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东盟儒学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5-11-19 18:25:58
标签:

第四届“中国—东盟儒学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来源: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

时间:西元2025年11月19日



2025年11月14日至15日,由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山东大学、曾智明“曾子学术基金”联合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中国曾子研究院、《曾子学刊》编辑部、泰国中文教师学会、泰国皇家玫瑰园中学孔子课堂协办的“第四届中国—东盟儒学高峰论坛”在泰国曼谷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以“儒家文明与现代生活”为主题,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台湾清华大学、泰国法政大学及泰国皇家玫瑰园中学孔子课堂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百余位学者和儒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14日上午,论坛在湄南河畔的泰国法政大学隆重开幕。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牛喜平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东盟儒学高峰论坛”是一个以儒学为主题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跨文化交流平台,其自创立伊始就致力于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思想交流与社会互动。本次论坛于中泰建交五十周年的大背景下在曼谷召开,无疑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体现了泰国在区域文明对话中的桥梁作用。

 

牛喜平副会长致辞

 

山东大学副校长曹现强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儒学深刻塑造着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其中蕴含的仁爱、忠恕、礼义、和谐等思想,更是跨越了时空,对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山东大学历来重视儒学的研究与传播,并将在未来的区域对话中,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持续开展以儒学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


曹现强副校长视频致辞

 

“曾智明-曾子学术基金”创始人、金利来集团主席曾智明先生在致辞信中表示,金利来集团一直积极承担着企业在慈善、教育、文体等领域的社会责任,2021年与山东大学合作设立的“曾智明-曾子学术基金”,旨在与曾振宇教授团队合作,研究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儒家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参会人员观看金利来集团宣传片

 

“中国—东盟儒学高峰论坛”创会主席、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曾振宇教授向东道主泰国法政大学表示感谢,并在致辞中指出,儒学虽然发源于中国,但其影响早已遍布世界,相信本次会议能够为促进中泰双方的文化交流、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提供积极作用。


曾振宇教授致辞

 

泰国中文教师学会主席傅文鸿、泰国法政大学副校长Assoc. Prof. Dr. Supreedee Rittironk先后介绍了泰国儒学与泰国法政大学的基本情况,并对各位领导与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随后双方进行了互赠纪念品与捐书仪式,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代表赠书学者发言。

 

开幕式过后,大会进入到主旨发言环节。北京大学张学智教授将儒家文化的特点概括为道德修养、普遍和谐与内在超越三个方面,从而彰显出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聚焦于儒家文化与当代人文精神建设,以儒家文化传统资源树立价值理想,强调既要重视儒家文化的民族性,又要重视其社会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国际儒学联合会牛喜平副会长以儒学工作者的视角,从儒学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互动关系出发,分析了“全球治理倡议”所蕴含的中华文明智慧及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指出,孔子损益夏、商、周三代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独特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人类文化之林的重要标志。





主旨发言


 

在题为“儒家文明与现代社会”的圆桌论坛中,学者们就儒学的当代发展路径展开了深入的对话。张学智教授指出,儒学要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学派尤其是道家思想融会贯通,并积极吸收外国哲学的精华。清华大学方朝晖教授强调,儒家的信仰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是一种可践行的生活方式,历代儒者身体力行地体现了儒学的实践性特征。深圳大学王兴国教授认为,儒家工夫论虽与佛、道存在差异,但均强调将修养落实于日用常行之间,体现出中国哲学强烈的实践导向。中山大学陈畅教授通过分析阳明心学,指出王阳明的“良知”学说突出了个体的道德自主性。台湾清华大学游腾达副教授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指出儒家的反躬自省与修身传统有助于应对现代人常见的焦虑与忧郁等心理问题,具有现实的生活指导意义。泰国法政大学张锡镇教授介绍了曼谷萱蒲书院在推动儒学本土化与社会传播方面所做的贡献,展现出儒学在跨文化语境中的适应性与强大活力。


圆桌论坛一


 

现场互动

 

14日下午,第一场专题发言围绕着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而展开。山东大学曾振宇教授指出,儒学本质是爱。孔子揭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在于爱,爱是人“本来”与“应该”的生存状态。儒学的“仁爱”观念,虽然源于血缘亲情,却可扩展为人类共同体的伦理基础,具有超越时代的人文价值。

 

清华大学方朝晖教授认为,殷周之变在信仰世界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天的信仰正式确立,取代了商人帝/上帝信仰的主导地位,这一转变决定了后世几千年中国文化此世取向的基本特点。深圳大学王兴国教授指出,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是分别在进学与修养之道、忠恕之道、仁道、“天命”之道四个层次上的展开,然后由“下学而上达”所实现的四个层次上的统一,充分体现了孔子“仁且智”的根本精神。

 

