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话《孝经》,解析成人之道 ——河北儒学会教育普及委员会委员、石家庄学院副教授霍贵高与北附家长谈家教

栏目:会议讲座、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5-11-08 15:43:06
标签:

重阳话《孝经》,解析成人之道

——河北儒学会教育普及委员会委员、石家庄学院副教授霍贵高与北附家长谈家教

来源:“河北省儒学会”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九月十一日癸酉

          耶稣2025年10月31日

 

 

 

重阳话《孝经》,解析成人之道

——河北儒学会理事、石家庄学院副教授霍贵高与北附家长谈家教

 

2025年10月29日,恰逢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河北省儒学会与石家庄北附学校联合推进的“中华经典进校园”系列活动之家长课堂迎来第九讲。河北省儒学会理事、河北省儒学会教育普及委员会委员、石家庄学院副教授霍贵高老师应邀来到北附学校,以“《孝经》中的子女教育之道”为题,与初中部五百余位家长共同探讨传统经典中的家教智慧。北附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韩志杰、校办室主任王晓英及“中华经典进校园”项目组的老师们全程参与讲座。

 

 

 

王晓英主任代表学校向霍贵高老师颁授了家长课堂专家聘书。

 

 

 

霍贵高老师常年致力于传统经典的研究、解读与传播,在古代文学、民俗文化等领域卓有建树,著有《宋代岁时节日民俗文献辑述》《东晋名士十二家》《元代道德文化建设研究》等作品。工作之余,他还在石家庄市老年大学讲授《黄帝内经与养生》,并在互联网平台发布了《论语通俗演绎》《了凡四训通俗演绎》《庄子通俗演绎》等系列课程。

 

讲座中,霍教授从重阳节敬老的传统民俗引入,启发家长关注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针对社会上部分人认为《孝经》“过时”的观点,霍教授回应指出,《孝经》所阐述的并非仅是事亲的具体行为,而是“成人之道”,是每个人完善自我、实现人格成长的路径。他强调,孝道并非迂腐陈旧,而是孩子品格教育的基石,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霍教授进一步阐释,《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启示我们,教育孩子要“爱惜身体”,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懂得自尊自爱;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则揭示了孝道的至高境界——通过立德立业、践行真理,实现知行合一,最终达到修己安人的人生至善之境。

 

霍教授从《孝经》中提炼出践行孝道的路线图:“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针对《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具体规范,有人质疑是对儿童的束缚,霍教授澄清指出,这些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方法,并非束缚,而是“成人之道”的起点。“君子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在家庭中打下品德基础,方能更好地奉献社会、报效国家。

 

 

 

“孝行各异,孝道若一。”霍教授从《孝经》中的“庶人之孝”出发,指出普通人的孝道体现在严谨工作、诚实养家、遵纪守法之中。在教育孩子方面,他特别强调《孝经》“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的智慧——将内心的恭敬外化为无微不至的礼仪,将内心的亲爱落实为体贴入微的照料。在家庭中养成良好习惯,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最后,霍教授总结道,孝道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根本真理,因而永不过时;而孝行的具体方式则应顺应时代、灵活变通。他希望家长们能够反躬自省,谨慎施教,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将孩子培养成懂得感恩、有责任感、人格健全的人,为其一生的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河北省儒学会与石家庄北附学校共同发起的“中华经典进校园”家长课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聘请专家开展公益讲座。全体参与者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将中华经典中丰富而宝贵的教育智慧传递给家长。这一切,不为他求,只因我们深信:专家、领导、老师、家长与学生,生命本是一体;文化只有流淌在我们共同的生命中,才能实现最好的传承。让我们汇聚微光,绵续文明,彰显大道,共同照亮孩子成长的道路,也为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力量。

 

 

 

文/张志强 摄影/解立云 张志强等 编辑/终南雪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