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良年 校点 《春秋穀梁传注疏》(全二册)出版

《春秋穀梁传注疏》属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丛书之一种,由张岂之和周天游主编。丛刊的特点是弃用阮元校刻本为底本,而选择以更早的宋元善本为底本,各书校勘由有资历的学者负责,丛书还广泛采用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蒲镗《十三经注疏正误》以及北大整理本的成果。

王诚 著《章太炎〈春秋左传读〉训诂研究》出版暨序言、后记

章太炎的学术根柢在语言文字之学,探究章太炎的经学和史学思想,应以其小学和考据为基础。《春秋左传读》是章太炎以小学通经史的重要著作,体现其治学路径与学术特色,在经传训诂和字词研究方面有大量材料值得发掘和分析。

张延国 疏解《春秋公羊学疏解》出版

《春秋公羊学疏解》是作者结合多年的学习及教学经验,以知识点的形式梳理公羊学的大义微言,用通俗的语言讲清义理次第,将重点放在公羊学义理的疏通、解释中,可以作为学习《春秋公羊传注疏》时的辅助读物,是建国后第一本面向大众系统介绍公羊学的普及读物。

邓秉元 著《德知之间:孔门经学的合外内之道》出版暨后记

本书从德性与知性两种思维模式交摄互遍的角度,对于经学在先秦的早期形态及演变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对于近代以来学术界对经学的误读性批判作了有效的澄清,尤其是详细揭示了“德性思维”这一经学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也重新在先秦经学的发展中对“知性思维”予以肯认,从而凸显了经学更为圆融的系统。

齐义虎 著《〈周官〉之制与大一统》出版暨序言、后记

《周礼》原名《周官》,以其来历不明本不在六经之列,西汉时刘歆校书秘府始发掘表彰之,向来被列入古文经学。作者定性正名,论述《周官》乃是一部混杂了历史元素和理想设计的制作之书,并非西周礼制的实录,恢复《周官》本名。继而尝试以今文经学的“大一统”视角解读这部古文经中的政制理想,从疆域格局、官制体系、信仰根基三方面深入···

褚蓥 著《论语章句心解》出版

本书对论语作了用"心"翻译与解读。第一,用"心"体悟论语篇章结构之妙。论语每章看似相互独立,其实草蛇灰线,描绘了一幅改变东周局面的行动路线图。第二,用"心"把握论语之深意。结合孔门师生身份背景,站在儒家新精英的角度来理解论语,充分把握住了论语中蕴藏的情感力量。第三,用"心"推动论语的现代化。本书结合现代哲学术语,对论···

《曾子学刊》第6辑目录

本辑聚焦儒学的现代转型、孔门弟子(如子路、颜回、曾子、子贡、宓子贱等)研究、儒家观念史(如孝、耻、勇、友等)研究、孟子荀子思想的现代诠释等专题,收入了《经典诠释与儒学的现代转化》《子路思想性格与墨家侠义精神》《“知十”与“道一”:颜、曾传道发微》《子贡庐冢与孔门的神秘体验》等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推进了相关问题的···

陈明著《文明儒学:反思与建构》目录暨自序、后记

中国意味着时间和空间,也意味着文化和文明。本书从儒家的立场、宗教的角度,以文明冲突或文明互鉴为背景,勾画其结构逻辑、演变脉络及价值内涵。如果这里的建构还多少值得肯定和认同,那么关键的原因就在对哲学范式的反思和超越。

蔡伟 著《出土文献与传世古书校勘研究——误字、衍文与用字习惯》出版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的先秦、秦汉简帛文献的出土,爲古书校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原始材料,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勘,成爲閲读和整理古书的有效方法。

陈绪波 著《仪礼丛考》出版暨前言

《仪礼》古称《礼经》,为儒家「五经」之一,记载了中国先秦时期的冠昏、丧祭、乡射、朝聘等礼典仪式,被后世誉为礼书之祖,于「三礼」中素称难读。

刘海峰主编“科举学丛书”出版

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自隋大业元年(605)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跨越整整1300年历史长河。

张天杰 著《尊朱辟王思潮与明清学术转型:道、学、政之间的程朱陆王之争》出版

本书适当照顾时序线索,作整体“面”的研究,将清初“由王返朱”思潮过程相关问题一一讨论,全方位地梳理思潮相关的源流、特点、影响得以清晰呈现,反映出学术思想与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的复杂关系。然后以问题为主,作细部“点”的研究,推动清初“由王返朱”思潮的理学家有民间也有官方,他们都关注“辟王”与“尊朱”,都对程朱、陆王之异同作了···

邵东方 编《竹书纪年研究(1917—1979)》出版

本书稿延续《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竹书纪年研究(2001-2013)》,集结了1917—1979年间海内外研究者陈梦家、刘盼遂、蒙文通、屈万里、钱穆、杨宽、杨树达、姚际恒、朱希祖等二十几位专家对《竹书纪年》研究的重要成果。

袁本良、黎平 著《显隐与动静——古汉语句子语义语用结构考论》出版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古汉语句子的语义和语用结构展开研究。首章进行引言阐述,涉及古汉语语法专书研究、句子结构类型,提出显隐论、动静观等认知和观照视角,探讨语义与逻辑、语用与修辞的关系。

邹建锋 黄敦兵 王迪 邓凯 汇校《王阳明年谱汇校》出版

本书主要是对《王阳明年谱》的三个版本进行汇校。藏于日本蓬佐文库的天真书院翻刻本《年谱》,基本保留了钱德洪编撰《年谱》的原貌。

黄甜甜 著《清华简"诗"类文献笺证》出版暨序言

本书以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和《耆夜》三篇简文为研究对象。全书分为上编、下编:上编为文本疏证,各章先列入校释后的新释文,随后辑录学界对字、词和句的重要考释意见,最后以按语形式加入作者的观点。下编分别讨论各篇的成文时代及其文本性质,最后以先秦“诗”学乃至整个先秦学术脉络为背景,讨论三篇简文对学术史问题带···

余一泓 著《经世:清季新学史论》出版暨导言

本书是对清代中后期开始的趋新儒学以及学人的系统性研究成果,从学术转型等角度来解读近代中国社会特别是历史哲学等学界整体状况。研究的主体是以朱一新、梁启超、文廷式和刘师培为代表的学人群体在清朝帝制时期的思想,以及陈黻宸、柳诒徵为代表的学人群体在民国时期的论说,又考察了魏源、熊十力等学者的新学思想, 展现了清代中后期···

刘乾阳 著《儒家往事》出版暨曾振宇序

《儒家往事》以人物为中心,选择儒家从先秦到近现代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以他们生动感人的故事为主要叙述对象,意在凸显儒学大家的人格风范、思想特质与学术成就。

于述胜 著《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研究:以“四书”为中心》出版

本书系以“四书”为主要文献依据、以“意义—感通”为思想主旨的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研究。其中,“教化哲学”用以概括儒家哲学之思想特质,“意义”和“感通”则用以揭示这一教化哲学之根本宗旨和方法论原理。

李竞恒著《论语新劄——孔学的历史世界(修订版)出版

本书是作者于2014年出版之《论语新劄:自由孔学的历史世界》一书的修订再版,增订十余万字,另附作者《孔门封建考》《论周礼与习惯法》《试论原始儒学的重商和自由贸易思想传统》论文三篇(原刊《孔子研究》、《天府新论》)。许多考古知识丰富的读者,对经典阅读兴趣不大,很少关注《论语》的研究。而很多关注经典的读者,则常情怀有···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