阐释的古今对话”,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孙钦香研究员主讲,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力祥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谷继明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段重阳副教授与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陈赟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孙老师首先引入丁耘教授的观点,即气的哲学安顿构成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她介绍了近现代学者诠释气论的两条主要脉络:以“质”论气和以“力”论气,并认为王夫之以“德”论气的独特视角值得关注。随后,孙老师就上述三个维度展开了详细的论述。她认为以“质”论气主要有唯物论和气实在论两条进路,这一脉络下的学者包括张岱年、侯外庐、冯友兰、萧萐父、许苏民、方克立、吴震等人。从唯物论的角度看,张岱年认为中国哲学中的“气”可以理解为构成世界的最细微、最活动的物质;侯外庐则认为“气”接近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是运动着的物质;萧萐父、许苏民也认为船山“气”的思想“只能是唯物主义”。从“物质”概念出发,孙老师随即辨析了理气论和道器论,她援引陈荣捷和方克立的观点,认为“气”着重描述构成事物的一般质料,而“器”则意味着特殊的、有形的客体或规则。针对理气论的思路,孙老师认为船山坚持了一种“气原是有理的”、“理便在气里面”的理气合一论,区别于单纯的“理本论”或“气本论”,其中对“理”去实体化的理解可以接续朱熹弟子黄榦所开启的 “道体论”路向。此外,以“质”论气还指向气实在论。张岱年、冯友兰、唐君毅、吴震等学者都强调“气”标识客观实在性或现存事物真实性的一面,孙老师认为这是一种偏向自然主义的实在论,与港台新儒家对气论的道德自然主义诠释存在差别。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孙老师认为气的活动、流动面向是以往气论研究疏于关照的一个侧面,本世纪以来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体现为以“力”论气的各种观点。海外学者山井涌、黄秀玑都注意到了“气”具有活动性和生命力的特点;唐君毅则认为中国思想中“气”是一“能自动者”或“本身即包含力者”,他反对以唯物主义理解“气”,主张“高看此气为一形而上的真实存在”;陈赟以阴阳为例,认为阴阳二气是两种不同形态的力,用以描述世界的创造,“气”正是生命力的含义;陈荣灼则提出用莱布尼茨“力”概念沟通张载、王夫之气论,阴阳二气在本性上与“原始力”中的主动力、受动力可以相提并论。丁耘在《道体学引论》中用黑格尔、胡塞尔和斯宾诺莎接引中国思想,认为“斯宾诺莎力量学说与气论相应”。他把“气”建立在言说绝对统一者“道体”的基础之上,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气论。最后孙老师总结道,无论是以“质”还是以“力”论气,气的价值、规范属性仍是隐而不彰的,无法描述作为“超越的形而上的气”的义理全貌,而船山以“德”论气有助于补正这一点。

孙老师认为船山论“气”存在两个层次:“成形之气”和“太虚之和气”,后者也就是所谓太极或“阴阳未分,二气合一”的阶段。她强调,“二气合一”不是两个实体合为一个实体,而是两种具有不同体性的气处在一个和谐的结构中,是“一而异”的“健顺交相济而和”。孙老师进一步对船山论阴阳(乾坤)之德进行展开,她指出乾坤之“德”应该理解为“性情功效”。依船山,“性情”是乾、坤所具有的特性,即“阳有独运之神,阴有自立之体”。“功效”则指阴阳二气各以其德而成化生万物之功,即“阳动而运乎神,阴静而成乎形”。这两个层面合为船山独特的“体性”概念,这一概念既包含了阴阳二气“属性”的一面,又为其找到了承担的实体,也就是表现为或健或顺的具体“功效”。阴阳二气的含义不是物质性实在或实有,而是阴阳各自的体性,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性情功效。在这个意义上,孙老师认为船山绝非物质实体意义上的唯气论,他论“气”一方面有“天德良能”的关切,另一方面阴阳二气自然生发不同的功效作为化成宇宙的本根,是“体有用而用其体”。

孙老师最后从船山学出发回应了学界的几种观点。关于熊十力学派主张的“体用合一,即体即用”,她认为船山区别了“人所造作者”和“性之德”或“天德”,后者是不可以“析言之体用”的,只能是“体用合一”、“体用相函”,船山以健顺之德解释阴阳二气成功论证了这一点。关于张岱年、丁耘等学者提出的“事学”、“实学”和“力量哲学”概念,孙老师认为气论传统有助于批判传统的意识哲学、主体哲学,把哲学还原到更加实在的生命、生活中。

