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受国际儒学联合会委托,进行“中国儒学试用教材编撰”与“儒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汇编,内容包括“恢复儒学学科倡议”,刘学智、朱汉民、王钧林、舒大刚、颜炳罡、彭华、吴龙灿、舒星、秦际明等人关于“儒学学科”建设的相关论述;四川大学邀请海内外学人就“儒学学科”和“儒学教材”的各种座谈会与讨论,各类媒体的相关评述。末附近代大···
《〈周易〉与易学史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周易》研究,从义理和象数的角度阐释《周易》的相关内容,涉及到《周易》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形而上学思想、人性论、社会管理思想以及器物论等,并对《周易》进行定位。下篇为易学史研究,具体考察马融、王弼、李鼎祚、杨简、蔡元定、胡方平、韩邦奇、乔莱等的易学思想以及在易学···
该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前现代语境中,《诗》为何能在言说常道的意义上被视为“经”。以“经”论《诗》的通行进路,如从经学史或广义上经学文化学的角度,梳理出诗经学史的理论成果或对《诗》的经典化过程及其影响作一番描述性研究,这对解释言说常道之“经”何以成为《诗》最为根本的意义规定而言并不充分。
呈现了作者继《道体学引论》(2019)之后的最新思考,推进了其“太一论”与“道体学”的论述,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哲学寻求自我突破、“自立吾理”、构建体系的努力。
本书从一个新的视野出发,对阳明心学展开多维度的阐释,思路开阔,创见颇多,具有开拓性。
礼仪在规范社会行为、构建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提升道德素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尤以诞育、成人、婚姻、丧葬、祭祀等与生命历程息息相关的人生礼仪为突出。诞育、成人、婚姻、丧葬、祭祀等人生礼仪的历史传统、文化知识,以及仪式的过程、器用、服饰、空间、角色等,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有着丰富的内涵。
谶纬之学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近年来的谶纬研究更多地是从政治文化史、经学史、文学史等角度切入,探讨谶纬与汉魏六朝乃至隋唐的政治、经学、文学的互动关系,对谶纬本身的基础性研究关照不足。
本书是关于巴蜀大儒刘沅(1768—1856)的研究专著。刘沅被后世尊称为“川西夫子”。作为一位生活于朴学昌盛时期的儒家学者,他却以宋学方法解经;作为远离当时学术中心的一乡善士,却为了“回归孔孟”,以一己之力完成对儒家所有经书的重新注解;作为一名胸怀天下的道德君子,他将毕生心血献给脚下的土地和普通士人民众,成为扬慈善、兴文···
董仲舒研究文库是依托《衡水学院学报》“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和董仲舒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平台,将相关重要研究成果结集出版的董仲舒研究系列辑刊。该文库由董学大家、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和秦汉史研究名家、北京师范大学蒋重跃教授分别作序。董仲舒研究文库填补了董学研究系列文集的空白,是董学研究最全、最权威的文库资料,也···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法言》是“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系列图书的一种。秉持“激活经典、熔古铸今、立足学术、面向大众”的编纂目标,《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通俗晓畅的传统文化读本。本书以秦恩复石研斋翻刻宋治平监本《扬子法言》为底本,参照其他善本以及古书、古书旧注所引《法言》之文校之。
全书展示了近代中国的文明变局和经学传统的思想资源,在康有为这里产生的碰撞。康有为不再是传统颠覆者,而是一位站在古今之变的关口,守护文明传统并重构文明价值的“经师”,通过把传统提炼为一种知识和价值的体系,使之有思想的力量消化和应对现代世界带来的冲击、应对中国当时的文明危机。
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养分,创造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不同的政治哲学和治理模式,让中国以一种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书即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儒家是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政治哲学,也是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的总结。本书回到先秦儒家,从儒家经典著述里发现和汲取养分,用现代分析哲学的方···
本书以两宋之交湖湘学派、龟山学派、江西诗派道论与文学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了三大群体的学术思想嬗变过程,详细考察了三大群体学术思想嬗变影响下的诗学观念与具体创作。本书从两宋之交儒林学者与文苑士人的交往入手,以该时期突出之美学风格、凸显之文论话语与该时期理学的关系为对象,寻绎理学与文学交互影响的方式,通···
经史之学,本质上是考古求真之学。我国的传统学术,到了清代,由于语文学的进步,逐渐具有了现代科学求真的特质。
《诗经》作为国学经典之一,读者众多,意义重大。但传统上所谓“诗无定解”的说法,应该予以纠正,故本书旨在限度地恢复《诗经》旧文原貌,发掘原诗本义,故而先作汇校,再作注释与训译,并提示其意境与画面。综合这些版本及材料进行汇校与评说,对恢复《诗经》原文以及正确理解原诗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作者“生活儒学”(Life Confucianism)的选集,从2004年至2021年间作者关于“生活儒学”的大约200篇文章中选出,按照导论、方法论、本体论、知识论、伦理学、美学、历史哲学的大类编排而成。
本书是一本以《周官》为基础文献,以夏商周三代时期的国家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学术著作。通过剥离窜入的注文,首次完整呈现《周官》职文的原貌,溯清《周官》的出身、特点、历史位置,给予《周官》客观评价。同时,结合考古资料,对先秦时期东亚疆域国家的发展变迁及其制度规范进行了考订,并系统、深入地描述了官制、赋役制度···
“神圣汉帝国”的证成,关键在于深掘当时人的感知和体认,本书即是围绕原始道教的成立、汉魏禅代的发生与汉家秩序的崩解所展开的一次“心灵考古”。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地方文化的主流。儒学是蜀学最深厚、最浓重的主体和底色。研究蜀学,不可能不涉及儒学;而研究儒学,也往往离不开蜀学。
本书以体用为纲,理势结合,分析了先秦儒家“一贯之道”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