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南来——儒学复兴与乡土重建》一书乃湘南学院张京华教授担任总主编的《周敦颐理学研究丛书》中的一种,收录湘潭大学哲学系张晚林教授十余年之哲思成果,是张晚林教授所著的一本探讨儒学在现代社会中复兴及其在乡土建设中的作用的学术文集。本书在具体内容上虽鲜有提及濂溪先生,然其核心思想乃绍述濂溪先生之精神,以宗教之高度揭···
《诗经》由《风》《雅》《颂》三大类性质不同的诗构成,收录了我国春秋中叶以前大约一千年间的作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门的诗集。《诗》又为五经之一,自古历今,解《诗》者无虞千百,说人人异。
文献之学,由来尚矣,推其原始,肇于孔门。至刘向校定群籍,纂为《七略》,目录、版本、校勘诸学,已具雏形。沿至宋代,其体大备,后世枝繁叶茂,巨树森然。每一时代,总是有新问题出现,需要用新方法来加以解决。我们试以校勘学与版本学为例,简单谈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孔子(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他一生博学好礼,笃守仁道,聚徒讲学,有教无类,周游列国,传述六艺,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编纂汇集,整理成《论语》一书。
《明儒学案》的学术史系统以“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作为总的根本宗旨,从史料、史例、史法三个维度展开:首先在学术史史料方面以“纂要勾玄”为基本原则,本着优化文本的目的,通过“增、删、改、易、移、补、并”等具体方法对传主的原著进行文献的二次选择与二次呈现
本书即吸纳旧志之例,又参近世学术著作的撰述之体,采用考论结合方法。本志分:《方域地理志》《建置志》《沿革志》《授徒志》《管理志》《职官志》《名师志》《英才志》《著述志》,并附《应天书院大事编年》。
笔者新著《黄酒有意思》一书,近期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该作以文化的视角来观酒,其中有对酒之史、酒之文等内容的梳理——“我有旨酒”“且以喜乐”,最早从《诗经》开始,古人就在辞章中谈论了酒。
本书拟对经学文献和经学文献学进行研究,既有对经学文献和经学文献学的理论探讨,也有应用经学文献学理论对经学文献展开的个案研究。
《孟子新注新译(简体版)》是《论语新注新译》(简体版)的姊妹篇,同样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考证了《孟子》中143例古今众说纷纭的疑难词句,并给出确切的解释。为惠及广大读者,考证以“译注”形式呈现——下里巴人的形式,阳春白雪的内容。
未发已发问题出自《中庸》首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中庸》最为复杂且难解的谜题之一。
《洙泗文献征信》是一本关于早期儒家文献与思想研究的重要著作,由杨朝明编著,旨在通过征信的方式对洙泗地区的文献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关于“洙泗”的概念,洙泗指的是孔子在洙水和泗水之间讲学的地方,后世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其儒家教育。因此,《洙泗文献征信》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对早期儒家文献和思想进行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涉及儒学···
本书以“阳明学与中国现代性问题”为题,勾勒阳明学内部现代性精神的展开脉络,阐发阳明学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所提供的独特资源,并揭示阳明学对于克服现代性之隐忧所具有的启示性意义。
作为中国哲学的历史构成,儒学同样包含历史性与生成性双重品格:它形成于先秦,经历了汉代经学至宋明新儒学(理学)的衍化,晚近以来,又出现了所谓现代新儒学。以时代的变迁为背景,儒学唯有经过历史的转换,才能获得内在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的形成与阐释密不可分。一方面,文艺观念是对具体文艺现象的阐释和总结;另一方面,其在流变过程中也带有被“层累”地再阐释的痕迹。古代文艺观念的建构始终笼罩在社会整体意识(“道”)之下,通过阐释实践完成了“道”对“艺”的干预。这也是本书以“阐释与道艺”为题的原因。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上编是《两晋南北朝经学文献探析》,对两晋南北朝的经学文献作整体的分析,对此时的经学传承作梳理,对各经文献的数量、分类、存佚作统计,分析各经文献的发展情况。下编是《两晋南北朝经学文献提要》,对所统计的两晋南北朝经学著作做全面地、逐一地考证,考察、辨析每一种经学著作的作者、篇卷、主要内容、写作特···
对于胡塞尔及其现象学传统来说,“亲熟”和“陌生”这对概念既是方法概念,也是主题概念。从方法上看,现象学的方法就是使亲熟之物陌生化。
郑珍为晚清著名的文字学家,被称为“西南巨儒””,但是目前学界对郑珍的文字学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本书系民国山东即墨举人张绍价所著,刘源、刘亚伟誊录点校。是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辨中国学说,凡九卷;下编辨西方学说,凡七卷;共十六卷。著者基于朱子理学之立场,对当时中西方主要学说如老庄、陆王、西方哲学等进行一一辨析,以期揭示正学、异学之分别,务使读者对异端学说有一清楚明白之认识,然后知正学之所在而趋向之。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与美国芝加哥大学艾恺教授于1984年、1986年二度对谈的记录(1980年初次访谈后整理成书,即为《这个世界会好吗?》)。在本次访谈中,艾恺的问题侧重于梁漱溟在20世纪上半叶的经历,年逾九十高龄的梁漱溟先生思维清晰、娓娓道来,畅谈民国风云,自述与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章士钊、梁启超、陶行知、李济深···
近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曾振宇教授主编的“观念史研究丛书”(第一辑)已在齐鲁书社正式出版。第一辑包含四本著作,分别是刘乾阳著《儒家“诚”观念研究》、李富强著《儒家“耻”观念研究》、刘飞飞著《儒家“天下”观念研究》、李涛著《儒家“天理”观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