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阳】百泉书院:赓续中原文明的重镇

“辉县之胜在百泉,百泉之胜在书院。”地处河南省辉县苏门山麓百泉湖畔的百泉书院,前身是元朝时期的“太极书院”,明成化年间(1480年)正式更名为百泉书院。百泉书院最早可溯源于晋朝隐士孙登,在苏门山奠定讲学之风,因“北宋五子”之一邵雍而名气大噪,后有名士姚枢、孙奇逢等在此讲学立说。

【王帆】城南书院:中国师范教育史上的一颗明珠

城南书院,是伟人毛泽东母校湖南一师的前身,最初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读书治学故地。其坐落地长沙城南门外妙高峰,遥对岳麓,近临湘江,山聚水回,泉清木茂,钟灵毓秀,实属省垣名胜。由于人文和自然相得益彰,这里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湖湘学派发源地和湖湘文化传播地,并且在经久积淀中发荣滋长为湖南近现代人才成长的摇篮和我国近现代···

【屈海棠 沈志浩】射礼探析

我国的弓箭文化源远流长,传说是轩辕黄帝发明了弓箭。这是有可能的,毕竟人的生存离不开狩猎活动,夏时还有羿射日的传说。东周始,五霸出,诸侯纷争,弓箭则是当时重要的战争工具。而就在这个时代,儒家的孔子把弓箭变成了有礼乐教化的工具,这就是射礼。射礼有四种,分别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大射是天子在祭祀祖庙时与诸侯射于···

武夷精舍:“继往圣开来学”的传承高地

走进武夷精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这是来自岳麓书院的学训。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是朱熹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被毁于战乱。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建筑,是2001年按照清代董天工“武夷精舍图”以仿宋古建筑风格在原址重建的,占地1407平方米,建筑面积879平方米,包含···

武夷精舍:“继往圣开来学”的传承高地

走进武夷精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这是来自岳麓书院的学训。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是朱熹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被毁于战乱。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建筑,是2001年按照清代董天工“武夷精舍图”以仿宋古建筑风格在原址重建的,占地1407平方米,建筑面积879平方米,包含···

湘阴文庙

湘阴文庙位于湘阴县城关镇东湖西岸。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几经兴废,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九年(1744年)重建,后经道光十年(1830年)和光绪六年(1880年)两次较大修葺。文庙坐北朝南,占地6600平方米。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金声玉振”冲天坊、半圆形泮池、泮池上有状元桥、“太和元气”石坊、大成门、大成殿等。

澧县文庙

澧县文庙位于澧县城关镇南门内,旧名澧州文庙。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据清《直隶澧州志》载:宋建学宫(即文庙),在城南里许。元代张子仁重新之,学士姚燧为作记。明初知澧州府史希贤于南门右侧,创大成殿及门庑,后为明伦堂,翼以三斋:曰存诚、时德、育才;嘉靖四十年(1561年)守道刘廷诰改为兴诗、立礼、成乐

浏阳文庙

浏阳文庙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城关镇圭斋路。始建于宋,初址在城东,历经兴废,庙址数次变迁。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迁建城西,先后经过十次维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知县羊拱辰发起募捐,集资两万五千緡,迁建今址;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县令沈履正集捐银四万一千四百余两,历时两年,迁崇圣祠于右,改建大成殿,增建奎文阁,并···

石门文庙

石门文庙位于石门县楚江镇。据清同治《石门县志》载:文庙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庙址多次变迁;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邑侯周帮将文庙改迁于长溪北,即今址,修建了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嘉靖四十年(1561年)邑侯张澍、教谕王化兴建名宦祠、乡贤祠、启圣祠堂等

南岳衡山的书院文化

南岳书院文化始于唐肃宗时,邺侯李泌赐隐于南岳烟霞峰下读书论道,居处藏书极为丰富,其后李泌之子李繁为随州剌史时,在南岳建南岳书院(现名邺侯书院)以作纪念,时约816-824年,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南岳书院数量众多,在全国居第一位。清代曾国藩在《重修胡文定公书院记》中写道:“天下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以···

