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藏》史称“殷易”,与《连山》《周易》并称“三易”,在易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长期以来关于《归藏》争议不断,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出土在澄清了部分疑案的同时,也迎来了对新的问题的探索。
章太炎的学术根柢在语言文字之学,探究章太炎的经学和史学思想,应以其小学和考据为基础。《春秋左传读》是章太炎以小学通经史的重要著作,体现其治学路径与学术特色,在经传训诂和字词研究方面有大量材料值得发掘和分析。
本书通过译、解、意三重导读的形式,参考古今大多数《论语》注本和译本,包括英译本以及大量研究著作来解读《论语》的哲学思想,重建儒家哲学。
《春秋》三传,《左传》属经古文学,《公羊》《谷梁》虽同属经今文学,但也有相当的不同。两家《春秋》学究竟有怎样的解经差异,一直是经学研究中需要完成的课题。
本书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本科生课程“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讲稿为基础凝练而成,分为十六讲,通过对传统目录学的讲解,说明传统中国的知识系统及其演化,按经传、诸子、史籍、文集的顺序,从哲学的视角进行哲学史史料的说明,使学生在基本了解传统知识系统的基础上,既可以有效地找到想要研读的史料,也可以建立与史料的亲切感。
本书对《论语》原文既有逐字逐句的注释和今译,又有在此基础上所作的思想内容阐释;既参考、吸收了前人的成果,更有其个人的独立研究所得,力求做到语言文字的解释与思想义理的辨析相结合,思想义理的辨析与时代背景的考述相结合,尽量对《论语》做出符合原意的解释,进而对孔子和《论语》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故书名为《论语本解···
《中国思想史研究》2025年第1辑(总第14辑)出版
儒佛之辨是理学自我建构的重要环节,也是儒家文明自我理解的重要方式。随着从北宋到南宋的历史变迁,不同的理学家对儒佛之辨的讨论的侧重点有很大的差异;然而,由于同属理学阵营、面对共同的批判对象,他们的思考又存在连续性与相通性。
本书对于儒学的研究,重在探索在中国研究中建构自身的方法论。本书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四个维度出发,试图扭转当前儒学研究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努力重建儒学的整全面相。作者指出,社会行为的公共性即为政治,包括政治哲学与政治制度;社会行为的个体性即为道德,包括道德哲学与道德范式。
自晚清以来,中国学人始终置身于“古今中西之会”的文化处境,却难以就其确切意涵达成共识。本书从形而上学角度切入,提出“人生在世—混然中处”的基础存有论,进而揭示中西道路的分野:西方形而上学的存有论筹划可归纳为“西学四定”——自性定(实体性原则)、能所定(主体性原则)、律则定及当前定,即定性缘起之道;而中国形而上学的存有···
本书为虞万里先生“石经学”相关研究成果的汇编,内容包括利用石经对于《尚书》《诗经》等经典今古文本的考订与复原、二十世纪七朝石经的研究状况、“石经学”之成立与近代大家的石经研究等,体现了当前石经与儒家经典文本研究的最高水平。
《周礼》原名《周官》,以其来历不明本不在六经之列,西汉时刘歆校书秘府始发掘表彰之,向来被列入古文经学。作者定性正名,论述《周官》乃是一部混杂了历史元素和理想设计的制作之书,并非西周礼制的实录,恢复《周官》本名。继而尝试以今文经学的“大一统”视角解读这部古文经中的政制理想,从疆域格局、官制体系、信仰根基三方面深入···
情感的本质是什么?情感如何影响我们的实践能动性?情感与道德具有怎样的相关性?这些话题在哲学史上曾多次被讨论,但当情感与理性存在冲突时,情感往往会被视为附属的、第二性的。
本书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书》类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文本整理、注释、今译等方法对《书》类文献篇目文本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并对作为传世本《尚书》来源的早期《书》类文献编订、结集、传播情况进行综合考察。
《春秋穀梁传注疏》属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丛书之一种,由张岂之和周天游主编。丛刊的特点是弃用阮元校刻本为底本,而选择以更早的宋元善本为底本,各书校勘由有资历的学者负责,丛书还广泛采用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蒲镗《十三经注疏正误》以及北大整理本的成果。
章太炎的学术根柢在语言文字之学,探究章太炎的经学和史学思想,应以其小学和考据为基础。《春秋左传读》是章太炎以小学通经史的重要著作,体现其治学路径与学术特色,在经传训诂和字词研究方面有大量材料值得发掘和分析。
《春秋公羊学疏解》是作者结合多年的学习及教学经验,以知识点的形式梳理公羊学的大义微言,用通俗的语言讲清义理次第,将重点放在公羊学义理的疏通、解释中,可以作为学习《春秋公羊传注疏》时的辅助读物,是建国后第一本面向大众系统介绍公羊学的普及读物。
本书从德性与知性两种思维模式交摄互遍的角度,对于经学在先秦的早期形态及演变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对于近代以来学术界对经学的误读性批判作了有效的澄清,尤其是详细揭示了“德性思维”这一经学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也重新在先秦经学的发展中对“知性思维”予以肯认,从而凸显了经学更为圆融的系统。
《周礼》原名《周官》,以其来历不明本不在六经之列,西汉时刘歆校书秘府始发掘表彰之,向来被列入古文经学。作者定性正名,论述《周官》乃是一部混杂了历史元素和理想设计的制作之书,并非西周礼制的实录,恢复《周官》本名。继而尝试以今文经学的“大一统”视角解读这部古文经中的政制理想,从疆域格局、官制体系、信仰根基三方面深入···
本书对论语作了用"心"翻译与解读。第一,用"心"体悟论语篇章结构之妙。论语每章看似相互独立,其实草蛇灰线,描绘了一幅改变东周局面的行动路线图。第二,用"心"把握论语之深意。结合孔门师生身份背景,站在儒家新精英的角度来理解论语,充分把握住了论语中蕴藏的情感力量。第三,用"心"推动论语的现代化。本书结合现代哲学术语,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