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洪波教授在隔山书院讲“书院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走向”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5-10-21 21:15:14
标签:

邓洪波教授在隔山书院讲“书院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走向”

来源:“广州岭南书院 隔山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八月廿五日戊午

          耶稣2025年10月16日

 

10月13日上午,岳麓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湖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湖南省书院研究会副会长邓洪波以“书院” 这一承载中国千年文化教育基因的载体为核心,从“书院概说”切入,为听众搭建起认知框架。

 

 

 

讲座开始之前,邓教授向广州岭南书院·隔山书院赠送其主编的《中国书院历史》和《中国书院制度》,这两本书系统梳理了书院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制度建设,既是邓教授深耕书院研究数十年的学术结晶,也为现场听众开启了深入了解书院文化的大门。赠书环节不仅传递了对书院文化传承的重视,更让整场活动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正式步入“中国书院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走向”的主题分享。

 

 

 

溯源千年书院历史

 

邓教授首先明确书院的核心定义——源于私人治学的书斋与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读书、藏书、教书、著书、刻书、校书等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他用一组组数据勾勒出书院的广泛影响力——中国历代新建书院7525所,历朝累计8802所,更远播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直观展现书院文化的辐射力。同时,邓教授详解书院的性质演变、类型,以及讲学、藏书、祭祀、学田等四大规制与六大文教事业,完整呈现书院的文化体系框架。

 

 

 

随后,邓教授按历史脉络,清晰梳理书院从萌芽到成熟的演进轨迹。

 

唐五代

 

起始阶段,书院从民间书斋与官府衙署脱胎,初步具备文化教育机构形态。

 

两宋

 

黄金时期,北宋“天下四大书院”强化教育功能,南宋张栻、朱熹等借“南宋四大书院”讲学,实现学术与书院一体化,《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典范。

 

元代

 

三大措施推动书院持续发展,推动官学化以化解社会矛盾,将书院与理学推广至北方缩短文化差距,恢复汉唐儒学谱系丰富学术多样性。

 

明代

 

书院进入成熟推广期,与王湛之学结合后突破地域限制,延伸至边陲与穷野之地,兼具平民化与社团化特征,还成功将书院文化输出至朝鲜。

 

清代

 

书院迎来普及与流变,官民合力让书院遍布城乡,引入西学打造新式书院,但也受科举影响陷入消极发展,教会书院、华侨书院的出现则成为时代新亮点。

 

 

 

展聚焦当代书院图景

 

1901年光绪帝下令改书院为学堂,标志着书院进入百年低谷期,但在这120年间,书院历经“二落二起”的曲折历程:20世纪前20年衰落,20—40年代因新儒家抗战书院重焕生机,50—80年代再次陷入沉寂,80年代至今重新崛起。

 

如今的书院主要分为老院复兴与新建书院两大阵营。

 

老院复兴

 

多数以学校、图书馆、文物保护单位等形式存在,或多或少保持或恢复传统书院的文化教育功能。

 

 

 

新建书院

 

以民办为主,同时存在民办官助、官办模式。此外,古书院融入现代大学、现代大学推行书院制,进一步丰富了当代书院的发展形态。新书院虽多在体制外生存,却始终高扬书院之名,创新功能,呈现“痛并快乐着”的独特生存状态。

 

展望书院未来

 

对于书院的未来走向,邓教授提出清晰展望:功能层面,将在恢复传统学术、文化功能的基础上,向文化产业拓展;服务对象将突破局限,从子弟、成人延伸至老年人,从中国拓展至外国推动书院焕发新活力。

 

“书”与“有理想的读书人”是书院的根基,只要这两大要素存在,书院便有无限发展可能。

 

 

 

邓洪波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积累与生动的讲述,将书院千年的历史变迁、当代的多元形态与未来的发展蓝图清晰呈现,让听众沉浸式感受书院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蓬勃生命力。

 

活动结束后,听众纷纷表示,此次分享既获取了对书院文化的认识,也激发了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感,为今后探索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思路。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