【陈以凤】报本追远:古代祭礼的思想意蕴

祭礼在古代属于吉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言:“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即以吉礼祭祀天下各国的人鬼、天神、地神。“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充分说明了祭祀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祭礼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不仅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严格的祀典制度,并在儒家的诠释阐发下构建了独特的人文体···

【向敬之】千年书院 弦歌不绝

如果把两位僧人的付出也纳入书院草创之列,那么经世致用的思想从这里便已露出端倪。二位僧人并不期望载入光耀的史册,以善念,致世行,足矣。赵宋立国,潭州知州朱洞兴学岳麓,扩充规模,添置图书,扩建为书院。后任知州李允则着眼未来,制定岳麓讲学、藏书、祭祀和学田四大规制,完善书院运行制度……他们一代代坚持下来,终于有了岳麓···

【钟素艳】襄平书院觅书香

这个夏天,刚家胡同窄窄的巷子里,不绝于耳的,除了蝉鸣,还有一种天籁——它起于岁月深处,朗朗诵读一百多年。虽有停顿,却接续不绝,越发生气勃勃。这就是青涩清脆、浸透墨香的读书声,它来自巷子尽头青砖灰瓦的襄平书院。

【王梓惟】《仪礼》昏礼与《朱子家礼》昏礼之对比

当然周礼昏礼的年龄说法,并不严谨,三十、二十也可能是上限,各家有争议,但周礼的理想人生普遍宽缓,曲礼说:“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则周礼结婚的年龄当晚于家礼的年龄。

【王梓惟】《仪礼》冠礼与《朱子家礼》冠礼的对比几则

仪礼筮宾,家礼不筮宾,直接选择贤者之宾,‘但择朋友贤而有礼者一人可也’。家礼不筮日不筮宾,注解只是说“今不能然”,龟占、蓍草占即使不能用,还有金钱占卜,家礼丧中之祭也用杯珓来问卜吉日,冠礼为何不卜,只能说是当时人的观念吧。

在南孔圣地,探寻儒学文化基因

在南宋的时空背景中,一场文化的交织和融合徐徐展开。孔氏南宗以圣裔身份和大宗风范影响了江南士人和民众;同时,江南社会文化中的积极要素,源源不断地被吸收进孔氏儒家文化,不断丰富和提升其内涵。两者交融最终形成了与时俱进、特色鲜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区域文明传承体系。

【李可亭】应天书院的文化气场

这“似剪刀”的“二月春风”,裁出了万条丝绦,裁出了莺飞蝶舞,裁出了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仲春时节的商丘,万物欣欣,生机勃发;春风吹拂的应天书院,宁静悠远,纯净盈实,虽历尽沧桑,却枯木逢春,既有绚烂的色彩,又有古韵书香。应天书院的文化气场,随着春风,随着细雨,随着历史的年轮,播撒着,散发着,弥漫着,穿越时空,滋养着中···

【房伟】曲阜“三孔”:斯文、教化与圣域

理解中国,应该从孔子开始,而要想读懂孔子,则不妨来到位于曲阜的孔庙、孔府和孔林,在“三孔”中那一座座古建筑的陪伴下,逐渐步入时空的深处,去倾听历史的诉说,去感悟传统的中国,去回归内心的宁静。

【张淦 赵连稳】《白鹿洞书院揭示》给书院立了怎样的学规

两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天下为己任的理学家,书院成为他们传播自己学说的主要阵地,朱熹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生活的年代,由于多年战乱、政府财力匮乏,导致当时官学“诸生无所仰食,而往往散去,以是殿堂倾圮,斋舍荒废”。朱熹认为当时的科举教育过于功利化,沦为士子“钓声名、取利禄”的手段,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则“未有闻也”···

【孔勇】清代衍圣公家祭研究

清代衍圣公的家祭仪典,是中国传统礼制的重要部分和特殊案例。其举行家祭的空间,包括阙里孔庙内的家庙和衍圣公府家庙(报本堂)、祧庙、夹室、慕恩堂等处;其家祭奉祀的对象,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列祖先辈。因孔子不断受到历朝抬谥,祭孔已不仅是孔氏子孙之家祭,还是被纳入王朝祭典的国祭。阙里孔庙丁祭最初本为孔氏家祭,由衍圣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