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象山的心学上承孟子,下启阳明,是儒家心学传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阳明学是当代的显学,本书将新见阳明学珍稀文献十一种汇爲一编,影印出版。
本书是资深儒家学者邵逝夫先生最新关于阳明学的讲义稿,综合大量史料和古今研究成果,分为立志、龙场悟道、的见良知、事上磨练、随顺良知、纯然良知六讲,将阳明先生一生的经历和学问做了非常详尽和条理化的讲述,尤其注重从儒学在心学这个向度的解析。
《思想的历史》属于观念史范畴的学术著作。作者撷取中国哲学史上的道、气、天、理、良知、心、性、仁、义、孝、耻、德、法等观念,从观念史视域进行思想史梳理与哲学分析。
《周礼郑注汇校》一书,选择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吴郡徐氏刻《周礼》经注本作为汇校底本,此本首尾完具,刻印清晰,补版极少,文字优胜,历来为学者称道,清朝著名学者孙诒让曾指出,“经本以唐石经为最古,注本以明嘉靖仿宋本为最精,此本原出北宋椠,虽明刻,而在诸宋本之上”(《周礼正义略例》)
张栻(南轩,1133-1180)是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祖籍四川绵竹,长期寓居湖南。他既是蜀学传人,又是宋代湖湘学派的领袖。
朱熹创立的朱子学思想体系,是古代儒学发展的又一高峰,随着朱熹理学思想被封建王朝奉爲正统哲学,朱子学研究日益复盛,数百年来,爲朱子修“年谱”者代不乏人,由宋至今,朱子年谱可谓沓至迭出。
《求古录礼说》是清代经学家金鹗的遗作。
《论语》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人”的生命教科书。本书以十二讲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走进孔子,亲近《论语》。从孔子生平讲起,依次探讨学习的快乐、君子的修养、仁爱的境界、礼乐的熏陶、志向的树立、行道的坚持、智慧的开启、朋友的选择政治的理想,直至职业的追寻。
本书所选小古文,以清新典雅、质朴厚实的先秦两汉作品为主,方便初学者由浅入深,从易至难,循序渐进地学习。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以下简称《陆疏》)是三国吴人陆玑的一部诗经学研究著作,该书突破汉儒关注名物人文意义的传统,开辟以考据名物治《诗》新途。
崇仁学派是明朝吴与弼所创立的学派。吴与弼是抚州崇仁(今江西省崇仁县)人,故称其所创的学派为崇仁学派。该学派认爲理是宇宙的本体,理产生气,气产生万物;坚持万事“万殊而一体”。该学派门人衆多,主要有娄谅、胡居仁、陈献章等。崇仁学派对明代学术思潮的兴起具有“啓明”的作用。发生在明代的中国历史上
“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一系列内外危机,生民饱尝苦难。本书通过个案研究,分析儒学在近代中国的曲折历程、儒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以及面对古今中西之争,受到儒学传统熏陶的知识分子为了弘道救世、经世济民进行的艰辛探索。他们思想的得与失,事业的成与败,值得人们反复回味。
《福建文献集成续编》(200册)是《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最新成果,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教授吴格主编。
《国际儒学》2025年第2期目录
本书由同济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刘强注译导读。深度解析中国古代儒家与兵家的内在关系,重点聚焦近代大儒曾国藩、胡林翼的军事思想,精彩阐释“中国十大兵书”之《曾胡治兵语录》的治军方略与领导智慧。
本书主要记述了著名史学家钱穆(1895—1990)1949年到港后——新亚书院的创办经过、教育理念和新亚精神;新亚研究所的创办宗旨及教研情况: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由来;早期新亚师生(共九位学者)的学术履历与生平事迹。
本书基于作者对形而上学和亚洲哲学的长期研究,详尽分析了儒家形而上学和道德传统,旨在阐明可以作为一种世界哲学的、当代的、进步的儒家立场。
本书是作者在《孔子学说探微》《孔学钩沉》《<周易><春秋>的诠释原理与应用》三本专著的基础上,以简明方式,对孔子思想作重点解说。书名中的“约”字,是“以约失之者,鲜矣”之“约”,作者主张研读《论语》当知其微言大义,博约兼顾、学思并重。与大量《论语》解说著作不同,本书打破《论语》篇章顺序,跳出字句解读的局限,而以主题形式···
本书通过细致的史料考证,揭示了礼学与礼教的区别,剖析了汉代女性在家庭、社会、法律中的多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