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全面调查李文亮事件,让正义抵达人心

还原真相,就能稳定人心;呵护正义,就能凝心聚力;捍卫法治尊严,更能凝聚起团结一心的强大力量。

【张凤篪】疫中杂记(三)

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民国的群星璀璨,从元典的忧患意识到近代的救亡思潮,士人群体从来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不赞君王,不侮苍生,不为俗困,不为物驭,他们既是最低的道德底线,也是最高的价值标杆。汉唐器识,魏晋风骨,如今世间有几人

【张凤篪】疫中杂记(一)

但如果你把视野调整一下,你把最近的一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方方面面的事情联系起来看,你就会知道,历史是关于未来的沉思,科幻是关于当下的映照。站在无尽永前的时间长度与无界永在的空间高度,你或许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洞悉人性之本——关于时代的洪流,关于卑微的苍生……

【冯天瑜】“封城”之际议“生态”

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围绕生态问题,翻阅中外经典著作,以之观照现实,得出一个结论——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关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上升到国家乃至全球战略层面。

【郭齐勇】我们畏惧无所畏惧者——在新冠疫情中对科学主义的检讨

科技发展应有限度,高科技应受到制约,应当受制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天地万物一体”,这应是制约的总纲。除了道德层面、法律层面外,包括科技人在内的现代人还应有信仰。无信仰则无敬畏之心,我们对无所畏惧者深怀畏惧之心。

【虞崇胜 何路社】从新冠疫情反思言论管制与言论自由

总是以为人民群众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些害群之马甚至不法之徒,会利用言论自由破坏社会稳定,因此须严加管控。而幻想一种纯而又纯的理想社会舆论局面,害怕承受社会舆论压力。但与此同时,就也必然会压制和损失了许多健康有益有创造性的意见建议。这次的悲剧便是这样酿成的。

【高丹】这些得体的诗句,最终为日本赢得“国家的体面和个人的名誉”

日本学者远藤光正所说,在外交场合下“诗文遣词造句的好坏,接关系到国家的体面和个人的名誉”。这些得体的诗句最终为日本赢得“国家的体面和个人的名誉”。

【袁灿兴】加油之外,文化的力量更温柔

直白的文字,有其动人的一面,但直白之外,更可典雅。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用于之今日今事,却是何其适当。人不分国度,地不分南北,全人类皆关注于武汉,关注于湖北,这是人性的光辉,这是温情的力量,而人性之温情,经以古人诗句而加以完美表达,真是文化力量之佐证。

儒家网师友沉痛哀悼李文亮医生

李文亮只是尽了一个医生的本分做了一个普通人该做的事却成为英雄,说明这个社会和时代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正因为对此形成了共识,不满而又无力改变,大家对李医生之死的悼念和歌颂才不约而同,才在忧戚之中包含许多的愤怒和恐惧。

【郭齐勇】反思新冠疫情:「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人类永远的诫命

儒家对万物都是关爱的,而且是从其所具的内在价值去确定这种爱的,因为万物的内在价值都是“天地”所赋予的,与人的内在价值本同出一源。儒家对动物的关怀是从肯定其内在生命价值出发的。

【田飞龙】谣言治理考验法治细分理性——也说武汉肺炎危机“警察维稳”

从武汉肺炎危机早期的“警察维稳”表现到中央决策介入后以中央媒体监督、最高司法非正式发声及公众聚焦商谈的共识取向来看,新治理模式的基本价值已经扎根并在国家治理体系内部具有初步的传导、教育和制度矫正功能,而社会层面则通过这一治理模式的内部拉锯与反弹调整看到了一种新的治理知识与制度模式的成长印记。

【徐子峯】老百姓看不到的,你也看不到

从武汉肺炎危机早期的“警察维稳”表现到中央决策介入后以中央媒体监督、最高司法非正式发声及公众聚焦商谈的共识取向来看,新治理模式的基本价值已经扎根并在国家治理体系内部具有初步的传导、教育和制度矫正功能,而社会层面则通过这一治理模式的内部拉锯与反弹调整看到了一种新的治理知识与制度模式的成长印记。

【田飞龙】武汉肺炎危机中的港台身影

2020,庚子之年,武汉肺炎危机无疑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球合作治理的一次关键性考验。通过了考验,中国的治理与全球合作都会进步。港台如果只是想着“小确幸”和“独善其身”,甚至隐含幽怨与仇恨,就很难看到真正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