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两三百文钱的收入,可以维持怎样的生活水平呢?养得起全职太太吗?我们需要再弄清楚另一个问题:在宋朝,一个像武大郎这样的城市下层市民,一天的生活成本是多少钱。
“积贫积弱”是今天许多人对宋朝的习惯性评价,究其源,大概可追至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钱先生大才,屡有卓见,但所论也未必全然正确,他对宋代中国“积贫积弱”之说,就大可商榷。“积弱”且不论,我们单纯来说宋朝到底是不是“积贫”。
《清平乐》的播出,使得宋朝话题升温,而且,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宋代中国的文明成就。但也有反对的声音,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说法就是:宋代农民忍受着沉重的苛捐杂税,民不聊生。
昨天,《清平乐》剧终收官,宋仁宗时代落幕,官家与背默天团渐离渐远。但滚滚红尘里,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跟随他们的传说。
电视剧《清平乐》里的徽柔公主,原型就是宋仁宗的长女福康公主。
就个人的观察而言,古装电视剧最常见的硬伤,主要出在两个方面:1、服装、建筑物的张冠李戴;2、对白中的称谓出错。目前正在热播的《清平乐》也有这方面的差错。
有了白居易一曲《长恨歌》,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传诵千年,宋朝却没有一人给宋仁宗与温成写《长恨歌》。这里也许体现了宋朝士大夫与唐朝诗人旨趣的差异,唐朝诗人是浪漫主义的,关注的是明皇与贵妃的悲欢离合;宋朝士大夫是现实主义的,关注的是仁宗对温成之宠爱会不会逾越了礼法的界限。
北宋天禧二年(1018)八月十五,真宗皇帝下诏,立九岁的昇王赵受益为皇太子。
时下,有一部宋代背景的电视剧《清平乐》正在热播,又有一部美食纪录片——陈晓卿先生新作《风味人间2》上线。这两部片子如果糅合在一起,就是“舌尖上的宋朝”。且以此为噱头,发一篇《舌尖上的宋朝》吧(文风故意模仿舌尖体)。由于这篇文章被其他公号扒文,以致我不能标原创,申诉太麻烦了,不如祝扒文的公号狗吃饭被噎到,喝水被呛到。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主人公宋仁宗赵祯,诞生于公元1010年,有意思的是,这个年份距离2020年,也正好相差1010年。
看《清平乐》的剧情,已经讲到庆历新政所面临的挑战,挑战之一就是支持新政的“背诵默写天团”里面出了几个“大贪官”——说他们是“大贪官”,并非因为他们贪得特别厉害,而是因为他们的名气特别大。
在电视剧《清平乐》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剧中人双手互握、举至胸前或放于腰间,这是什么礼仪呢?是流行于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我找了一篇介绍叉手礼的文章,作者是郑学富先生,转自公号“古籍”,文章从《韩熙载夜宴图》说起。
就服饰、道具、化妆方面而言,正在播出的《清平乐》可谓是不可多得的良心剧了。剧中展现的宋代君臣服装是相当考究的,常朝、退朝后、大朝会的着装各不相同,均与史实相合。
宋仁宗赵祯一生遇到过三位让他砰然心动的女子,第一个是富商王蒙正的女儿王氏,仁宗欲聘她为皇后,但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认为,王氏“妖艳太甚,恐不利于少主”,硬是棒打鸳鸯,将王氏许配给她的侄子刘从德,同时为仁宗立了郭皇后。
前几天,有媒体朋友采访我,顺口问了一句闲话:“吴老师,你还追《清平乐》吗?好多人都弃剧了。”我哈哈一笑。
在中国,相信许多人都应该读过(或听过)西方法学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17世纪初英格兰大法官爱德华•柯克爵士与国王詹姆斯一世的故事。
电视剧《清平乐》里有一个老谋深算的权相吕夷简,吕夷简这人确实不简单,他所在的家族河南吕氏更不简单。
景祐元年(1034)八月,二十五岁的宋仁宗却大病一场,“累日不进食,中外忧惧”;“侍医数进药不效,人心忧恐”。
正在看电视剧《清平乐》的朋友会发现,剧中,不管是朝臣,还是市民,抑或是宫中的内侍、宫女、后妃,都称宋仁宗为“官家”。有网友问:宋朝人真的习惯称皇帝为“官家”吗?这是真的。宋人在不那么正式的场合,确实习惯以“官家”称呼皇帝。
这几天在追看电视剧《清平乐》,原因只有一个:这是第一部以宋仁宗为主角的连续剧,恰好我刚刚出了一本《宋仁宗:共治时代》,新书与新剧十分般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