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宋是现代的拂晓时辰”真不是我提出来的

我对张教授的著述没有看法。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一下,“将宋代视为近代的前夜、现代的拂晓”也好,“宋代是现代的”也好,其实都不是我的个人看法,更不是我提出来的,而是汉学界不少学者的共识。

【吴钩】宋仁宗:欲采蘋花不自由

北宋皇祐六年(1054)正月,京师大寒、大疫,民有冻死、病死者,仁宗诏“有司为瘗埋”,又“令太医进方”,“和药以疗民疾”。他还取出宫廷所用犀牛角二本,让太医捣碎和药,其中一本为名贵的“通天犀”,内侍请“留供帝服御”,仁宗说:“吾岂贵异物而贱百姓哉?”立命碎之。

【吴钩】小臣狂骂王安石

近日在朋友圈看到一篇谈郑侠弹劾王安石的文章,文章是严肃的,但标题却是公众号小编所拟:《公元1074:一位小官决定冒死反抗王安石》,这个标题很有误导性,让人误以为反抗王安石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但事实上,在王安石执政之时,并没有一个宋朝人因为反抗王安石而冒杀身之祸,郑侠并不会因为反抗王安石而有性命之虞,郑侠自己也明白这···

【吴钩】宋朝人是怎么审理一起刑事案的

宋代实行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鞫谳分司”司法制度。鞫,即鞫狱,审讯的意思;谳,即定谳,检法定罪的意思;鞫谳分司,就是“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其原理有点像英美普通法体制下,陪审团负责确认犯罪是否属实,法官负责法律的适用。在宋朝法院系统内,负责审清犯罪事实的是一个法官,叫做推司、狱司、推勘官;负责检出适用之法律的是···

【吴钩】为什么说宋朝已出现了近代化转型?

宋代是继汉初之后的又一个商业繁华期,商业化的浪潮席卷整个宋朝国境,“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事益重”。一位宋朝人看到,“人家有钱本,多是停塌、解质,舟舡往来兴贩,岂肯闲著钱买金在家顿放?”宋朝人家有了闲钱,即拿出来投资。一些汉学家甚至提出,宋代“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吴钩】明朝没有银票

我们看以明朝为历史背景的古装剧,比如《龙门镖局》、《武林外传》,常常可以看到,剧中人动辄就掏出一叠一叠的银票。但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这是编剧的虚构,其实明朝人是没有银票用的。我们去看明朝人写的小说,比如《金瓶梅》,便会发现,明朝人从来只写银两,从不提银票。没有一部明代小说写到银票。在清代中后期产生的世俗小说中···

【吴钩】皇权的限度:宋朝君主受到的10道约束

其实是宋朝君主处处受掣肘的常态。今天许多人以为皇帝一定是口含天宪、出口为敕,但这一想象并不合宋朝史实。我仔细考究过宋代君主所受到的种种约束,其完备性可谓为历代所不及,既有其他王朝共有的一般性约束,也有其他王朝所无的特别约束。

【吴钩】木做的房子,铁打的房产税

了解历史的朋友可能会说,先秦时的“廛布”便是房产税。什么叫“廛布”呢?汉代学者郑玄解释:“廛布者,货贿诸物邸舍之税。”清代的袁枚说:“廛布者,商贾所居屋税也。”可见“廛布”严格来说是营业税,而不是房产税,房产税是财产税。

【吴钩】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

黄仁宇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意义的视角:“公元十一世纪后期宋朝的第六个皇帝神宗赵顼引用王安石,置三司条例司(财政税收设计委员会),创行新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桩大事。这事情的真意义,也只有我们今日在二十世纪末期,有了中国近代史的纵深,再加以西欧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才比以前的人看得更清楚。”换言之,我们看···

【吴钩】政府是不是越小越好?

表面来看,简朴的政府部门设置,可以将官员数目控制在最小规模,并以很低的税率来维持政府运转。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确实保持着非常低的税率,据黄仁宇的研究,“16世纪末,全国田赋额最重的为南直隶苏州府,约占农村收入的20%。此外各府县一般都在10%以下,其中又有轻重的不同,山东曹县全县的赋役约占农村收入的9%,去苏州不远的溧阳···

【吴钩】古代中国有没有城市公园?

