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怀念北宋元宵佳节普天同庆盛况的小词。词的作者万俟咏,生卒年不详,为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的诗人、音乐家。其人极有才华,既工音律,又是“诗赋科老手”,政和初年,任大晟乐府制撰之职,为宫廷雅乐创作词曲。
宋人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中考证过“利市”一词的来历:“俗语称‘利市’,亦有所祖。《左氏传》:郑人盟商人之辞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春秋时期,郑国国君与商人立有契约:商人不得背叛国家,国家也不干预商人经商自由。“利市”便出现在这份盟约的誓词中,意为“买卖”。
宋朝也有“春晚联欢晚会”吗?不太严格地说,有的。因为按照惯例,每年元旦(正月初一),朝廷要举行国宴,参与宴会的有宋朝君主、文武百官,以及辽国、西夏、高丽、大理等派来的“贺正旦使”。席间,照例有教坊伶人进演歌舞、百戏、杂剧等文娱节目。这一套在元旦国宴上表演的文娱节目,我们不妨称为宋朝人的“春晚”。
此词作者姜夔(1154~1221),号白石,南宋词大家。他的词作,可谓是宋词发展至极雅致境界的代表作品。宋人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评,“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妙。”清人刘熙载《艺概》评,“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不过他的这首《百宜娇》却是一首“戏词”,是他写来戏弄一位叫做···
北宋庆历二年秋,西北沿边诸路都在传言“元昊为西蕃所败,野利族叛,黄鼠食稼,天旱,赐遗、互市久不通,饮无茶,衣帛贵,国内疲困,思纳款”。知延州庞籍趁机叫人给元昊的部将野利旺荣写了一封信,招诱他投诚:“倘阴图内附,即当以西平茅土分册之”。知渭州王沿也派了僧人法淳,带着书函与金宝招降野利旺荣的兄弟野利遇乞。
我们的历史课本有“晚明资本主义萌芽”的说法,而海外汉学界则有宋朝为“现代的拂晓时辰”的论断,那么,这“萌芽”与这“拂晓”之间,究竟哪一个更加富庶呢?或者干脆点说,哪一个时代的平民生活水平更高一些?嗯,有必要来比较比较。
黄仁宇先生这么描述宋王朝:“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而当他将目光投向明朝时,则认为,朱元璋创立的“洪武型财政”过于迁就农村经济的习惯,无力扶助村镇工业和地方上的商业作进一步发展。
如果你展开《清明上河图》,仔细些看,可以在画中的城门外,找到三个乞丐,一个似乎是残疾人,坐在地上乞讨,另一个是孩童,还有一个是位老妇人。可谓很有代表性。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人口流动急剧,贫富分化悬殊,城市里出现大量流浪乞丐,是不必意外的事情。
看过《鹿鼎记》的朋友,都知道韦小宝艳福不浅,有七个老婆:沐剑屏、方怡、双儿、苏荃、建宁公主、曾柔、阿珂(按出场顺序)。男性读者可能都艳羡死韦爵爷了,但许多人未必知道,按照大清律法,韦小宝已经触犯了“重婚罪”。
公元1048年,依西夏历法,为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天授礼法延祚”是西夏年号)。这是一个闰年,闰月为正月,所以这一年有两个春节,但对于西夏国主元昊而言,他没有机会过第二个春节了,因为在过第一个春节时,他遇刺了。而刺杀元昊的人,居然是他的亲生儿子宁令哥。
熙宁五年,王安石遇到了一次急风骤雨般的弹劾。发起弹劾的人,是王安石一手提携、被目为王氏“死党”之一的唐坰。唐坰以扬言“青苗不行,宜斩大臣异议者一二人”而引起神宗与王安石的注意,之后经邓绾举荐,任御史、谏官。谁也想不到,这个唐坰知谏院才半年时间,居然当面捅了恩主王安石一刀。
记得前段时间,各位的朋友圈应该都被一篇“清代垃圾奏折集锦”的帖子刷了屏。这些“垃圾奏折”最早是台湾网友从清宫文书中摘录出来的,配上了白话文翻译,因为奏折的画面太有喜感,很快就被大陆网友传得不亦乐乎。我先顺手转录直隶总督几则报雨的奏折,让诸位感受一下清朝奏折的风格
不少网文都提到,王安石为捂住人们的嘴,不准他们非议新法,便派皇城司的逻卒伺察于市井间,发现哪个人讪谤新法,立即抓起来治罪。严格来说,这也不是网文的凭空捏造,而是受了北宋林希的《野史》的误导。
北宋嘉祐二年正月,万物生发的初春时节,仁宗任命翰林学士欧阳修为权知贡举,翰林学士王珪、龙图阁直学士梅挚、知制诰韩绛、集贤殿修撰范镇并权同知贡举,馆阁校勘梅尧臣为点检试卷官,主持当年的科举礼部试(省试)。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直相信,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小孩子的天性是爱玩耍,在学龄之前,就应该让孩子开开心心的玩,不需要学这个学那个。我也相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古训,某某家的孩子六岁能识写上千个汉字,某某家的孩子七岁能背诵几百首古诗,我对此也并不羡慕。
作家龙应台说过一句后来被广为引用的话:“检验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是不是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了却不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
以前读过一本制度史方面的书,里面说到唐朝的科举效果是最好的,绝大多数时候,唐朝科举考试都是公正的。我一直深信不疑。直到后来自己专门去了解科举制度史,才发现事实恰恰相反:唐朝的科举考试其实是最不公平的,也是最腐败的。
我先讲一个故事。清人吴炽昌的笔记《客窗闲话》中,收录了一则“强奸幼女案”
北宋熙宁三年,王安石主持的青苗法刚刚推行,立即受到韩琦、文彦博等老臣以及一帮台谏官的强烈反对,新法究竟便不便民,王安石与反对派争辩了好几回。
我认为我的这一部仁宗皇帝的传记呢,能够让你更加接近历史真相地去了解宋朝的这么一个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