孙钦香研究员结束讲演以后,主持人陈赟教授作简单总结。陈赟教授认为孙老师的讲座十分精彩,无论是从质、力、德这三个角度来理解气,还是用“体用合一,即体即用”和力量哲学来回应气论都是非常好的思路。陈赟教授强调“气”是中国哲学最具有特色的概念之一,港台新儒家对“气”的复杂态度和中国内地的唯物主义传统共同造成了“气”问题的现代诠释背景,而孙老师的讲座基于船山哲学和“气”的诠释史,给出了一个非常宏阔的理论视野。

随后,三位与谈人分别就讲座内容展开讨论并向孙老师提问。陈力祥教授首先感谢孙老师的讲座,并提出可以将标题中的“与”字改为顿号以避免误解。同时陈老师认为“质”、“力”、“德”的解释进路各自只是呈现了“气”概念的一个侧面,也都有其偏颇之处。他认为人的哲学理解经常受到现象世界的影响,并以朱熹“理在气先”和 “理气不离不杂”间的张力、阴阳相感的结构和阴阳学说的宇宙本根论关怀为例,说明了现实中“气”的三个维度是往往是交融互涉的。进而陈老师认为应该在抽象的、一般的意义上理解“气”,就像西方哲学中的“理念”或老子的“道”概念一样,它作为根本性存在具有多重的面向,而不是具体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总而言之, “质”、“力”、“德”分别从物质、动力和精神层面解释了气,气应该是三方面统一的结合体,而“力”则是“质”与“德”的连接点。

谷继明教授重视唐君毅对气“以能自动者”的诠释,认为“力”和“德”的诠释路径并不冲突,气所含有的“能”或“力”本身就是自身之“德”的表现。谷老师举出船山的例子,认为船山论“气”之“德”的一个基本意思即是气的清通属性或健顺属性,当气灌注到人身上的时候便能使人发展出伦理道德。谷老师认为,气最初的意思可能不是古文字学家所主张的自然界的云气,而是能动的、具有生命力的一种基本要素,和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谷老师还关注到船山和汉唐元气论“以气为本”的差异,他认为船山对“气”的诠释似乎放弃了一种本体论式的理解,具体表现为船山不讲元气化为阴阳二气,而是认为太极本身就具有健顺的内在结构。这可能提示着船山已经转换了思考问题的方式,由直接探讨本体转为分析存有的结构。

段重阳副教授首先强调了在现代语境下探讨“气”的困难之处,现代人对“气”的领受与古代人存在很大差别。段老师认为以“质”或“力”解气其实是同一条诠释路径,另一条进路则是以“德”解气。就前一进路而言,丁耘教授用力的阶次化解释物的统一性,最后建立了心和物的统一性,这可以看作是对古典儒学“心是气之灵者”观念的回归。关于以“德”解气,段老师则认为这一进路面对的是不是物的统一性问题,而是世界的秩序问题。理气论的框架虽然为气化找到了“理”的秩序,却遗留下了一个无从安放的“一元之理”。段老师随即介绍了海德格尔的观点:形而上学的建构是普遍者与最高者共属一体。他认为如果对应到“气”的讨论中,普遍者可能就是乾坤之德,而最高者则是天地,我们对秩序的理解应当是两者的结合。段老师最后总结道,如果要在气论中诠释出一种秩序,可能需要对古典文本中的天论加以关注。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邓辉教授认为,当前中国学界诠释气论所遇到的困难表明了西方思想或哲学在面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无能。他认为中国哲学学人需要警惕“柏拉图之妖”,在处理中国传统思想时避免陷入西方的哲学理解范式。邓老师以“本体”与ontology、“上帝”与god的翻译对应关系来说明中国传统的哲学概念容易受到西方哲学话语的影响。随后他又以船山论形上、形下为例,指出这种区分仅仅只是“学理方便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没有西方意义上形上和形下的问题,而是一种“道器合一”的一体论。孙老师讲座提到的“气”的三个层面只是人类试图用理智处理这种一体性时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分解态度,通过理性的人为的切割来理解它的某一种属性、某一种特性,但我们不能用这种切割来等同或代替整全性的、一体的理解。这种统一性既是真实无妄的,又存在着形而上形而下、阴阳、道器、显隐、屈伸的划分,是一种非常神妙的统合关系。
最后,孙钦香研究员回应了三位与谈人的讨论,并且回答了线上听众的问题。主持人陈赟教授认为,孙老师的主题讲座对于理解气论这一中国传统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对其进行讨论有助于激活古典的思想资源,连接起古代与今天,也有助于回应我们所处时代的问题。最后,陈老师代表中华孔子学会船山学委员会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向主讲人、与谈人和线上的所有听众表示感谢,宣布“船山学论坛”讲座第八期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