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发展来看,萧萐父先生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贡献,在学术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有不同表述,由此,对其人性理论,也形成了种种带有歧义的解释。流行之论以荀子为性恶说的代表,这种人性理论又被视为孟子性善说的对立面。晚近以来,又有所谓“性朴”说,以为荀子的人性理论以主张“性朴”而非“性恶”为特点,这种看法既有曲意回护的取向,也有强求新说之意,似乎很难视为荀子的人性理论的恰当解说。合···
具体形上学要求对具体、现实、真实的世界作系统性的考察。它是对普遍性问题进行整体追问,又有着开放性并展现为发展过程。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为人多才多艺,富有生活情趣,既好美食,又善调制,所谓“东坡肉”,最早便出自其手。同时,对山水情有独钟,即使流放于外,也不忘游历各处。在山东日照的五莲山,我曾有幸循其足迹:据历史记载,他认为五莲山在某方面类似雁荡山,按我的实地考察,此言确实不虚。苏东坡一生虽常处逆境,但依···
2023年5月19日,杨国荣教授应邀到山东大学作讲座,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林蕴臻同志受《曾子学刊》的委托,对杨国荣教授作了访谈,本文系访谈记录。
教育与伦理的关系需要从理论层面加以审视。有些学者认为,未来的思想发展将以教育学为主;也有的学者(如列维纳斯等)将伦理学视为第一哲学。从更宽广的视域看,伦理学与教育学的融合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向。
今天在经学研究的领域,我们往往主要看到“公羊学”“谷梁学”,或“仪礼”“周礼”的考证,这些研究与经学的以往形式并没有实质的差异,现代经学显然难以停留于这一层面。在指向传统文献或经典的过程中,应从现代理论的层面加以探索,考察其多重义理以及在回应不同的时代问题所可能具有的意义。
从内在的结构看,心、情、性融合于心,所谓“心统性情”,便侧重于三者的内在关联;就心、情、性本身的起源与衍化而言,其变迁又关乎性命之学。“天命之谓性”以天之所命的形上形式规定了意识的内在可能,那么,兼含必然与偶然的“命”,则构成了成性或成心(意识和精神形态的发展)工夫展开的多样条件。以“命”为根据和条件的工夫过程,最终···
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以世界哲学为其背景。对中国哲学而言,世界哲学在广义上包括阿拉伯哲学、印度哲学、日本哲学等等,但更为具体的形态则与西方哲学相关。从历史的衍化看,世界范围内,中西两大哲学传统在中国彼此相遇,显然是哲学史中的重要事件,今天的研究哲学问题如果离开了这一前提,便难以切实地展开。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哲学的东渐及中西哲学的相遇,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接触与互动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历史现象。以此为背景,中国哲学也开始获得世界性维度。世界哲学可以从不同层面加以理解。将哲学理解为“世界哲学”,首先与历史已成为世界的历史这一更广的背景相联系。世界哲学意味着超越地域性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从“世界”的角度···
日前,惊悉胡军兄辞世,震愕之余,也甚感意外。印象中,胡军兄虽不高大伟岸,但也挺拔精神,很难与另一个世界联系起来。然而,事实又如此无情。胡军兄虽长我数年,但大致属同辈,由此联想起稍早于胡军兄,另一同时代的友人祥龙兄也已离我们而去。忍看朋辈先后逝去,不觉悲从中来。
明天(27日),主题为“世界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哲学”的第2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将在华东师大线上平台开幕,会期持续五天。这样的国际学术盛会当然是中国哲学人、中国学术界一个相当大的荣誉,而这一切都源于华东师大终身教授杨国荣三年前当选为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会长,作为该会会长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成功举办一期国际中国哲学大···
应当将儒学的核心方面与当代的历史现实结合起来,使之落实到实处,这样才会有切实意义。
民主的重要方面是如何使民主仁道化,从“民主”和“仁道”的关系来说,民主的仁道化,意味着不能借着“民主”的旗帜做出很多反人道的事情,这是从儒学的核心之一——“仁”的观念来看。
修身和为学之间的关联构成了儒学的重要方面。为学首先以超越自然状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为其目标。这一意义上的为学首先意味着提升人的理性能力。按照荀子的理解,正是这种理性能力,使得人可以超越单纯感性的冲动,趋向于更为合理的取舍。
作为孔子的门人,曾子在儒学的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曾子首先提出“慎终追远”的思想,其中既体现了前后相承的历史意识,又蕴含着孝的观念。孝不仅是内在的德性,而且也表现为行为的规范,在后一层面,其意义不仅仅体现于家庭人伦,而是与为政(政治实践)过程相涉。由肯定家庭伦理以及与之相关的规范(孝),曾子将关注之点进一步指···
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则李泽厚先生将或近于康德、罗尔斯,或近于牟宗三式的儒家,马克思主义是李泽厚思想中不可或缺的构成,也是使李泽厚先生区别于康、罗、牟等辈的根本所在。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到“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近二百年后,在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领域常常可以看到另一番景象,这也许构成了李泽厚先生试图脱钩···
本书以元哲学问题的考察为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对广义视域中的哲学及其内涵的论析;二、对何为中国哲学这一问题的思与辨;三、以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互动为指向,在世界哲学的视野之下展现中西哲学的关系;四、由“何为哲学”的界说进而分疏“哲学何为”的问题;五、阐释如何“做哲学”以及如何研究哲学史。以上内容既涉及哲学的普···
作为儒学的一脉,永嘉学派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其展开的脉络和系统。与宋代主流的理学相对,永嘉学派趋向于以“实”拒“虚”。这里的“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以物用而不以己用”,即从外部对象出发,而不仅仅根据人的主观想法和意念去行动;其二,注重事功之学和经世致用。与之相联系,永嘉学派主张“事上理会”,扬弃“无验于事者”。
正义的原初内涵,体现于得其应得,后者又与权利无法相分。从本源的层面看,权利的获得具有偶然性:无论是天赋的智力和体力,还是社会背景,最初对个体而言都非必然,以此为“应得”的依据,无法避免社会的不平等。罗尔斯提出作为公平的正义,但又以无知之幕和原初状态的预设为其前提,这种预设基于逻辑的假设,呈现某种抽象的形态。罗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