厦门大学冯兵教授认为,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叩其两端”的“执两用中”、不偏不倚的辩证思维为理论总纲,可具体化为“无可无不可”“无适无莫”与“过犹不及”三个方面的内涵,“义”则是其核心精神。深圳大学问永宁教授则以深圳民间儒学的发展为例,分析了儒学在多个领域所构成的供求交换关系,以及在这一关系中所构成的多彩的儒学市场。这些表明在当代城市文化的语境下,儒学复苏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儒家的价值和现代的人伦日用越来越接近。


专题发言一


 

第二场专题发言拓展至经典诠释与区域儒学的比较方面。中山大学陈畅教授探讨了阳明学派对于《六经》的理解,指出“言性命必究于史”的新型心学思想形态并非阳明心学的倒退,而是其合乎逻辑的出路,是个体性哲学的自我完善之路。北京师范大学许家星教授分析了“忠恕之道”在全球伦理讨论中的普世价值及其学界争议,指出忠恕之道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引导性道德原则,它在承认个体需求差异性的同时,也坚持着道德价值的共识性。

 

南京大学翟奎凤教授考辨了“皇天”概念在西周时期的神学意涵,并由此分析了早期中国的天地信仰;台湾清华大学游腾达副教授围绕着朝鲜儒者李珥的《人心道心图》所存在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通过这个例子展示出朝鲜儒学中精巧的性理图绘制与哲学思考间的理论互动。

 

中国人民大学刘增光教授强调了严辨等级制度并非礼的主要精神,先秦儒家继承周代礼乐传统,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命题,后世儒家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又呈现出“礼以让为主,以和为用”和“礼以敬为体,以和为用”两种思路,由此可见,“和”为礼的核心精神。山东大学李秋丽教授指出,基于“理”与“象”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衍生出了义理易学和象数易学两大流派,并系统梳理了这两大传统在方法论上的显著差异。


专题发言二

 

第二场圆桌论坛就儒学经典的研读方法与传播实践展开讨论。舒大刚教授提出应通过“循序渐进、八面受敌、体系构建”的方法阅读经典。冯兵教授强调应依据受众不同层次采取有针对性的诠释策略。问永宁教授认为对于儒家经典的学习不应排斥其他文明传统。许家星教授主张借鉴朱熹的读书法深入文本研读经典。翟奎凤教授指出应在尊重经典与理性批判之间保持平衡。泰国法政大学蔡瑞芝教授提出,可以在经典翻译与跨文化阐释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经典的理解。


圆桌论坛二

 

第三场专题发言聚焦于儒学的现代性。江苏大学张少恩教授指出,在儒家,孔子仁智礼并存,为后世儒家提供了方向性基础,其后形成两大谱系:一是以孟子为代表的主体哲学脉络,二是荀子为代表的社会哲学模式。泰国法政大学林易副教授比较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与英国工党试图超越市场与政府二元对立的第三条道路,指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试图在社会基层中,把孤立、萎靡的失落者整合进地方社区或共同体的生活中。浙江大学李明书研究员在美德伦理学与关怀伦理学的视角下,探讨了孟子君子观的多层次意涵。湖南大学孙庆娟副教授通过引入儒家的关系伦理,在比较的视角中对梅茨基于义务论的关系道德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探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马爱菊副研究员分析了先秦儒家对“君子”概念的重塑,强调其从地位向德性的转变促使道德主体挺立。

 

本届论坛特设青年学者发言环节。中山大学段重阳副教授阐释了历史性生存的依据在于经由普遍人性所显现出的超越之根据,而作为普遍人性之内涵的仁之显现,就构成了心性中的自然。莆田学院林蕴臻老师探讨了儒家通过“礼乐相成”来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美育实践,并分析了这一美育传统在现代高校育人过程中的转化路径。山东大学孙漂博士系统分析了孔子乐论中情感、理性与境界的多层结构。山东大学孙勇勇博士比较了中西思想对于“超越”问题的不同回应。山东大学张凯博士通过梳理历代对于“攻乎异端”的诠释,揭示了儒家学派意识的演变历程。


青年学者专题发言

 

论坛闭幕式由清华大学方朝晖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刘增光教授在学术总结中指出,本届论坛不仅深化了儒学研究的学术对话,也进一步增进了中泰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山东大学曾振宇教授代表中方主办单位表示,期待未来与泰国法政大学在更多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泰国法政大学蔡炎通主任代表泰方致辞,强调在中泰建交五十周年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举办第四届“中国—东盟儒学高峰论坛”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儒学交流能够在现有的良好基础上不断深入,继续在区域文明对话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自2019年创办以来,“中国—东盟儒学高峰论坛”始终以深化区域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使命。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再次证明了其在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价值,也展现了儒家思想在当今世界对话中的生命力。面向未来,论坛必将继续以其开放、包容的学术宗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具东方智慧的思想力量。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