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陈少明以“做中国哲学”为口号,直面本土经验,思索现实问题,尝试克服西方哲学定式和形而上学预设,以期回应学界“中国哲学合法性”“该中国哲学登场了”等关切。2015年,他的文集《做中国哲学》出版,引发广泛讨论。
《仪礼郑注句读》是清代张尔岐所编撰的一部关于《仪礼郑注》的“读本”。张尔岐,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人。
本书以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吴郡徐氏刊周礼为底本,以唐石经、蜀石经、白文本、婺本、金本、建本、附图本、纂图本、互注本、京本、蜀本、重言重意本、岳本、八行本、十行本为对校本,以陆德明《经典释文》、单疏本《周礼疏》及魏了翁《周礼折衷》所引为参校本,并参考浦镗《十三经注疏正字》、阮元《周礼注疏挍勘记》、汪文台《十三经注···
经学曾经长久地塑造了中华文明。《经学研究》辑刊的创设,就是为了打破分科限制,为学界的经学研究、国学研究搭建学术平台,聚集学术中坚、前沿学者。《经学研究》辑刊以研究传统经部学问为主,兼及史子集三部,是有所宗主的国学辑刊。第八辑主题是:经教的古今之变。第一部分是主题论文。第二部分经学史论,涉及诗、书、易及今古文问···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其学问“博大恢宏,幽微警警”(钱穆语)。
本书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春秋》及“三传中的性质之谜、成书疑案、经学之争、历史影响等重要问题做出清晰明了的介绍与梳理,希望能够拨开历史迷雾还原《春秋》经传真精神。
《中国经学史研究》旨在为初涉经学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一部基础入门读物。书中精选中国经学史主要发展阶段中七个具有代表性的经学现象,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为读者提供开展群经及单部经典个案研究、断代史及通史研究的思路与实例。
“观念儒学”就是以观念史为方法论,从中国古典儒学中的核心观念或标识性概念出发,将哲学的哲理论证与史学的脉络梳理融为一炉,在“哲思”与“历史”的辩证综合中把握儒学的真精神,并通过创造性诠释展现古典儒学的义理向度与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的国家祭祀反映了一个时代对于天、地、鬼神的观念,是信仰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以往对历史上的国家祭祀问题,主要是围绕着皇帝所进行的郊庙祭祀活动展开研究,本书则将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信仰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贯通起来,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国家祭祀与地方祠祀、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
本书从研究经学与社会互动关系入手,对经学产生的社会背景,经学的文化渊源、学派传承、社会功效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书选取近年出土的思想类文献中一些非常重要的篇章,如清华简《训》《五纪》《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汤处于汤丘》《心是谓中》、上博简《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黄帝四经》,除分析这些文献的思想结构和哲学值外,也试图借助这些文献对“中”“五”“和”“天”“命”“性”“孝”“心”“色”“礼”等重要的思想概念以及它们的相互关···
本书由作者英文专著Empowered by Ancestors翻译、修订而来,主要关注宋代太庙相关论述以及这些论述背后的思想和政治资源,试图为中国中古史提供一个“缺失了的环节”(missing link)。
《礼治三千年:制作与因革中的法理》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顾涛所著,顾教授以礼治与法治为方向,费十余年之精力,撰著此书,既探究礼法枢要,从六经和历代典章中梳理“礼”和“法”,又呈现礼之本、礼之义以及礼法接轨,爬梳出婚礼、射礼、封禅礼等的含义与影响,扩及礼俗、礼法的演变和应用,并最终上升到礼学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
岭南文化作为原生性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中原文化、土著文化、西洋文化、南洋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的产物,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以下简称《陆疏》)是三国吴人陆玑的一部诗经学研究著作,该书突破汉儒关注名物人文意义的传统,开辟以考据名物治《诗》新途。
本书脱胎于在北大开设的儒家政治哲学课程,经三四年的沉潜而完成,《儒家政治哲学大纲》聚焦于儒家政治哲学中诸多核心范畴,对天/天道、王道/霸道、大同/小康、世袭/禅让、那县/封建等关键词做了长镜头式的全景厘清,通过制度史和观念史的视角,在古今中西的背景下考察历代思想家如何证明这些制度或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与平等、···
陆象山是南宋理学完型时期最重要的参与者,也是理学程朱主流形态最有力的挑战者,这也使得象山心学呈现出了强劲的探索性,这种探索性不只反映于他的言语,更反映于他的整个生命。故而本书不仅在哲学建构层面对象山心学作出了精微辨析,更在实践层面、在南宋社会政治的大背景下对象山的人生践履作出了深入解读,以此实现对象山心学真实···
阳明学是当代的显学,本书将新见阳明学珍稀文献十一种汇爲一编,影印出版。
本书是资深儒家学者邵逝夫先生最新关于阳明学的讲义稿,综合大量史料和古今研究成果,分为立志、龙场悟道、的见良知、事上磨练、随顺良知、纯然良知六讲,将阳明先生一生的经历和学问做了非常详尽和条理化的讲述,尤其注重从儒学在心学这个向度的解析。
《思想的历史》属于观念史范畴的学术著作。作者撷取中国哲学史上的道、气、天、理、良知、心、性、仁、义、孝、耻、德、法等观念,从观念史视域进行思想史梳理与哲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