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中寻立身之本
——明德修身
作者:杨雪
来源:“书院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九月初九日辛未
耶稣2025年10月29日

在大二伊始,通过马原课认识了杜老师,进入了明明徳读书会,开启了《论语》的诵读。每天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共同诵读,如同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围坐论道,那些简洁隽永的字句,历经岁月沉淀,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诵读满55天了,也读完了《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四篇,从治学修身到处世为政,字字珠玑,为今人立身处世提供了深刻指引。

《学而》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尽了学习与处世的真谛。学习并非一蹴而就的功利之举,而是“时习之”的持续精进,在反复实践中体味知识的温度;朋友远道而来的欣喜,藏着人与人之间真挚的联结;而“人不知而不愠”,更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境界——不以外界的评价定义自己,方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笃定。这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始于对学习的热爱,源于对他人的包容,归于对自我的接纳。

《为政》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打破了我对“学习”的狭隘认知。温习旧知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在回顾中挖掘新的体悟,这种“旧中见新”的思维,不仅适用于读书,更适用于生活。我们总在追逐新鲜事物,却常常忽略过往经历中的智慧。唯有以“温故”之心审视过往,才能从经验中汲取养分,获得面对未知的底气。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则教会我保持谦逊的求知态度——承认自己的局限,不妄自尊大,不不懂装懂,才是真正的智慧。

《八佾》篇谈及礼与德的关系,“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发人深省。礼并非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在仁德的外化。若没有仁德之心,再繁复的礼仪、再动听的乐声,也只是空洞的表演。这让我反思当下:我们追求仪式感,却往往忽视了仪式背后的真诚与善意。真正的“礼”,应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是待人接物的温度,而非流于表面的形式。正如孔子所言,唯有以仁为内核,礼与乐才能真正滋养人心。

《里仁》篇则聚焦“仁”的践行,“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与善者居,方能近墨者不黑;“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揭示了仁德对心性的支撑——心怀仁德之人,既能安于困厄,也能守住富贵,不因境遇变迁而失其本心。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更成为我每日自省的准则:看见他人的优点便努力效仿,发现他人的不足便反观自身,在对标与自省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方能趋近于“仁”。

读《论语》,读的不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当下的自己。它如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的不足;又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从《学而》的修身之乐,到《为政》的处世之智,从《八佾》的礼德之辨,到《里仁》的仁德之行,这些跨越千年的教诲,早已融入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唯有常读常新,方能在浮躁的当下,守住内心的宁静与笃定,做一个明徳、守信、怀仁的行者。55天只是一个开始,我将会继续在明明徳读书会的陪伴下坚持下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