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前现代语境中,《诗》为何能在言说常道的意义上被视为“经”。以“经”论《诗》的通行进路,如从经学史或广义上经学文化学的角度,梳理出诗经学史的理论成果或对《诗》的经典化过程及其影响作一番描述性研究,这对解释言说常道之“经”何以成为《诗》最为根本的意义规定而言并不充分。
本书是关于儒学和传统思想的论文集。
本书对《中庸》的背景、来源、概念、内容、宗旨、结构等进行了全面论述,对《中庸》的重要误解、历史影响、海外流传和阅读方法做了详细说明,紧密围绕“中庸、修道、致诚、至德”这四大重要主题渐次展开对《中庸》的深入解读。书中见解新颖独特,帮助读者领悟《中庸》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中所传递的穿越时代的永恒力量。本书可以说是···
重庆图书馆,为中国大型综合性的公共图书馆,重庆市主要文献信息收集交流和服务中心,也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图书馆、重庆市文明单位。其前身是“国立罗斯福图书馆”,1987年定名“重庆图书馆”,2007年6月重庆图书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宋明理学论稿》采取史论结合的方法,对宋明理学历史发展演变加以系统探讨,前半部分按照历史顺序来对北宋、南宋、元代、明代四个时代的理学流派、人物展开专题研究。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经典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照耀千古。
颜炳罡教授新著《创化与新生:中国近世儒家命运的哲学省察》共分为十二个章节,从近世以来儒家与基督教在中国的冲突与融合、儒学在当代中国的断续问题、当代新儒家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及其建构方式、儒家的人文关切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儒学与文明互鉴、全球治理等角度系统梳理了晚清以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尤其侧重探讨儒学在近代以···
《礼言法旨:传统礼经的法理和宪制释读》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礼法传统与现代法治”丛书中的一册,本书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遗产——“十三经”释出的浓浓“法意”,总结阐发“传统礼经礼学关于宗法礼治秩序下应有的法系统和法律体系”“‘道’‘理’‘礼’‘义’与华夏自然法”“礼的法规范属性和法秩序意义”“君权的性质地位及其合法性”“国家基本结构和···
近年来,随着出土简帛文献的大量发现,学界对古书形成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古书文本又多是古史研究的史料来源,故古书文本形成过程的研究对于我们准确了解史料的生成过程、品质、流变意义极为重大。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提出了传统经学应走向现代形态的独见,剖析经学与经典的深层次问题,为经学研究走向何方指明道路;中编立足文本,对《诗经》、《荀子》、三礼、《易传》、《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作出了具有现代理论意蕴的诠释,对于经学中的礼学研究如何走向现代学术形态,也给出了具体案例;下编回顾中国经···
本书利用《国际儒藏·韩国编·四书部》《韩国文集丛刊》以及其他朝鲜汉籍资料,结合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经济文化交流史以及中国《孟子》学论著东传朝鲜半岛的历史进程,依时间为序,总结了古代朝鲜半岛《孟子》学的基本特色,采用个案分析与综合论述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孟子》学论著流传朝鲜半岛及朝鲜时代文人接受《孟子》的基本···
四库系列丛书已出版多种,比如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等,乃为历代典籍之汇集,为文献工作者提供极大便利,然品种较多,查找亦较繁琐。本书将已出版的十八种四库系列丛书书目汇于一编,编制索引。
《毛诗品物图考》由冈元凤纂辑,是十八世纪日本汉学家对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植物、动物的图释著作。全书共七卷,分为草、木、鸟、兽、虫、鱼六个部类,图配文字考证,其中有211幅插图。
本书上下两编,上编“秦汉礼制与律令”,共计5篇,关注近年来新出土的秦汉律令类材料,集中梳理与礼制有关的祠祀、丧葬、宴饮等律篇、令篇及仪注文本,尤其注重从中发掘秦汉礼仪类律令与礼经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考察秦汉国家通过礼制与律令进行统治的具体方式。
书仪的礼仪变化适应着社会的需要,顺从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当贵族制向着官僚制转变的同时,书仪也反映了作为礼仪核心的等级关系从围绕家族血缘为中心到以官场为中心的转变,以及唐五代礼庶民化、实用化和官僚化的倾向。
本书稿打破学科间之藩篱界限,在 大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下进行跨学科的贯通分析论述。
中华文化的根底在五经,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四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平民百姓安身立命之本。
本书是受国际儒学联合会委托,进行“中国儒学试用教材编撰”与“儒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汇编,内容包括“恢复儒学学科倡议”,刘学智、朱汉民、王钧林、舒大刚、颜炳罡、彭华、吴龙灿、舒星、秦际明等人关于“儒学学科”建设的相关论述;四川大学邀请海内外学人就“儒学学科”和“儒学教材”的各种座谈会与讨论,各类媒体的相关评述。末附近代大···
《〈周易〉与易学史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周易》研究,从义理和象数的角度阐释《周易》的相关内容,涉及到《周易》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形而上学思想、人性论、社会管理思想以及器物论等,并对《周易》进行定位。下篇为易学史研究,具体考察马融、王弼、李鼎祚、杨简、蔡元定、胡方平、韩邦奇、乔莱等的易学思想以及在易学···
该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前现代语境中,《诗》为何能在言说常道的意义上被视为“经”。以“经”论《诗》的通行进路,如从经学史或广义上经学文化学的角度,梳理出诗经学史的理论成果或对《诗》的经典化过程及其影响作一番描述性研究,这对解释言说常道之“经”何以成为《诗》最为根本的意义规定而言并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