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为预备立宪,派遣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这次行程匆匆的游历中,不仅西洋的政制让五大臣感到新鲜,近代欧洲的城市公共设施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第一次知道西方的城市居然普遍设立了公园:“每至都会繁盛之区,必有优游休息之地,稍得闲暇,即往游观,辄忘车马之劳,足益见闻之陋。”而反观···

【吴钩】古代中国没有图书馆?

应邀到图书馆做一个讲座,我递交的讲题是《宋朝的图书馆》,讲座主办方建议改为《宋朝的“图书馆”》,给“图书馆”加了个引号,因为按照以为的经验,不加引号容易引来不必要的争议。我能理解主办方的顾虑,也知道在许多人的认知中,是不相信传统中国是有图书馆的,“古代不是只有封闭的皇家藏书楼与私人藏书楼吗?”

【吴钩】王安石被贬为江宁知府?易中天说错了

前段时间买了一本易中天先生的《易中天中华史之王安石变法》,略略一翻,发现“硬伤”还真不少,比如正文第一页便有一个错误:“郑侠在奏折中说”。殊不知,奏折是清代才出现的文书,宋代是没有奏折之说的。又如第8页,易先生写道:“王安石也离开了相位,被贬为江宁知府”。“被贬”应该不是作者的一时笔误,因为本书附录的“大事年表”也称“10···

【吴钩】宋人。过中秋

中秋赏月的风俗古已有之,我们从唐诗中就可以找到不少吟咏中秋的诗句,大概因为秋高气爽,正是最适合赏月的季节。不过,宋代之前,中秋只是表示节气,并没有固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而且尚不是一个节日。宋朝时,政府才“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成为一个节日,始于宋代。

【吴钩】别被电视剧骗了,宋朝的圣旨其实是这么出台的

我们看古装影视作品,往往会觉得以前的君主金口玉言,口出为敕,口含天宪,是吧?皇帝如果心血来潮,或者想办某一件事,就会喝一声:“传——拟旨!”然后口授一道圣旨。圣旨写出来,马上就是效力至高无上的法律,谁敢有异议,就是“抗旨”的大罪。假如你相信这是真的,那你就被狗血电视剧带进阴沟里了。

【吴钩】“包公戏”告诉了我们多少假的历史(之二)

“包公戏”中的包拯是宋朝人,但宋代的戏曲并没有什么“包公戏”。“包公戏”是在元朝才兴起的,至晚清时终于蔚为大观。数百年间,包公审案的故事被编入杂剧、南戏、明传奇、话本、拟话本、评书、小说、清京剧,以及众多地方戏;近代以来,“包公案”还被多次改编成新编戏剧、电视剧、电影。无数中国人都通过“包公戏”了解古代的司法制度与司法···

【吴钩】“包青天”告诉了我们多少假的历史?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这首歌说的是北宋开封府知府包拯。哦,不对,是包公戏里的“包青天”。这“包青天”可跟历史上的包拯毫无关系,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主要内容便是说,从元朝开始的所有包公戏,除了包拯的名字是真的之外,其他的全都是假的,包括包拯的相貌、经历、审案故事、司法程···

【吴钩】金庸告诉了我们多少假的历史?

金庸写武侠小说,除了少数作品有意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模糊处理之外(如《笑傲江湖》),绝大部分的作品都交待了明晰的历史背景,将虚构的传奇巧妙地揉合进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其中以宋代为故事背景的有四部:《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与《倚天屠龙记》(“倚天”的主体故事虽然发生在元末,但小说开篇是从南宋末年切···

【吴钩】有的时代告密成风,宋朝却立法禁止告密

有一段时间,网上许多人都在讨论中国的“告密文化”,论者言之凿凿说,“告密”属于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传统文化是滋生“告密”的沃土。听得我的心都碎了,难不成“告密”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而“被告密”则是我们摆脱不掉的历史宿命?但细一想,又觉得不对。以我这么多年读史的印象,在传统社会,告密行为一直是受到主流文化排斥的,···

【吴钩】从现实世界飞入宋画的禽鸟

宋朝绘画风格,与后世流行的文人画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异:宋人非常重视技法,注重写实。美术史学者郎绍君先生曾给予宋画的写实精神极高评价:“宋代美术在写实技巧上已臻中国古典写实主义的顶峰。……就同时代东西方各国古典写实主义艺术的水平与成就言,它毫无疑义是第一流的,称它占据同时代人类绘画艺术的最高位置,也并不过分。”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