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干春松作者简介:干春松,男,西元1965年生,浙江绍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社会兼职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著有《现代化与文化选择》《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制度儒学》《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保教立国:康有为的现代方略》《康有为与儒学的“新世”》等。 |
干春松 著《儒家政治哲学大纲》出版暨后记
书名:《儒家政治哲学大纲》
作者:干春松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5-2
【作者简介】
干春松,1965年生,浙江绍兴人,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儒家思想、近现代哲学、中国政治哲学等。著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制度儒学》《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保教立国:康有为的现代方略》《儒学的近代转型》《理想的国度:近代中国思想中的观念》《儒学与中国社会十五讲》等。现任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
【内容简介】
本书脱胎于在北大开设的儒家政治哲学课程,经三四年的沉潜而完成,《儒家政治哲学大纲》聚焦于儒家政治哲学中诸多核心范畴,对天/天道、王道/霸道、大同/小康、世袭/禅让、那县/封建等关键词做了长镜头式的全景厘清,通过制度史和观念史的视角,在古今中西的背景下考察历代思想家如何证明这些制度或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与平等、正义等西方政治哲学概念展开了深入对话。全书由“天、天命、天道”“仁者爱人”“人性与民本”“权力与疆域”“感与教化”“差序与平等”“勇敢与复仇”七部分组成,由此可见儒家政治哲学何以“阐旧邦以辅新命”,在张力与冲突中体现了穿透历史的思考深度以及强大生命力。
【目录】
第一部分 天 天命 天道
第一章 天、天命、天道:早期中国政治的超越性维度3
第一节 天、帝3
第二节 天命与革命9
第三节 巫术、礼乐与天道16
第二章 大一统秩序下的天道普遍性
——董仲舒“天”观念疏解24
第一节天命、天道、天德:自然之天与道德之天的结合26
第二节 天道与人道32
第三节元与天:天道普遍性与“大一统”40
第二部分 仁者爱人
第三章 血缘与陌生人:仁爱的层次性49
引语:“公”“私”之别与仁爱的现代解读49
第一节 亲亲仁民爱物:血缘伦理和公共伦理53
第二节 一体之仁:宋代道学对于“仁爱”的新解释57
第三节 “万物一体”与良知的公共性视野65
第四节 现代政治思想与仁的转化可能69
第四章 仁与现代性的融摄
——康有为论“仁”与儒家伦理政治的转型75
第一节仁为制度之本 79
第二节 仁与博爱、公正、平等85
第三节 仁与智90
第四节 仁与勇94
第五节仁与大同97
第三部分 人性与民本
第五章 “本心”与“民本”
——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实践指向103
第一节 本心:宇宙精神和道德理想的贯通104
第二节 不忍人之政:本心的实践面向109
第六章 欲望与民本:戴震的性命生成论120
第一节 文字训诂与典章制度的结合:戴震的实践解释学122
第二节 天理和人欲:戴震的人性生成论127
第七章 去伦理化的观念:王国维对“性”“理”等范畴的新解149
第一节 引论:“纯粹学术”与王国维对中国学术功利主义传统的批判149
第二节《论性》:人性——知识与教化153
第三节《释理》:天理是一种认知力163
第四节《原命》:命运与决定论169
第五节 余论:谁在追随王国维的思考——问题与方法174
第四部分 差序与平等
第八章 王道与霸道
——以“管仲之器小哉”诠释史而展开183
第一节 孔子论管仲:“不知礼”与“如其仁”184
第二节 王霸之别:孟荀对管仲的论说188
第三节 大一统秩序下的王道理想,两汉儒生论“管仲之器小”193
第四节 对王道的重申:宋儒对“管仲之器小”之解读199
第五节 功业与死节:明清时期对“管仲之器小”之解读216
第九章 大同与小康:礼制及其超越232
第一节 王者无外:儒家之“大同”理想的理据233
第二节 “大同”“小康”阐释中的学理和政治238
第十章 平等与差序:荀子贤能政治观念的制度格局258
第一节 亲亲尊尊贤贤260
第二节 王者之政与贤能之治264
第三节 德和能:差异与平等的社会哲学269
第四节 儒生群体的“兼容性”及其目标281
第五部分 权力与疆域
第十一章 权力转移的合法性:禅让、世袭与革命291
第一节 禅让与革命的变奏292
第二节 孟子、荀子何以质疑禅让制297
第三节 经学视野中的禅让与革命302
第十二章 集权与分权:封建与郡县309
第一节 封建制的“价值理念”与历史的选择困境311
