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礼文】《论语》中关于“鬼神”的初探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5-05-22 17:10:12
标签:

《论语》中关于“鬼神”的初探

来源:作者赐稿儒家网发布

时间:西元2025年5月19日

 

 

(一)

 

“敬鬼神而远之”,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解释。首先这句话不仅仅是儒家的原则,还是周公制礼的立法原则(此原则贯穿周代始末)。单看《论语》的“敬鬼神而远之”,看不出什么,对比夏商两代的治国原则比较,就清楚得多:


《礼记·表记》,子曰: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孔子比较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优缺点。



夏人是质朴,“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民众的弊端是,蠢笨愚昧,骄傲粗野,拙朴而不知文饰。有些像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这是种原始宗教(礼制)形态。

 

相较于夏,“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鬼神(宗教)抬到了很高的位置,是“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值得注意,殷人统治依靠刑杀威慑。先鬼后礼,这种威慑往往伴随着“神”的震怒“神”的惩戒。


民众的弊端是,放纵而不能安分,好胜而没有廉耻。殷人是依仗鬼神而弑杀。

 

 

 

周人跟夏人很多一致。周人自称“诸夏”,表示与夏有一定的继承关系,都是事鬼敬神而远之,都是尽人而忠焉,注重人与人的纽带,周与夏不同在于,周尊礼尚施,是高等宗教形态(礼制确立),通过宗法制构成明确的尊卑。周的弊端在文,文也就是相对于夏人的质朴而言,周人是理性僭越了。


理性僭越谁的位,理性僭越了天道的位。这也造成了,周人是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者。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民众的弊端是,贪利取巧,文饰而不知惭愧,残害而行蒙蔽。

 

(二)

 

比较“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与“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很明显,周人的敬鬼神而远之,不是摒弃宗教活动,恰恰是“敬”在前,对神明的虔诚不可或缺,而这“远”是什么意思?远,指与鬼神保持距离。


周的“绝地天通”,主要在敬鬼神而远之的“远”,不得通灵与降神。绝地天通在中国历史中发生过三次(颛顼、尧舜、周公),周公制礼是最后一次,最彻底的一次宗教改革,确立的原则之一就是,不得通灵与降神。不得“通灵与降神”,是上到天子下至士人,都需要遵守的。

 

降神,是与神合,(鬼神附身);通灵,是游走阴阳间沟通鬼神,(借鬼神发话)。聖,在过去是个大巫,周以后聖(王)就不通鬼神了。不通鬼神,大祭司的身份保留,天子就是通天大祭司。换言之,谁才是教主?《白虎通义》有明文记载,天子就是教主。

 


说文:“天,顚(颠)也。至高無上,从一大”。天子怎么来的?上天之子,上天委派治理天下的人;天下,自天以下.....,《论语》中尧曰篇最难解,把握住“天”,把握住“敬天保民”,这一篇就非常容易解,反之,不卡壳才奇了怪。


还原一下,不远鬼神,可以通灵与降神会是什么样?就是殷商的样子,殷商的君王是个大巫,具有“大能”,在当时观念认为殷商祖先神与上帝存有血亲(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所以殷商的君王是行走在世间的“神”。


自周以后,周的天子和清的天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对比之前的殷商区别就大了,我们继承的是“周”的传统。

 

“通灵与降神”在道教同样禁绝。《太上天坛玉格》:“一切真天神将,不附生人之体,若辄附人语者,决是邪恶外道,不正之鬼。”

 

(三)

 

经常听人说,商周之变是神本向人本的转化。粗听起来有道理,细品究不对,哪有那么大的跨度,这种转化的因由又是什么?

 

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看中华文明的演变,再看商周“绝地天通”,就会发现商周之变的必然性。也会明白过去所讲的商周之变不是“神本”向“人本”的转化,是“神本”向“仁本(天本)”的转化。


推倒前一种说法(神本向人本转化)的论据也很充分且显而易见。既然是“人本”了,还怎么有“天子”既然是“人本”了,皇帝祭天做什么?既然是“人本”了,老百姓怎么还信天,为什么直到现在的观念中仍是“天道最高”?

 

而转化的因由,还是得从文王对殷商“天命论”的更易开始说起,即“皇天无亲,维德是辅”,天是至高至善天不易,以德配位,德不配位,天命就会更易。天子,是上天委派治理天下的人。天子不恪守本位,天命就更易,上天就会另选一人。按照这个,构建的世界观,就是周人眼中的世界。儒家,从周。殷商的世界观不是这样的,殷商的“上帝”是喜怒无常的是受飨降福的,也是位嗜血的神祗。

 

由于天命论的更易,不易的法则出现,对不易的法则理解,加深对“天”的理解。我有句话是“用信仰光耀理性,用理性验证信仰””。有人说“验证”不对,有僭越之嫌。是的,我一时想不出更好的词汇。


良知与理性,像主与仆的关系,良知是主,理性是仆人,要确认主人的身份,可由仆人来确认。


用理性验证信仰,与历史相符。殷周之变是最后一次“绝地天通”。周公制礼,定礼制,废人殉,敬鬼神而远之,从上于天子,至下达士人,皆不得“通灵”与“降神”。


作者简介:姜礼文,男,湖南浏阳人,现居长沙。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