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两岸中华文化传承与弘扬:台大历史系前主仼徐泓教授到访四海孔子书院侧记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5-11-08 17:04:44
标签:

共话两岸中华文化传承与弘扬:台大历史系前主仼徐泓教授到访四海孔子书院侧记

来源:“四海孔子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九月初九日辛未

          耶稣2025年10月29日

 

导语: 一场跨越海峡的学术对话,一次绵延数代的师道回响。近日,台湾大学历史系前主任、著名学者徐泓教授夫妇到访北京四海孔子书院,在与冯哲院长的座谈中,深情追溯了其师——大儒爱新觉罗·毓鋆先生的身教言传,让此次交流成为两岸文化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

 

01 交流中心话情谊

 

10月23日下午,四海孔子书院迎来一位重要的客人——台湾大学历史系前主任、浙江大学中西书院教授徐泓先生与夫人。初抵书院,徐泓教授夫妇首先来到了位于西山脚下一片清幽庄园内的书院交流中心。这里不仅是中华文化传承之所,更是书院两岸文化交流的见证之地。

 

 

 

在书院交流中心,冯哲院长向徐泓教授夫妇详细介绍了书院收藏的台湾相关历史文献、两岸师友往来信札,以及珍贵的辛亥革命史料。这些无声的史料,生动诉说着两岸之间割不断的文化血脉与历史渊源。

 

冯哲院长还特别向徐泓教授夫妇介绍了书院累年打造的一系列两岸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从庄严肃穆的两岸礼乐祭孔典礼,到思想激荡的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研讨会;从高屋建瓴的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四海文化论坛,到知行合一的 “四海一心”台湾研学游;从艺术创新的两岸共创礼乐剧,到借助现代科技的两岸线上经史导读课……这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系统性地构建起一座跨越海峡的文化桥梁,正是对“两岸一家亲”理念的生动实践。

 

徐泓教授对书院在两岸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扎实贡献与卓越成就,深表赞赏与钦佩。他认为,这些活动不仅有意义,更有成效,真正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撒进了两岸同胞的心中。

 

 

 

 

 

随后,在书院同园“易经楼”,徐泓教授与冯哲院长围绕学术掌故、经典智慧的当代价值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尤为动人的是,徐泓教授将此次分享与半个多世纪前在毓鋆老师门下受教的经历紧密相连。

 

 

 

02 师道回响:毓鋆先生的学问与风骨

 

座谈中,徐泓教授谈到,毓鋆老师毕生倡导 “以夏学奥旨,寻拯世真文” 。在毓老看来,国学绝非故纸堆里的死知识,而是鲜活的生命智慧。

 

国学之体:贯通经史,重在“圣功”

 

他教导弟子,首重格局:“学中国文化先学什么?学天下文化,学公,学大!” 这种 “大公忘私,有容乃大,天下无界” 的胸怀,正是传统士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基。毓老师的讲学独具一格,重在提要钩玄,以经解经。他讲《易经》,则重在 “通德类情”、“智周万物、道济天下” 的圣功;讲《春秋》,则深明 “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的史笔大义,贵在 “除天下之患” ;讲《大学》,首揭 “学大” 之道,阐明人人皆可成“大人”的境界;讲《中庸》,则重在 “用中” 的功夫,以求达到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的生生不息。总结而言,其讲学全然是张载四句教的气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之用:实践为本,问心无愧

 

徐泓教授特别强调,毓老师教导的国学绝非空谈,而是有用、能实践的“实学”。他讲解经典,从不寻章摘句,而是重在贯通古今,将《易经》的“变通”、《春秋》的“大义”转化为解决现实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智慧。

 

毓老师常言:“学问没有作用,就不是学问”,并自称是 “问心学派”——凡事须先问己心是否有愧。国学的人文精神,最终要落在做人做事上,要能“有利于民生”。读书的目的在于 “以古人的智慧,启发今人的智慧” ,并达到 “穷变通久,和节生生” 的境界。为人师者,更需以身作则,正如《论语》所言:“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03 薪火相传:一条跨越海峡的文化传承链

 

此次交流,宛如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师道接力:从毓老(大陆出生、台湾讲学),到徐泓教授(台湾学者),再到冯哲院长(大陆实践者),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在两岸间传承不息,生动地证明了海峡隔不断文脉,两岸文化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徐泓教授感慨,毓老的思想在此得到了生动的回响。四海孔子书院以躬身实践传承经典,与毓鋆老师 “学以致用” 的宗旨不谋而合

 

冯哲院长对此深有共鸣,他表示,徐泓教授的到访,正是毓老所代表的“春秋大义,文化中国”精神在当代的生动体现。这份基于共同文化基因的相互认同,是连接两岸最牢固、最深沉的纽带。

 

04 同心前行:文化复兴照亮民族统一大势

 

从对师道的追忆,自然延伸到对未来的展望。徐泓教授谈到,毓鋆师道所蕴含的“天下观”与“经世致用”精神,与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的大势高度契合。

 

书记深刻指出:“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

 

我们深信,当两岸同胞共同回归并弘扬这份深厚的文化传统时,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础就将无比坚实。“‘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华智慧,既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长治久安”。“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和平统一之后,有强大祖国做后盾,台湾经济发展会更好、能源资源保障会更好、基础设施建设会更好、安全保障会更好、对外交往会更好,台湾同胞民生福祉会更好、精神文化生活会更好。台湾同胞将同大陆同胞一道,共享我们伟大国家的尊严和荣耀,迎来繁荣稳定的光明未来。”“在更广袤的土地上实现治国安邦、经天纬地的理想。”

 

结语

 

徐泓教授此次参访,远不止于一次寻常的学术交流。它是一次温暖而有力的证明:由师者传递的文化薪火,是连接两岸最牢固、最深沉的纽带。在共同尊崇的圣贤经典与师道传承面前,海峡的波涛显得微不足道。这种基于文化认同与历史情感的交流,正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注入最本源的活力与善意。

 

 

 

经典智慧是照鉴现实的思想资源: 《易经》《春秋》等中华元典所蕴含的智慧,依然是两岸有识之士观照现实、探寻未来道路的共同宝贵思想资源。

 

 

 

(参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纪念展活动的嘉宾在翻阅毓老的著作)

 

从毓鋆老师的“学大用中”,到我们共同追求的“治国安邦”,中华文化的薪火必将引领我们跨越浅浅的海峡,走向融合发展的光明未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岸统一既是历史定论、法理必然,也是民心所向、大义所在,更是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时代洪流。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徐泓(1943年12月25日-),福建建阳人,历史学家。台湾大学历史系文学士、硕士及博士,现任东吴大学历史系专任教授,兼任台湾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南开大学及厦门大学讲座教授。历任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代理院长、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创系主任及代理校长,参与创建台大艺术史研究所等多所教研机构。
 
学术研究以明清史为核心领域,聚焦盐政制度、社会风气变迁、城市发展及自然灾害等议题。出版《清代两淮盐场的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的明史研究》等专著90余种,主持整理《明史纪事本末》系列校注,译注《何炳棣著“明清社会史论”》推动学术传播。出版家族史著作《韩家往事》。曾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客座研究员,现任中华奉元学会创会理事长。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