第二节 天下是谁人的天下——“封建”与“郡县”之争所争在何?315
第三节 唐代围绕封建、郡县的争论与柳宗元的《封建论》317
第四节 制度与时势:柳宗元《封建论》的价值倾向和理论逻辑320
第五节 柳宗元《封建论》的判断堪“当为万世法”吗?326
第六部分 感与教化
第十三章 人同此心:“感”与儒家的人性理解论337
第一节 知类:别同异338
第二节 由“感”而“公”,《周易》中的“感”的原理343
第三节“感”的心理机制与社会教化:从《礼记乐记》 出发349
第四节 自然与教化:“感”与“共识”355
第十四章 “感而遂通”:交感、感动与教化
——宋明道学政治哲学的一个切入点361
第一节“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二程对 “感”的阐发363
第二节 张载:皆无须臾之不感368
第三节 体用与寂感:朱子对“感”的阐发374
第十五章 感动与教化:礼乐与审美的社会功能381
第一节 尽善尽美:孔子对美和善关系的认识382
第二节 美与教化:以《礼记乐记》和《荀子乐论》为例387
第三节 儒道互补与儒释道在审美观上的融合396
第七部分 勇敢与复仇
第十六章 血气与道义:儒家论勇403
第十七章 对等原则与儒家的正义419
第一节 来而不往非礼也:怎么理解儒家的“直”与“报”420
第二节 儒家经典中的复仇425
第三节 儒家的“爱”与“恨”:经典与法律的张力433
第四节 唐宋时期的文人学士对于复仇的争论439
后 语 技术时代的儒家伦理
第十八章 对“未确定”的预测:基因工程、人工智能与儒家的未来449
第一节 儒家对生命意识和共同体生活的基本认知450
第二节 科技进步与人类的自我完善451
第三节 人工智能会造成人类的进化还是异化455
第四节 科技进步背景下的儒家政治哲学459
后记463
【后记】
中国政治哲学研究,面临着如何确立自身的“哲学”特性的问题。因此,大家读到的这本书依然是“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想”的杂糅的作品。近代以来的政治哲学或政治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为何西方政治会是这样,而中国政治却是那样的“自我反思”话语体系中,无论是梁启超、萨孟武还是至今依然是中国政治思想研究典范的萧公权的作品。而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为什么跟人不同,而是我们是如何证成我们自己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理想的。
所以,中国政治哲学,并不是仅仅去考察制度史或观念史,而是要去梳理古代思想家是如何证明这些制度或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而“论证”本身却不是东土思想之最大优势,这导致我们难以将政治哲学研究摆脱政治思想史的特征,这也是本书的“不彻底”性之原因。
由于对“政治哲学”的犹疑,我十年来的研究,集中在核心范畴的梳理上。既然根本性的学科范式还未曾定型,范畴研究就是不可或缺的前导性工作。此前出版的《公天下与家天下》(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和《理想的国度:近代中国思想中的国家观念》(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均是此系列研究的成果的一部分,因为有一些编辑朋友的催促而“着急”出版了。而更为系统的写作是围绕着被列入北京大学人文学科丛书的《儒家政治哲学核心范畴》而展开,而之所以改名为《中国政治哲学大纲》,一是为了致敬中国哲学学科创始人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一书,因为此为中国哲学学科的奠基性作品,也是从基本范畴来“结构”其基本框架的;二是本书离我理想中的《儒家政治哲学》这个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用“大纲”之名是对自己写成一本可以称为“政治哲学”的著作的激励。
本书能列入北大人文学科丛书要感谢王博教授的厚爱,还有北大人文学部以及申丹教授的支持和督促。而本书的责任编辑吴敏女士,尤其让我敬佩,作为一个学者型的编辑,最初相识于2006年杜维明先生在大洋彼岸的《中庸》读书班。那时她应该还在跟张学智老师读硕士,而我已经工作十几年了。因缘际会,二十几年之后,又因为此书而“重逢”。而她在编辑过程中所体现的学术积累和文字功力,让这本书在许多方面有了提升,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观念体系的当代重构研究”(23&ZD235)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文明史视野下的'中国认同’建构”(15@zh015)”的支持。
2024年11月1日于衢州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开幕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